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落の教え100 - 畢設週記(開學前六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飛火現象-遙遠的某處,類似的思考正在發生,相似的物體亦在形成。同樣的,遙遠的過去,也有人思考過你正在思考的事物。 《集落の教え100》原廣司
截至目前為止,我對於畢業設計的想法還蠻單純的,我想透過深度了解居民的生活,讓社會生產式的空間設計能夠緊密結合社會建構的結果,就議題的選擇的話,我想討論「紀念性」。
「紀念性」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過去大家對紀念性的想像或許就是具有象徵性、能夠喚起集體記憶的法西斯紀念物。而的確在過往的文獻對於紀念性的論述及分類的類型大多是以掌權者為角度的紀念性意義,直到Fenton,B.C於2006年提出了「紀念性」,即便他只跟一個小地方或者小部分的的人有關連,紀念性意義一定對這部分的人有一定的重要性的,而紀念物必須被放在一個公共領域上,以及能與古典傳統語彙永久共融。所以對於個人的紀念性意義在城市空間中扮演的腳色仍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
紀念物之紀念性意義的差異性所影響的都市樣貌想像
個人記憶(紀念性意義)彰顯於都市空間中的想像
所以我個人提出的問題是 - 個人紀念性意義(或少數)是否可以存在於公共空間?
關於基地是「歷史留下的紀念物」或「具歷史意義的場所」我目前還無從選擇,但如果要舉例目前對於預期成果的想像,我可能會說 「碉堡夜總會(歷史留下的紀念物)」與「古寧頭漆彈競技場(具歷史意義的場所)」;前者的思考邏輯是以現象學的方式討論單一紀念性意義,後者則是以多點找尋有趣的紀念性意義,像是都市設計。 (馬的,聽起來還是好無聊喔)
目前腦力遲緩,對於題目的想法大概就這些,不過假設真的超級超級重要,假設基地、假設Program,我正在著手生生看有沒有一些很無聊的假設工程,畢竟選題目就像吃飯,吃過才知道好不好吃,還會不會再去,下次要點甚麼......(這次先放過我吧)
這週開始看一本好讚的書 - 《集落の教え100》,聚落是都市的起源,要討論未來都市,或許可以從聚落找答案。聚落的100個教誨,關於信仰、地理、社會幾乎都可以從中找到原廣司對於聚落的理解,剛好與《看不見的城市》相反,大概就是《被看光的聚落》,用類型學的方式剖析,比較像是一本學會怎麼做基地調查的書吧,因為他確實讓我覺得「ㄟ幹,我沒想過要調查這個!」的感覺。例如關於秘密集會、標準語與方言......等等,原廣司認為,這些看似微小的東西,似乎都根深蒂固的影響著這個聚落或城市。 疑!好像有機會給題目一些進展了.......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實習了半年,可愛的同事A巴不得離職日快點到迅速的搬回自己的國家,但我有一種為甚麼我需要回學校的感覺??上班又有錢拿、學的東西也多、會強迫自己要學得快。回到學校的我像個廢物,阿我就我喜歡新台幣,我畫的每一筆塗的每個顏色都是有價值的,回到學校我不管做甚麼感覺都是負債阿!! 看到週記這個要求我已經嚇得腿
遲遲不知何處下手的畢業設計。 時間飛快的來到了大學的最後一個暑假,腦袋快速地閃過了這四年的建人生活,手握工程筆為了圖學課的全夜、不能電繪跟同學搶光桌的小大二、第一次出大圖的崩潰大三再到看著同年齡層的朋友發著畢業感言頭換學士服,然後還沒畢業也還沒修完通識課的我。
敝舍州記|零貳 據說西方哲學家 William James 曾說哲學家是盲人,在一間黑房間裡尋找一隻黑貓,而黑貓甚至不存在。那麼,在學校裡學建築豈不像是在潔白的白紙火空白的螢幕上企圖建造或描繪一隻巨象?
