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畢設計劃書(總整理)-開學第一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紀念性專題
前言
「紀念性」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過去大家對紀念性的想像或許就是具有象徵性、能夠喚起集體記憶的法西斯紀念物。而的確在過往的文獻對於紀念性的論述及分類的類型大多是以掌權者為角度的紀念性意義,直到Fenton,B.C於2006年提出了「紀念性」,即便他只跟一個小地方或者小部分的的人有關連,紀念性意義一定對這部分的人有一定的重要性的,而紀念物必須被放在一個公共領域上,以及能與古典傳統語彙永久共融。所以對於個人的紀念性意義在城市空間中扮演的腳色仍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

動機目的
紀念性在日常中就像家常便飯的存在,為甚麼城市中需要透過紀念物來讓我們記起甚麼?或許這個問題已經慢慢減少了,從《反造城市》《反造再起》發現或許人的生活可以慢慢擴張到都市,或許一張泛黃的婚紗照片,也可以透過建築立面展現出來。在Koolhaas談到曼哈頓時,理解出一個新時代下,物質生活已與建築密不可分的論點,讓我也想對「紀念性」在2020的探討,有新的想像與突破。

議題分析
議題提問
  1. 個人的紀念性是否能存在於都市空間中?
  2. 紀念性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3. 紀念性空間如何定量?
透過越戰紀念碑討論承載個人紀念性的載體與城市生活的互動關係,證實個人紀念性可以存在都市中。
「紀念性的輪迴」,當一件事件發生,人們開始建立紀念性,然後慢慢淡化紀念性,當另外一件事情發生,或許人們會開始捍衛原本的紀念性意義,也或許就這樣,疊加了新的紀念性
紀念性的輪迴
越戰紀念碑與冠狀病毒紀念館對於紀念性意義的定量在於轉化紀念性的量。越戰紀念碑上的姓名正是轉化某人的紀念性意義,而紀念碑的量體也就是承載這些符號的載體;冠狀病毒紀念館將罹難者轉化為樹,而樹的數量定義了選擇場所的空間量,所以在回應紀念性意義的空間量時,我認為應該先了解如何轉化紀念性意義?
機能性的定量我覺得是關於使用者的活動行為做出來的空間量,因為過去紀念碑的形式大多是無法使用紀念碑空間的,想突破這種空間類型成為可以使用的紀念碑,或許一定得透過主觀的操作,也許機能可以做為一種紀念性的轉化,機能性的空間就有辦法定量。
案例分析
  • 越戰紀念碑
  • 柏林猶太博物館
  • 冠狀病毒紀念館
  • 渥太華大屠殺紀念碑
  • 2016淡江 嫁接紀念性
  • 2016淡江 紀念城論戰
  • 2019金大 金門戰史紀念空間重構
  • 2019金大 金門戰爭受難紀念園區
  • 2016交大建研 時間紀念性(住吉長屋旁住宅、城市之牆)
  • 2017成大 彌補-復建發生於日常,紀念亦然
  • 2017東海 愴憶的再現
  • 2017淡江 延遲-觸發
  • 2018成大 當死亡做為一種日常
書籍資料
  • Aldo Rossi《城市建築》
  • 基迪安《空間 時間 建築》
  • Italo Calvino 《看不見的城市》
  • 原廣司《聚落的100個教誨》
  • 《反造城市》《反造再起》
  • Rem Koolhass《delirious New-York》
  • 貝島桃代《東京製造》
  • 徐純一《最後的人間場》
整合理解
  1. 以建築元素構築出情緒,昏暗的光線、空間的溫差、不安的材料、消失的尺度都是塑造空間體驗的手法。我曾經去過捷克的「人骨教堂」,印象很深刻,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氣氛,無味的氣味,都強烈的衝進我的腦門,而真正改變情緒的紀念性空間,我覺得出自於一種「透明性」。
  2. 「佛羅倫斯孤兒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記憶在建築內外的流動,透過複製或紀念性的轉移,使原本以時間維度討論紀念性,到以空間維度討論紀念性。透過翻轉都市元素致建築空間,使孤兒院內部形成一個小城市,嫁接原本都市中的紀念性元素。這有點像羅賽塔石碑的在大英博物館的紀念性意義,雖然紀念性意義是被疊加的,但也是因為紀念物本身能具有「流動性」,而生成的不同紀念性意義。
  3. 我覺得討論紀念性,最重要的或許就是熟悉時間維度對紀念性帶來的影響了,自古至今對於紀念性的理論大多圍繞著「」與「不變」,不可否認,這很重要。如果紀念永恆性已經不是如今應該思考的議題,那紀念性意義的「暫時性」會是甚麼?或許透過「時間的流動」與「記憶的更新」會是讓承載舊有紀念性空間不淪為只是軀殼的關鍵。
  4. 紀念物的存在意義就是希望人在這個空間中能夠感受到一段訊息,過去或許就是用以編輯記憶的構造物,而如何讓人意識到這段訊息,可能就在於它的反射性(一種聯想或身歷其境的過程),反射一段過去的記憶。

預期成果
概念分類
多視角紀念性
想像是古寧頭大戰及823炮戰的事件背景探討多視角的觀點,一個充斥軍事符號的小島,都在提醒著誰?提醒著甚麼?而這些密碼破譯了嗎?聽聞的故事真實嗎?
