這個週末跟風看了netflix 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此劇集利用連續殺人事件探討自殺與活下去的議題,角度很新穎加上議題有深度,雖然中間有幾集有些沉悶,還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令人忍不住一口氣追完。大部分觀眾可能認為因為社會太過冷漠,因為自殺者得不到家人朋友足夠的關懷,於是自殺者走上了毀滅自己的道路。
是的 ! 曾經我也為那些自殺的人們感到可憐,甚至也因為朋友走上一樣的不歸路而久久不能釋懷,後來我明白,真正錯的不是社會太冷漠,而是沒有人教會我們,我們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就很有價值,我們在學校教育下,父母期待中,社會價值薰陶裡,學會了迎合別人眼光,於是漸漸遺忘了自己本身的價值。不知何時,我們忘了自己本來就可以很特別,忘了不用和別人一樣,也可以走出自己想走上的道路。
是否小時候的你也是個非常敏感且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害怕自己天馬行空的思想會被家長苛責,於是偽裝乖巧,長大了,也不曾真正表達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一直人云亦云走著符合社會價值看似美好的道路,但是愈走愈覺得茫然,愈走愈覺得不對勁,隱隱約約覺得人生好像不該是這樣的,特別在家人朋友無意的情緒勒索裡,常常感到無比困惑,人活著難道就只是為了迎合外界眼光?
於是,你在符合別人期待的痛苦裡,日復一日抱怨著別人的不是,企圖用「被害人」角色來麻痺自己的痛苦。也開始希冀別人可以迎合自己的想法行事,如果別人不照你意思做就生氣感到受傷。所幸,在可怕的惡性循環中,在一次次暗不見日的低谷裡,我們都可以迎來新生的契機。其實在不妨礙別人的自由下,我們可以活得很理直氣壯,我們可以活出獨特的自己,如果這個世界的人都符合社會期待而一模一樣,這世界豈不是太無趣 ? !
但願,還沉淪在符合別人期待裡痛苦著的被害者們,能早日明白,其實我們從來就不是被害者,別人也沒有能力加害予我們,哪怕我們和別人不一樣,哪怕我們無法符合外界期待,還是不能抹殺我們本身的無限價值,我們不需要被社會價值所綑綁,也不需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符合我們的期望上,我們自由,我們獨特,所以我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