遊ぼうよ~~~ 先前預告的新任務就是由畢業學長姊們所製作,專為我們的,趕圖時、放空時、加班後(哭哭)、睡前捲棉被哭哭時、上班前(再哭哭)都可以聽的podcast線上廣播,地下事 Below Ground Level已經上線了。
Alun-alun Kota Bandung  這一篇是關於Alun-Alun kota Bandung,Bandung 萬隆(不是台北的萬隆哦哈哈)是在印尼的爪哇島,西爪哇的省城。Alun-Alun kota Bandung在1810年荷蘭殖民時期Herman Willem Daendels...
實習了半年,可愛的同事A巴不得離職日快點到迅速的搬回自己的國家,但我有一種為甚麼我需要回學校的感覺??上班又有錢拿、學的東西也多、會強迫自己要學得快。回到學校的我像個廢物,阿我就我喜歡新台幣,我畫的每一筆塗的每個顏色都是有價值的,回到學校我不管做甚麼感覺都是負債阿!! 看到週記這個要求我已經嚇得腿
遲遲不知何處下手的畢業設計。 時間飛快的來到了大學的最後一個暑假,腦袋快速地閃過了這四年的建人生活,手握工程筆為了圖學課的全夜、不能電繪跟同學搶光桌的小大二、第一次出大圖的崩潰大三再到看著同年齡層的朋友發著畢業感言頭換學士服,然後還沒畢業也還沒修完通識課的我。
敝舍州記|零貳 據說西方哲學家 William James 曾說哲學家是盲人,在一間黑房間裡尋找一隻黑貓,而黑貓甚至不存在。那麼,在學校裡學建築豈不像是在潔白的白紙火空白的螢幕上企圖建造或描繪一隻巨象?
遊ぼうよ~~~ 先前預告的新任務就是由畢業學長姊們所製作,專為我們的,趕圖時、放空時、加班後(哭哭)、睡前捲棉被哭哭時、上班前(再哭哭)都可以聽的podcast線上廣播,地下事 Below Ground Level已經上線了。
Alun-alun Kota Bandung  這一篇是關於Alun-Alun kota Bandung,Bandung 萬隆(不是台北的萬隆哦哈哈)是在印尼的爪哇島,西爪哇的省城。Alun-Alun kota Bandung在1810年荷蘭殖民時期Herman Willem Daendel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對原爆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說《一千隻紙鶴》跟歷史課本。實際踏上廣島這片土地,處處都是原爆留下的痕跡。有幸走訪這座充滿歷史傷痛的城市,在原爆發生近80年後,原爆遺址與平和記念公園仍吸引世界各地的人,隨處可見「平和」(平和)標語,提醒世人戰爭的可怕,世間太平彌足珍貴。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焚燒記憶』描述了曾經經歷的感情經歷和情感宣洩,以及對過去情感的告別。文章內容涉及到分離、痛苦、等主題。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本書出版於1992年,彙集了建築哲學的相關文章,分為本論、地方、建築與環境,一共四篇。並附錄1990年於東海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只可惜僅辦了一屆。從1990年至今(2017)已過了27年,當年所談論的理論於今有什麼值得省思與改進的地方呢?而建築現象學轉向後如何做為一更為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對原爆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說《一千隻紙鶴》跟歷史課本。實際踏上廣島這片土地,處處都是原爆留下的痕跡。有幸走訪這座充滿歷史傷痛的城市,在原爆發生近80年後,原爆遺址與平和記念公園仍吸引世界各地的人,隨處可見「平和」(平和)標語,提醒世人戰爭的可怕,世間太平彌足珍貴。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焚燒記憶』描述了曾經經歷的感情經歷和情感宣洩,以及對過去情感的告別。文章內容涉及到分離、痛苦、等主題。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本書出版於1992年,彙集了建築哲學的相關文章,分為本論、地方、建築與環境,一共四篇。並附錄1990年於東海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只可惜僅辦了一屆。從1990年至今(2017)已過了27年,當年所談論的理論於今有什麼值得省思與改進的地方呢?而建築現象學轉向後如何做為一更為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