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永續發展目標(SDGs):圍堵病毒與「收斂半徑」
原文發佈日期:2020.7.30 原文作者:伊東 乾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擴散到全世界,造成全球大流行。
南美洲、印度、中東、南非等國感染人數呈現爆炸性成長,深陷國際第一波疫情上升的漩渦中。日本自認初期抗疫對策效果卓著,接著推動振興國內觀光政策,此舉得不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及共鳴。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在疫情影響下的新世界是什麼樣子?」
「請告訴我後疫情時代工作到底要怎麼辦?」
人們正在問。
世界各國之間對此相互爭論,以下所述為東京大學的方針,文責筆者自負。
首先,筆者用一句話來總結:後疫情時代將在以往的「生活」與「工作」中劃出界線,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劃出什麼界線呢?
安全與危險,衛生與不衛生,健康與疾病的界線。
我們姑且將這個能夠清楚劃出界線的系統稱為「智能化」。
疫情爆發前就存在智能化這個名詞,後疫情時代的智能化以持久性更高、更經得住打擊(resistive smartness)來做區別。對抗新冠病毒成效卓越的城市稱為「抗疫型智慧城市(resistive smart city)」,亦即能夠承受打擊的智慧城市。
以下,筆者從第一原理開始進行具體性說明。
人類應可戰勝「新冠病毒」?
首先,為了思考「後疫情時代」,我們必須要先釐清「感染收斂」,亦即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是什麼狀況。
結論清楚明瞭,無論是詢問WHO(世界衛生組織)或者是厚生勞動省都會得到相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卻沒有在日本社會中普及。
「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意為「成功圍堵新冠病毒」,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回溯過去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鼠疫」、「天花」,甚至是SARS與MARS等傳染疾病,都是怎麼被「克服」的呢?
他們從地球上被撲滅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各國的傳染病研究所,這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建立免疫療法時產生的減毒性病毒(又稱弱化病毒)等,都是在嚴密監控下被保存著。絕非病毒從此消失在地球上,只是在人類的控制下,理論上不會出現感染失控的狀況。
這才是「克服傳染病」的真面目。
上面的圖,有一點必須要加以修正,但為了說明容易,筆者試著繪製上圖來說明。
能夠「圍堵」與「控制」病原體,才是克服全球大流行的唯一解。
筆者用淺顯易懂的猛獸來舉例。
如果放任危險的獅子、老虎在城市中自在遊走,我們就不能安心的過日子。將猛獸抓捕起來,送到動物園管理,人們就可以放心。這就是「戰勝威脅」的狀態。
但我們不能說,非洲熱帶草原與印度竹林深處就不存在猛獸。
同樣道理,就算人類這次能夠戰勝新冠病毒,在中國內陸洞窟中的蝙蝠體內,依然有其他種類的冠狀病毒潛伏,這是無庸置疑的。
當這些病毒呈現「被圍堵」的狀態,代表人類沒有迫切的危險。
但由於地球環境變遷、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等現象持續發生,深山中的動物為了獲取食物被迫進入人類的生活範圍,導致蝙蝠傳染疾病給豬等家畜,進而傳染給人類,第二類、第三類冠狀病毒對人類造成的危險性也將攀升。
國際上以「SCOND COVID」相稱,此類病原體在接下來的10年內,極有可能還會襲擊人類1~2次。
回顧過去有助於展望未來。
進入21世紀的20年間, SARS、禽流感、MARS、伊波拉病毒、茲卡病毒(Zika virus)等,人類不斷地受到病毒侵襲。顯而易見的,新病原體對人類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
「後疫情時代」不單純以「戰勝這次病毒」為目的,而是建立起「面對冠狀病毒病原體能夠承受打擊的人類社會」為目標。
國際社會智囊團之間的共識:世界必須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抗疫方法,而是在往後10年,建立起展望未來的對策。
2015年,國聯對未來的15年,也就是到2030年為止,列出人類必須克服的17個目標,從2016年開始堆動「
SDGs」。2020年雖尚未到達轉折點,但世界已經在討論將「克服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新增到永續發展目標中。
並非「集團感染對策」而是「收斂半徑」
放眼全球,都沒有看到與日本類似的抗疫對策。
「
三密」這個名詞,也不存在於日本以外的國家。(譯註:三密指避開「密閉」、「密集」、「密接」場合)
控制集團感染方法裡消除感染源的作法,只有在針對特定少數感染者時才能發揮效果。根據過去經驗,對付像是SARS跟MERS等帶有強烈毒性的傳染病確實特別有效。
但新冠病毒是弱毒性,無症狀感染者或是輕症患者容易成為集團感染「防堵圈」的漏網之魚,造成病毒在城市中擴散。
演變至此,光靠「集團感染對策」已不足以應對疫情蔓延。現在全世界正面臨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就是感染在城市中迅速擴散的狀況。
換句話說,保健衛生當局無法控制疫情,病原體正在席捲整個社會。
為了克服這種狀態,我們應該秉棄從「點」出發的「集團感染對策」,改從「面」去「圍堵病毒,進而逐步控制」的作戰方式。
在此就必須提到其中一種方法:「收斂半徑(Radius of convergence)」,這是一種「圍堵病毒」的思維。
2020年4月,東京都所有的學校宣布停課,連跟感染沾不上邊的小笠原島,只因隸屬東京都,島上的公立學校也跟著停課。
這是明明是關於教育的問題,卻可能被扣上安全隱憂當做藉口。
從科學面來思考,盡管日本列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但南海的孤島完全位於疫情蔓延區域外,政府卻沒有提出任何有科學根據的對策,我們應該反思這是制度上的問題。
同樣的,換成經濟部分來思考會是如何?
東京都要求特定行業停止營業,連不受感染影響的區域也同時跟進,這會對整個社會跟經濟造成什麼影響呢?
所有的機能停止運轉,整個社會漸漸麻痺。這是必須極力避免的狀況。
那我們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生活與工作當中,受到疫情蔓延的影響區域將被劃分出來,區域外的部分則必須持續運轉。感染情況持續擴大的地區,還是需要採取停止營業的措施。
只有建立起利用「圍堵」來對區域做出劃分的社會,才是「抗疫型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