1.北山斷崖漆彈競技場
北山斷崖
綿延的海岸線,可以凸顯出天然戰場的張力,斷崖的意象上也像是城市邊界的元素,若有機會連結前幾篇對於時間徵象的概念,可能可以為這座歷史之牆增加更多關於紀念性討論的可能性。
機能想像 : 漆彈競技場(室內場館、室外場館、用品消費),一個能以現代價值觀面對歷史的機能空間,讓空間紀念的永恆性被疊加,成為青少年紓壓的場所,或許在特別的節日,會成為樂團表演的基地、音樂節的場地。景觀餐廳(觀眾席),餐廳、咖啡廳是現代人追求生活品味的方式之一,速食品味與紀念性場域的矛盾衝突,可以讓來此用餐的人感受不一樣的體驗。搞不好會像《飢餓遊戲》的某種模式或娛樂方式。
2.北山聚落黑暗觀光民宿群
北山聚落、南山聚落
北山聚落當初是接觸最多軍人的聚落,從一開始不友善的軍民互動關係,到共同作戰,到胡璉將軍對居民的照顧,一系列的過程讓聚落中產生具有紀念性意義的空間。若將這些時間切片,或許對於多視角也可能有更多的線索。
機能想像 : 民宿(包裝歷史的民宿、真實還原歷史的民宿、編撰歷史的民宿),或許有一種機制,到這邊的人群會因為住所而認知到不同的歷史,當他們用相同或不相同的語言討論著,經歷了極少的共識(獲共識根本不重要),進而促成一段歷史的紀念性意義被提醒,正確率不重要,反正歷史不會是完全真實的,只是相信甚麼。防空洞(通往民宿的路徑、絕望的空間體驗、希望的空間體驗),透過各種場景編列民宿的特殊性,這些地道會平行、交錯、相連,像是迷宮,而永遠無法走過每一條道路。
空的紀念碑
1.山外社區教室
山外街廓
學習,是意識到紀念性很快的方法,如果城市中發生的事件、具紀念性意義的空間、特殊文化的場所,都有一個「教室」,這個教室就是紀念物,紀念同一個時間下,不同場域的故事,教室可以做為一種儲存日常紀念性的一種方式。可能的範圍會是金門山外。
機能想像 : 市場教室(生活學習),市場中各式各樣的商品與人,與學生發生關係,透過與他們學習互助,了解紀念性如何存在、醫院教室(生命學習),在醫院內部或外部長出一個構造物,透過真實闡述生命與生命的距離,緊張、忐忑的高壓環境,討論生命學習相關議題、公園教室(體育學習),公園中的構造物,包含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等,討論如何在極大的基地中包被活動、設計活動?、旅館教室(交流學習),各式各樣的人居住旅館,或許有一個交流廳,透過了解不同文化發展健全的教育。
2.後浦反射紀念碑
後浦
這個紀念碑並沒有為了一段重要事件記錄,只是將日常記錄下來,每一片反射面都代表著具有故事的畫面、指向性,煞有其事的紀念碑,只有在當某個畫面經歷了改變,他才成為紀念性意義。若某天發現屋頂上經常出現的貓,從畫面上消失了,它或許就成為了一段記憶,而紀念碑才真的存在。這大概是對物理上的反射性想像,其實要紀念的事情一直都存在於日常。
機能想像 : 共食廚房,聚落中許多長者自居家中,樂趣即是與鄰居閒聊吃飯,若增加共食空間,可減少長者在家中危險的可能性,亦能活絡社區情感。居民二手市集,以物易物或是低價二手市場,開創屬於居民的共同回憶,也能成為情感交流的故事蒐集所。文創產業工作室,屬於聚落外來機構的進駐,透過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品味,與傳統聚落活動交流。學生社團辦公室,或許有一種機制可以讓學生擁有一個自治的空間,透過定期舉辦活動或演出回饋聚落,並增加予家鄉情感的聯繫。
個人紀念性
1.自我決定死亡的醫院(山外醫院)
山外醫院
誰都希望自己可以無病痛的、平平穩穩地離開世界,但生命往往不能預判,也不可逆,所以誰都不知道自己會怎麼結束,那生命的過程就是我比較關心的。之前提到的畢設-「將死亡作為一種日常」,我的到的啟發是或許紀念性不會是死亡後才存在。假如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次感受死亡,可以決定以什麼樣的姿態離開,那這樣空間的背景是甚麼?
