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繪本|HOME

作/繪者 :林廉恩
因為書立放在離我目光較低處,才能一眼撇見它特別的裝禎,宛如紙箱材質的樸實與日常,躍升到了繪本身上,你可以直覺知道這裡會有,很有意思的寶。單就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就足以讓人在茫茫繪本大海中,打撈上岸,捧之閱之。
林廉恩,有點眼熟的名字。依稀是在海狗房東那兒聽來的,在小房子書舖的新書分享會,接在房東的後面。如果沒有注意到名字,乍看封面,以為這是獲獎的國外作品(果不其然,繪本的前身草圖們,曾入選波隆那大獎),讓我聯想到Jeannie Baker的作品。定睛一瞧,誒,遠方那棟不是101大樓嗎?中間偏左這棟屋子,還有中文剪報的殘跡,仍可辨識出「保存」二字。所以,這並不是遠方的home, 而是「這裡」。
這是一本你必須先仔細沉浸在圖像中的繪本。
翻開的第一頁跨幅,就注定了我將愛上這本,扎扎實實流露頗有考現學(考掘現代生活經驗之學)味道之書。關於城市的繪本很多,但大多是關於異國的背景,比較難勾起我的深層共鳴與經驗。雖然也有本土的創作,但要不是架空了歷史或地域性,不然就是媒材的使用與呈現,不一定能讓我有日常的共感性。繪本裡的畫面往往太過乾淨 — — 就連垃圾或凌亂也都是俐落的,或層次上是簡單明瞭的。
但這裡的城市並不俐落與簡單。各種歷史的殘蹟/跡拼貼般地灑在這塊土地上。一條路上,可能站著明清留下廟宇,中間塞了現代化的水泥公寓鐵皮違章加蓋,橫出的塑膠條紋遮雨布簾,比賽誰最突出的各式店家招牌,裸露生鏽的廣告鐵架;緊鄰著的可能是七十或八十年代風格的庭院深深,雕花窗大理石灰石子牆,或夾著一棟巴洛克風磨石子的日式折衷建築。隔一條街則是拔地而聳立入天的耐震防風有電梯面海面山大窗的高樓建案。
在這裡,地景與生活是繁複,層次多樣的,不規則即是其規則,本身即是複合媒材的組裝物件。廉恩的拼貼 — — 瓦楞紙、牛皮紙、紙膠帶、報章雜誌、IKEA的廣告紙、描圖紙,搭配上蠟筆色鉛筆水彩(請原諒我不專業的媒材分辨能力)恰如其份地展現了城市組裝與複合的氣韻:撕紙的不整齊的毛邊,建築物的各種拼湊,建物立於地面歪斜的隨意性,我們就是這樣亂烘烘的擠在一起生活著呀。
頁面的背景彷若任意紙箱或撕或刮下的一片,像極了為了拆除網購紙箱上黏著的收件人資訊,撕下貼紙膠帶的同時,也撕下了紙箱的一部份。日子也就是如此這般留下痕跡。因為媒材的貼近性(讓人直接與日常經驗聯結),進而提煉出了日常的質地,讓人倍感親切。
在跨河長橋的跨幅中,直接讓我聯想到前陣子北返,託妹妹與男友的福,驅車從新北市前往台北市區。直到那刻,我才看見這城有蜿蜒的河川,河川兩邊是越來越多錯落的高樓,而包圍著高樓的景深,是圈起來的起伏山巒。過往總是搭乘火車,埋在烏漆漆的地底下,上了高架橋,才看見我離開很久的台北城的紋理。山與河,河兩岸錯落的建物與連接河岸的各種橋,都濃縮在廉恩的這幅圖中了。
而且,你很少能在繪本中,隨著一台藍色小發財車去發展故事軸線啊(當它啟程時,會變身為行走的琴鍵),而且車上還刻畫著「林」(但文字中的主角,不是這台發財車喲),濃濃的台灣味!以及,時不時出現的電線桿跟電線。看了那麼多國外的繪本,難得有一本會讓人產生很深刻的親切感,因為這是屬於我們(平地人)的。
廉恩的HOME,成功的讓我感受到屬於這島嶼城市質地的部份剖面。雖然是線性的故事,畫面背景的瓦楞紙或其它材質的佈署與裁切,一塊塊方格,又彷若是凍結了日常的剎那,將剎那搬至繪本舞台,如展覽品般(比如市場攤販那一頁)供讀者重返己身也許太過日常也忘卻的記憶與經驗,繪本與讀者經驗,於是產生了交織與互動。
在這些層次深邃的堆疊中,也藏著作者刻意留下的字詞:比如,文字者的名字、珍貴、熟齡、自由、泰僑、樂園、保存、「垃圾不落地」(大笑)、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剎那即永恆、有一片甚至是唇彩的文案,也有充滿緬懷「曾經」之情的剪報;亦有像詩一般的文字偷渡在其中:我們/背對/面向/並以此/及存在。在160號的家旁邊,啟程與返家的頁面,有一點小巧思。讀者也不妨找找,玄關處的小紅花,是從何處採來的呢?
從圖像到文字,都描繪著HOME的肌理 — — 硬體的、精神的,何謂「家」,並其日常風景,重新讓讀者檢視,那些日常其實可以充滿殊異與藝術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