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空的「紀念碑」-畢設週記(開學前一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題本之二「空的紀念碑」
關於空的紀念碑,概念是這樣的,如果紀念碑的意義會被覆蓋,永恆性意義也無法達成,那我們對於城市中的紀念物就只是有沒有辦法意識到,如果一座紀念碑無法被意識到紀念性意義的話,他將成為「空的紀念碑」。
雖然存不存在討論起來真的很哲學,我也不懂,但我大概的想像是紀念物不一定是紀念歷史、紀念過去,只要認為紀念性存在就可以成為具紀念性意義的構造物。我想要反過來討論,讓紀念物的意義是映襯著具紀念價值的人事物,以暗喻的手法去討論之前提到的反射性特性,將日常或有形存在的物件作具有紀念性意義的假設,並轉換為空間,而這個空間的任務只是一般機能想像,唯有當相對應的紀念性意義變化,他才成為紀念碑,在那之前他就只是煞有其事的「空的紀念碑」。

日常如何紀錄,以及如何以空間表現,我覺得有兩種 :
  1. 在秩序下創造瘋狂
  2. 在紛亂中建立秩序
我在大四上的設計做了集合住宅,實驗上述兩種概念在山外的街廓中可能的發展型態,想像以主觀的基地調查出發,想像都市空間。
在秩序下創造瘋狂
在紛亂中建立秩序
秩序下創造瘋狂
可以從經典的小說《Delirious New York》找到線索,Rem Koolhaas舉證康尼島是曼哈頓瘋狂的開始,消費、娛樂等等在新世代都市空間產生新的價值觀,讓Koolhaas對於機能想像有突破,甚至覺得20世紀的紀念碑是「自體的紀念碑」,他最純粹的宣言便是摩天樓,每個規矩的街廓中,住著承載各種人類活動的龐然大物,他即是Koolhaas口中的紀念物。在上一篇的黑暗觀光民宿選址在北山聚落,也是想要再多用此方法呈現種視角的民宿面貌。
在紛亂中建立秩序
如何在紛亂的場所中建立秩序,猶如《建築的複雜與矛盾》中提到的艱難的整體,放大到城市我覺得亦是,而紀念碑可能更是如此,不然很難讓人意識到他的存在,在這邊我的想像還只是停留在空間的手法、形式的操作上去整合,但我覺得或許之後可以有更突破的想像。

金城後浦 、 山外
金城後浦
山外街廓
社區教室、反射紀念碑
企圖建立一種能在日常意識到紀念性存在的紀念物群體,針對後浦與山外做調查,由於跟著時代改變而持續變化的空間,一方面可以針對時間徵象做研究,一方面可以想像短暫性特質的紀念物在此場所的可能性。
兩個想像,一種是固定機能來建立秩序(社區教室),教室本身可以做為自體紀念碑;一種是以形式更純粹的方式,讓各種機能進駐(反射紀念碑),只有當紀念性意義發生變化,他才成為紀念物。
社區教室青菜撇撇 - 山外街廓後巷
反射紀念碑青菜撇撇 - 後浦都市空間
至於反射紀念碑的空間機能我覺得會像漆彈競技場,先深入與居民談話蒐集故事後再行制定,現在的想像能會偏娛樂相關的空間。

下一篇討論題本之三「個人的紀念性」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希望透過對服裝更全面的了解,摸索出明確的脈絡進而挑選出議題,分別研究思考服裝的本質、服裝的用途及服裝產業。 透過各個面向對服裝的思辨,延伸出許多議題,和思考方式,服裝文化可深可淺,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歷史文化的累積。
白色走廊在暑期遭檢舉,理由是當初申請的建照為停車場,只要有人在該空間長期使用就算違法。建設處限期九月底改善,若不改善就開罰1日6000直至改善或拆除。學校的標案已流標2次,白色走廊確定走入歷史。
題本之一「多視角紀念性」 上次談到關於歷史事件的紀念性,想像是古寧頭大戰及823炮戰的事件背景探討多視角的觀點,對於這段歷史不熟悉的我就妄下這樣的假設真的是讓我抖抖的,不過也就是因為我不夠了解,我才發現了紀念性存在的意義都因人而異。
在考慮生命是什麼之前我想還有一個大問題需要釐清 那就是生命的最大元素-時間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任何最先進的科技就像魔法一般)
首先,感謝看過我文章的、被我強迫看文章的,甚至給予我意見的人,真的真的很感謝各位的回覆。 簡單分析一下自己對三個方案的思緒: 動物之家:應該會是三個方案會讓我做的最開心的議題,在不考慮其他防疫所業務的情況下。 金城車站:算是我比較能去想該怎麼去做的題目。 建築格局重新定義:這是我超級沒
希望透過對服裝更全面的了解,摸索出明確的脈絡進而挑選出議題,分別研究思考服裝的本質、服裝的用途及服裝產業。 透過各個面向對服裝的思辨,延伸出許多議題,和思考方式,服裝文化可深可淺,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歷史文化的累積。
白色走廊在暑期遭檢舉,理由是當初申請的建照為停車場,只要有人在該空間長期使用就算違法。建設處限期九月底改善,若不改善就開罰1日6000直至改善或拆除。學校的標案已流標2次,白色走廊確定走入歷史。
題本之一「多視角紀念性」 上次談到關於歷史事件的紀念性,想像是古寧頭大戰及823炮戰的事件背景探討多視角的觀點,對於這段歷史不熟悉的我就妄下這樣的假設真的是讓我抖抖的,不過也就是因為我不夠了解,我才發現了紀念性存在的意義都因人而異。
在考慮生命是什麼之前我想還有一個大問題需要釐清 那就是生命的最大元素-時間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任何最先進的科技就像魔法一般)
首先,感謝看過我文章的、被我強迫看文章的,甚至給予我意見的人,真的真的很感謝各位的回覆。 簡單分析一下自己對三個方案的思緒: 動物之家:應該會是三個方案會讓我做的最開心的議題,在不考慮其他防疫所業務的情況下。 金城車站:算是我比較能去想該怎麼去做的題目。 建築格局重新定義:這是我超級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香港的公共屋邨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從建築看大坑西邨拆遷,好像在悲與慘之外,可以找到另外一些什麼。每個故事最終都要親口說再會的。試想,如果大坑西的建築有機會開口說再見,他/她想說什麼?
Thumbnail
  本書副標題為「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作者為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曾獲兩千年普立茲克獎,在台灣的作品有原定2015年試營運,中間歷經更換營造廠,最終於本月甫開幕的「台北藝術中心」。本書英文版於1978年出版,當年庫哈斯年僅34歲(筆者今年正好也34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香港的公共屋邨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從建築看大坑西邨拆遷,好像在悲與慘之外,可以找到另外一些什麼。每個故事最終都要親口說再會的。試想,如果大坑西的建築有機會開口說再見,他/她想說什麼?
Thumbnail
  本書副標題為「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作者為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曾獲兩千年普立茲克獎,在台灣的作品有原定2015年試營運,中間歷經更換營造廠,最終於本月甫開幕的「台北藝術中心」。本書英文版於1978年出版,當年庫哈斯年僅34歲(筆者今年正好也34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