機能想像 : 醫院(其中一個部分),一個起點,就像迎接死亡的第一站,像醫院的詠愛室、太武山場景(體驗死亡紀念館)、新湖漁港場景(體驗死亡紀念館)、山外村場景(體驗死亡紀念館),透過一連串對於死亡想像的空間體驗,內部可能有兩個動線,控制生者的動線、控制死者的動線,(天能給了很酷的啟發)。
2.後埔莒光路一段雜貨店
後埔莒光路一段
「雜貨店」,他是一種無法完全摸透的存在,如果他有一個倉庫,存放著主人最具紀念性價值的東西,那會是甚麼?這個儲藏室空間又會長怎樣?既神秘又具紀念性的空間,它可能與城市中的甚麼空間共存,可是卻是某個人專屬的紀念性。
機能想像 : 紀念碑(對外),想像控制記憶的紀念碑,是一種能透過申請通過的私人紀念碑,他沒有開口,(或別人進不去),他狂亂的生長在都市中,只有掌管記憶的人才能使用他,紀念他、儲藏室(對內),它像是一種寄託,將自己珍藏的事物存放在這裡,而儲藏間也能有機能,是開闊的更衣室、高聳的廁所、亦或是方間的佛堂,會透過實地調查確立。
設計成果表現
除基本圖面、模型外,或許加入文字成冊做為設計效果輔助。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快快地寫過。開學週是地獄啊,要趕月底交期末報告書的開學週則根本是第20層。 已經說過了,之所以如此要求絕對只是因為準備好如此多的內容,到時進入設計才真的能夠好好操作。真的是希望你們在此之前就好好釐清自己的設計將如何進行。
衍伸至鐵路兩旁的住宅區,該如何定義是面對鐵路還是被對鐵路。
延續前一章介紹關於桃園鐵路,在此擷取其中我較了解的片段。   台灣鐵路歷史悠久,但為切合主題並縮短篇幅,本篇將以此地圖說起說起。   國民政府遷台前,「桃園車站都會區」已看得出基本雛形。建築圍繞車站,而現……
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說是過去建構現在,那我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建構未來;挑戰未來,其實很矛盾,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討論真實的東西,還是想像的事物,就像全面啟動裡面我們都需要一個圖騰來確定我們是否仍在作夢,這篇週記就是我用來試圖釐清自己思緒的圖騰,至於最後陀螺到底會不會倒下,誰都不知道。
延續之前放網型的思辨,找到一些脈絡,提出兩個方案。 高定服飾品牌產業生態?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 將以這兩大方向持續深入研究,找出更多問題,並擇一做為主要議題。
快快地寫過。開學週是地獄啊,要趕月底交期末報告書的開學週則根本是第20層。 已經說過了,之所以如此要求絕對只是因為準備好如此多的內容,到時進入設計才真的能夠好好操作。真的是希望你們在此之前就好好釐清自己的設計將如何進行。
衍伸至鐵路兩旁的住宅區,該如何定義是面對鐵路還是被對鐵路。
延續前一章介紹關於桃園鐵路,在此擷取其中我較了解的片段。   台灣鐵路歷史悠久,但為切合主題並縮短篇幅,本篇將以此地圖說起說起。   國民政府遷台前,「桃園車站都會區」已看得出基本雛形。建築圍繞車站,而現……
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說是過去建構現在,那我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建構未來;挑戰未來,其實很矛盾,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討論真實的東西,還是想像的事物,就像全面啟動裡面我們都需要一個圖騰來確定我們是否仍在作夢,這篇週記就是我用來試圖釐清自己思緒的圖騰,至於最後陀螺到底會不會倒下,誰都不知道。
延續之前放網型的思辨,找到一些脈絡,提出兩個方案。 高定服飾品牌產業生態?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 將以這兩大方向持續深入研究,找出更多問題,並擇一做為主要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在談都市計畫的文化資產前,必須先釐清都市計畫與文化資產的關係。在《都市計畫法》(以下簡稱《都計法》)中唯一與文化資產有關的法條是第83-1條:「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取得、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之建築與歷史建築之保存維護及公共開放空間之提供,得以容積移轉方式辦理」。其僅簡單說明,為了歷史建築保存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2022/12/20所撰舊文) 若試圖用世間能夠理解的詞彙的話,我認為業似乎就如同「記憶」 這種「記憶」包含各種意義層面上的記憶,有無形的(能量)、有物質的 而這份記憶能夠從各種形式與位置上被儲存與讀取 例如身體(基因),頭腦(記憶/創傷/慣性),天賦(天生的專長),經歷(量子糾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在談都市計畫的文化資產前,必須先釐清都市計畫與文化資產的關係。在《都市計畫法》(以下簡稱《都計法》)中唯一與文化資產有關的法條是第83-1條:「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取得、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之建築與歷史建築之保存維護及公共開放空間之提供,得以容積移轉方式辦理」。其僅簡單說明,為了歷史建築保存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2022/12/20所撰舊文) 若試圖用世間能夠理解的詞彙的話,我認為業似乎就如同「記憶」 這種「記憶」包含各種意義層面上的記憶,有無形的(能量)、有物質的 而這份記憶能夠從各種形式與位置上被儲存與讀取 例如身體(基因),頭腦(記憶/創傷/慣性),天賦(天生的專長),經歷(量子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