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反脆弱》兩三語(4)

    來源:網路
    來源:網路
    如果說,有人在教鳥兒怎麼飛,會讓你覺得很荒謬嗎?
    這些人用了很多專業術語,加上這條那條方程式,發展出一套系統理論,要來教鳥兒飛。在嘰哩呱啦地下了一堆咒語後,鳥兒果然飛了起來!這是個多麽重大的成果啊!然後,他們緊接著回去,把這些資料寫成書籍、文章與報告,並且聲稱這些鳥兒是因為聽了他們的指導,所以飛了起來。
    接下來,為了確保鳥兒能繼續飛,他們成立了一個單位,這個單位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難道大家能夠想像一個鳥兒沒辦法繼續飛翔的世界嗎?!接著,他們又提出了更多更大的計畫,來教導更多的鳥兒飛,並且寫出更多的報告、書籍與論文,接著上電視節目侃侃而談他們在這個領域裡的心路歷程,以及睿智的預測。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很荒謬,鳥會飛跟這些論文方程式根本沒有半點關係,我們之所以會這麼清楚的知道,是因為鳥會飛這件事情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非常貼近,幾乎絕大部分的人都看過小鳥怎麼長大為成鳥,並且學會飛行的(可能是透過節目紀錄片的呈現,有些人更幸運,能夠近距離連續觀察)。所以我們完完全全可以把這個鳥類飛行教育協會的事情,當成一個大笑話來看。
    但作者說道,如果整件事情被放在投資預測,以及政策規劃上面,情況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了。因為現代社會龐大且複雜的分工,我們多數只對於自己的專業與工作領域,有著比其他人更深刻的認識,如果自己不是剛好從事相關領域的專業,對很多東西根本就沒有概念。
    於是,大眾雖然很清楚鳥的飛行不是靠某某機構的報告與預測才學會的,但卻會認為有一些人之所以能在投資市場獲利,是因為遵照了某些預測報告書的建議,以及研究那有如天書般的圖表與曲線後成功的。
    但很可能,會賺錢只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會賺錢,要不是東西物美價廉,就是處在市場的擴張階段。但那些機構,卻將這個現象,歸功於他們的精確分析。
    當然上述觀點有不少爭議,不過我的看法是,少就是多,簡即是繁。投資與政策制定之所以會本末導致,問題出在於「政治因素」。就像我前面說的,鳥能飛是透過不斷的嘗試與練習,並根據失敗的反饋,找到調整的做法。這整個過程當中,最需要的當然是活下來,但接下來的重點就只有一個:從失敗中成長。
    問題是,擔任要職的人,因為其職位享有的好處太大,導致每個有能力的人,都在伺機而動,取而代之。所以這些主事者,恰恰是最不能承受失敗風險的一群人。因此他們對於這種最符合自然界智慧的方法完全不考慮,相反地,他們必須要拖一堆人下水,透過集體決策的方式,才能在出事情以後,找到對自己殺傷力最小的善後方案。
    所以,最好用的一個工具,就是「尊重專業」。在這裡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有權力的人真要尊重專業的時候,通常表示這件事情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無法完全掌控風險,所以需要背鍋者。當事情有了好結果,便是一榮俱榮,整個「專業團隊」就可以跟當權者,一同享有成功的紅利;而事情一旦出了差錯,這些專業團隊與領頭者,便是模糊焦點的最好工具。
    而情況如果是,當問題本身不會嚴重傷害當權者,但必須要有個「尊重專業」的橡皮圖章來擺擺樣子的時候,此時的專業往往都沒有自己的立場與聲音,他們只是被迫來做做樣子,甚至連他們的專業與能力,都會被當權者看不起,覺得要是你們沒有我們的提拔,所謂專業根本落不了地,還談什麼尊重!
    結果就是,看起來是專業掛帥,但其實都是外行領導內行,有功勞就是當權者的政治資本,有黑鍋就準備換一批專業顧問。在這樣的壓力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某些專業機構要利用一些「教鳥兒飛」這類「倒果為因」的事情猛刷存在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脫穎而出;而在受到政府單位或者巨頭企業(在美國尤其是金融業)的青睞以後,便每天開著超出能力範圍的大車,發揮著自己無窮無盡的想像力,並且祈禱不要太快發生車禍。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一系列的現象,是不是也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
    自己是否誤把那些機構為了嘩眾取寵而提出的「專業建議」,誤判成了投資與決策指南呢?
    畢竟一般人還是只能對於切身的事物,才存有具體的認識與預期。下次再看到一些天花亂墜的「專家」,先停下來想想,他們是否在「教鳥兒飛」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