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勒布的《反脆弱》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叫做「毒物興奮反應」,這是一種利用適量有毒物質來刺激身體生長、改善的方法,乍一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但仔細想想,卻也不無道理。
這其實是一個逐漸達成平衡的過程。當我們的身體不曾遭遇過某種毒素的侵害時,身體自然就不存在著應對機制,就像那句著名的話——「你無法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於是,我們就先把這樣的身體狀況,定義為1。
某一天,當你不小心吃進了被黴菌汙染的蛋糕,也因此上吐下瀉的時候,你會覺得痛苦無比,整個世界天翻地覆,彷彿去了半條命!但是藉由恢復能力與強韌的體質,你終究還是熬過來了!最終,這次的經驗,將你的身體狀況,帶來了一些成長與更新,我們暫且就稱它為2吧!
日後,就算你再次誤食了發霉的食物,但此時你會神奇地發現,整個過程變得沒有那麼痛苦與不可預測。我的個人經驗是,並非我不再因此而上吐下瀉,但是我的身體跟心裡面都很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面對症狀的過程與壓力就減輕了不少,也就是說,我因為「毒物興奮反應」,身體變強了一些。
當然上述的東西大家一定不陌生,因為疫苗的研發與施打,就是按照這個邏輯去設計與使用的。可為什麼同樣一套原理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顯得有點驚世駭俗,甚至是滿嘴荒唐?
我聽過最普遍的意見,就是疫苗什麼的,是由一群專家,透過一系列專業方法與流程所開發出來的,並且經過了無數次實驗以後,才用到大眾身上的,兩者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
這說的也沒錯,如果經過檢驗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那麼,當已經有這麼多的經驗告訴人們,照顧小孩不可以無微不至,否則孩子們將喪失許多自理能力,甚至無法同理他人,那麼為什麼生活周遭還是存在許多焦慮不堪的父母,病態地幫孩子們開路,甚至因為這樣,示範出最糟糕的身教?
為什麼有這麼多哲人告訴過我們,人生必須廣泛地嘗試與接受,唯有如此,才能夠具備選擇的權力,但依舊有那麼多人抱持著所謂的「應該論」,替自己跟環境貼上標籤,然後拒絕一切彼此塑造的機會,最後抱怨環境的殘酷,以及自己悲慘的命運?比起忍受這些一再出現的折磨,進化所帶來的痛苦,是否真的更加不可忍受呢?
這也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一個主要概念——「反脆弱」。跟強韌與恢復能力不同,它鼓勵人們擁抱破壞,唯有如此,成長的道路才會逐漸清晰。就好像每個健身的人都知道,最有效的那幾下,通常都是筋疲力竭之後的那幾次掙扎!每經過一次掙扎,身體便會提高預期,為的就是應付下一次更高強度的挑戰。是的,不是等同於這次,而是為了更高的強度,人類的身心特質,就是依照這個邏輯運作的,所以我們在歷史上跟生活上不乏看來像是奇蹟的例子,基本上就是這個邏輯下的極致產物。
本文分享這個概念,也不是想要每個人都去過上這樣的生活,畢竟我自己也只是個平凡人,要能夠方方面面都這樣鞭策自己,那是遠遠做不到的。
但是「反脆弱」這個概念,可以很好地提供自己,在面對困難時所需要的勇氣。如果我們遇到大狀況,讓我們嚇壞了,當然第一反應就是逃跑,畢竟我們的祖先看到老虎獅子的時候,單挑也不可能是太理智的方案。
但如果問題避無可避,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時候,常常在心中想著「反脆弱」,也就是難關即為成長,哪怕結果一團糟,我們的身體與心靈,還是得到了進化,只要還活著,下次處理同樣的問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懷抱著這樣的信念,問題看起來都會縮小不少,而冷靜下來的自己也會發現,能夠使用的資源,會遠比一開始所意識到的還要多很多。
我們不可能永遠不遇到戰鬥,只希望我們都有勇氣選擇正面迎戰。畢竟,當輸贏都能自我提升的時候,只要死不了,生命就會愈來愈強韌,愈來愈耀眼。
最後,那個不再需要追求認同的自己,終將受到更廣泛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