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明日之後,這場疫症將怎麼改變我們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編按:清議早前於Matters舉辦社區活動「明日之後,這場疫症將怎麼改變我們的世界」,集思廣益,與大家一起探討這場疫情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活動近日圓滿結束,收到來自近三十位作者的投稿。我們其中一位作者秦逸渢細閱各位作者的文章後有感而發,故書此文。


文 / 秦逸渢

二十一世紀的都市人們,我們都忙了很久。

我們天天都過著勞碌的生活,香港的地鐵裡在深夜十二點仍是人滿滿的。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忙,但總有一些共通點。我們大概都是為了生活的,為了那要用上你二十年不吃不喝省下的錢買下的單位,為了養活自己,為了養活家人。我們大概都是追尋理想的少年,盼望當工作和收入穩定下來的時候,就能擠出一點閒餘時間尋夢。但在我們這個高速運轉的世代下,為了生活拼命的感到疲憊,單單是房債已讓人感受到脖子上的重擔;為了理想的更感迷惘,這個制度告訴我們做金融、專業人士才能有發揮的機會和富足的生活,否則就一生勞碌。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和自己相處,沒有時間想自己想做甚麼。

「近年來,歐美高校陸續有哲學係被關停,哈佛大學的文科專業在10年間減少了20%,人文研究經費被削減、項目被取消。人們對於研究與認知我們自己,失去了興趣。 」- Wonder, 商品經濟體系論

現實生活的一切都捉不住了,虛擬的反而更為實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在互聯網上的社交時間甚至比面對面的長。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隱蔽自己的身份,抹掉現實生活中的煩惱,給朋友分享自己歡樂的生活日常。當很多朋友給你點讚,你的生活就歡樂了。在這裡,你也能參加各式各樣的群組,會志同道合之友,省得聽不中聽的話。2016年,牛津字典就選了一個年度詞——「後真相」(post truth),指出在公共輿論中,客觀事實都不及訴諸情感有影響力。是不是現實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我們相信,那就是現實。

「所以真相其實就是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一個事實,那既然是人們相信的,是不是就可以改變,甚至創造呢?」- MJkuo, 明日之後,真相或許是一種觀點

然後,突如其來的一場疫症,把這高速運轉的世界驟然煞停。病毒來得如此突然,我們都來不及準備,於是恐懼驅使我們紛紛到超市搶購,使我們害怕與人接觸,甚至仇恨和歧視都被點燃起來。

此時,我們似乎忘記了人。

「於是,這些負面的能量開始從世界各地累積起來,就像Ghost Busters有一集的劇情,人們的負面能量太多,流入紐約的下水道,變成了一個大惡魔......現在的世界的確是如此,恐懼與焦慮斷開了地球國與國之間的鏈接、斷開了人與人之間的鏈接,於是人們開始面對批評、恐懼、焦慮與孤獨。」- DivinaWF, 恐慌憂慮 斷鏈的地球村

這一場噩夢恐怕將會是漫長的。疫症過後,恐懼和焦慮猶在,所恐懼的不是病毒,而是我們多年來相信的價值、信念和制度受到重擊後的迷茫。

「這什麼顛倒黑白的世道?我們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科研和醫療團隊,擁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和公民監督,竟然還是被新冠病毒攻陷了。那個壓制言論自由、害死醫生吹哨人的中國,反倒是基本控制住了疫情,還到處揚言要傳播中國防疫的『成功經驗』……」一個白鬍子老教授搖頭嘆惋道。 - Hymnsin, 文 明 世 界 末 日 陷 落

成功的會繼續宣揚自己的功績,受挫敗的會繼續指責成功的在說謊。後真相互聯網時代本就是一個好基礎,現在政客們為了挽回或鞏固我們對制度價值的信念,就讓一切以信念先行,讓政治宣傳和攻訐唾沫橫飛。去全球化,經濟成本比以前低很多了,所有事情終歸回到意識形態之爭。

世界變得政治化時,不同的制度被貼上正義與邪惡的標籤,而活在不同制度裡的人民,也變成了正義與邪惡的人。當我們用以政見構想的敵我世界看待事物,便漸漸脫離了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交流。此時,我們似乎忘記了人。

「三月初,我答應他要寫一篇關於台灣80年代流行文化與政治的文章。文章已經寫好一段時間了,但隨著近日兩岸政治競爭激烈,陸生來台就讀方案取消,討論兩岸議題的微信公眾號盡是打壓台灣的言論,我對於把文章交給他感到退卻。儘管我人安全地在台灣,疫情之下的我們還能像以前一樣,坦然的討論學術與生活嗎?當我回到北京的時候,我的老師是把我當成一名學生,還是一名台灣學生?」-studentppp, 疫情之下的赴陸台生近況

