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電影片頭設計師:索爾·巴斯 (Saul Bass)5

1965年失蹤的邦妮(Bunny lake is missing)以手撕法呈現字幕,而2007年由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監製的靈異孤兒院(The orphanage)有激似的片頭,由於兩部片的主題有部分相似之處,合理推論後者肯定了借用索爾·巴斯的設計思考。此外,可以特別提出的是失蹤的邦妮片名字體的設計方式,手撕感的毛邊呼應具有巴斯識別度的手寫感字體,最後在「Missing」以漸層灰度呈現各個字母,除了呼應字義本身,漸層感也帶有「……」的意象,懸疑、待續,挑起渴望在正片中得到答案的慾望。
第二生命(Seconds, 1966)再次與配樂做了極佳的搭配。一進片頭,扭曲的畫面原來是眼睛的特寫,不需要剃刀卻有布紐爾(Luis Buñuel)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 1928)著名段落的不安感;隨著大風琴配樂的詭譎氣氛為影片定調,在不同的扭曲五官中進入張開的嘴部特寫,藉由拉高樂音取代真實的尖叫,最後拉到出現一位滿頭紗布的角色,儘管在不同的五官特寫中,看似靠近卻無法辨認角色身分,這正是故事的主題。
不只是靠著片頭微敘事的方式達到鋪陳效果,巴斯也熟稔如何以畫面形式呈現張力和節奏,如:大獎賽(或譯霹靂神風 Grand Prix, 1966)片頭呈現鳴槍前數分鐘的場景,成千上萬的觀眾和無數的媒體鏡頭皆聚焦此刻,巴斯使用複眼效果的增加分割畫面模擬出多方視角的關注,隨著大會廣播車手們看似悠哉的入座車中,直到起跑倒數透過車手們的呼吸聲切斷畫面產生數格停頓,透過不同打斷流暢觀看的方式強化了表面下暗潮洶湧的緊張情緒。
1964年,巴斯和依蓮為世界博覽會的參展廠商製作短片:聯合航空的From Here to There、柯達The Searching Eye。1968年他們推出了人為何創造(Why Man Creates),內容從遠古時代談及人類創造的契機以及採取何種形式表現,這個作品也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影片的第一部分如同熟知的美術史從狩獵時代發展文明至近代,簡易的脈絡主要以人對事物的追尋、不斷的提問推進對事物的創造,內容核心在於人對現狀的不滿足從而開啟新的嘗試,巴斯以「高樓」形式取代慣性橫向前進的敘事,呼應聖經故事裡「巴別塔」(Tower of Babel)的意涵,來自上帝的創造力,人如何企圖藉此與神同等的隱性野心。
第二部分Fooling Around(惡搞)更接近一般人認為的「創意」,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手法示範之中,其實有著某些潛規則,指出了有時創意不是當下的一秒新奇,而必須經歷一些過程才能讓力道更加突出,舉例如同打出正常的蛋、打出黑色的蛋、打出一隻蝴蝶!又或是打破人們習以為常的規則,像是人們總透過交通號誌決定行或止,若是在同個場景下交通號誌出現其他指示會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趣味,在這個例子中,也可以看見創意以反諷呈現出意義,新奇將不是唯一的目的;或是以無厘頭的方式「剖開」人的大腦,在沒有想什麼、或是自以為有想什麼的時候,以惡搞的後設手法入侵這些人物的思考。
接續在第四段批評創意的第五段的寓言其實是很優美療癒的一篇,更算是明喻巴斯對前段的批判以及他心裡對於創意的看法,有些人、有些想法就是無法受到侷限,他們挑戰源頭、挑戰物理性、挑戰常理、挑戰定義、也願意堅持到底,他們的價值甚至就在於人們的不理解中,在或快或慢的時間中恢復他們應得的讚賞。
There are some who say he’s coming back and we have only to wait……There are some who say he burst up there because ball was not meant to fly……And There are some who maintain he landed safely in a place where balls bounce high……
第六段蝸牛的對話則是一個比較深的比喻。為什麼是蝸牛?第一隻蝸牛像是繞口令的話到底指的是什麼?這段極短篇要講又是什麼?或許要表述的是創意的發生並非「廣告狂人」那般唾手可得,更多時候是在磨人的思辨中企圖引發一些激盪,若是無法和對象產生對話,所有的言語都只是深奧的堆疊沒有任何價值。
在最終段,總結為什麼人創造的疑問,為了反抗時間、反抗死亡、挑戰上帝、挑戰權力之上的權力、為了讚美生命、激起信仰、為了陳述長久的已知……為什麼人創造,因為這就是人的本質,因為人,生而獨特……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每部電影都值得一篇論文,獻給不想只被電影娛樂的人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