甚至乎在娓娓動聽的政治話語背後,他們所做的其實也差不多。受疫症衝擊後的人類對風險更厭惡,為了規避風險,我們變得更信賴科技和數據治理,造就因防疫之名的強權時代

「因應防疫而產生的全球監控,無疑將成為焦點。原本無法接受的民主國家,在嘗試到搬上檯面的監控的好處後,監控的誘惑就不再只是紙上的推演。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國家的人民也同時感受到監控的好處,可能會主動追求,包括用來維護自己的安全與健康。」-KM, 記。2020/4 理解的「明日之後」

當數據能觸及生活的每一部分,讓數據告訴我們對那個人打甚麼廣告,那個人一天的通勤路線和時間線,甚至告訴我們那個人的信用和人格......此時,我們似乎忘記了人。

然而,如山寨匠人所言,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契機。孰危孰機,往往在於一念。

「我想,當下的我們,到了應該再度呼喚人性,重歸人性的時刻。」- Wonder, 商品經濟體系論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回歸人性,也正是清議宗旨「重構價值」的出發點。

要互相了解,前提是先了解自身的盲點。

「我們必須先了解人們不是客觀的,而是帶著自己的觀點來接收資訊的,也就是我們會傾向專注在對自己有利或是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所以接收訊息的我們,很容易就會把資訊當成真相,而形成一種社會氛圍,或是同溫層,也可能會加大彼此的誤解,加深歧視問題。這裡想說的是,既然媒體都有各自的角度,我們應該把接收的資訊看成一種觀點,而不是絕對的真相。」MJkuo, 明日之後,真相或許是一種觀點

由此出發,檢視自我,互補不同價值之間的長短,始能沒有枷鎖地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都需要抓住一個平衡,它既不是趨向理想、也不是趨向現實的極端點。這個平衡位於中央,是可塑、可變的。它有時確實會傾向任何一方,因為它必須仰賴其中一方的力量,去解決另一方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平衡。」- Mokayish, 明日之後,我們都將重新檢視自我
「對成千上萬的死難者及其家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悲劇,但就某種搖搖欲墜的『全能制度』敘事而言,這反而不是一場悲劇——如果我們依然相信悲劇的本質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為,一切美好的事物,不是美在它所提供的『全能』幻象,也不是美在塗脂抹粉、固步自封;相反,它首先需要有勇氣面對真實,方能在真實上建立有意義的事業。這一邏輯,同時適用於太平洋兩岸兩種制度的信奉者。」- Zhiqing, 致命的自負

願明日之後,世界和社會不會變得更兩極化,重蹈一百年前的世界軌跡。珍惜家人,珍惜朋友,珍惜社會,珍惜人文。

二零二零年 春

【清議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vcri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清議The Civil Critique的沙龍
27會員
37內容數
緊貼時事脈搏的新聞總匯,每週選出當期備受關注的社會事件和世界大事,深入整合事件背後所涉及的議題,推廣深度閱讀。
2021/01/20
《基本法》內文寫得非常淺白,整本《基本法》亦不超過100頁,一般人也看得懂。但是既然《基本法》那麼重要,香港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一次?
Thumbnail
2021/01/20
《基本法》內文寫得非常淺白,整本《基本法》亦不超過100頁,一般人也看得懂。但是既然《基本法》那麼重要,香港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一次?
Thumbnail
2020/08/16
在科技競賽的年代,各國難免要處理公民個人自由和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除了封殺、下架和網絡長城,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
Thumbnail
2020/08/16
在科技競賽的年代,各國難免要處理公民個人自由和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除了封殺、下架和網絡長城,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
Thumbnail
2020/08/02
選舉權絕對不單是指「選民能把票投入票箱」這麼簡單,還包括社會在投票前是否有機會選舉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等考量。故此,押後選舉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抗疫與限制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而是所拿捏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公民更有效地行使公民權利。
Thumbnail
2020/08/02
選舉權絕對不單是指「選民能把票投入票箱」這麼簡單,還包括社會在投票前是否有機會選舉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等考量。故此,押後選舉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抗疫與限制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而是所拿捏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公民更有效地行使公民權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問我疫情何時結束,徹底地結束?我說永遠不會,我們只會走向下一個世代,你問比爾蓋茲,他說今年年底(2022 年),我倒覺得沒這麼樂觀,把所有希臘字母用完了,還是可能下一波大流行即將發生。全世界已經被疫情搞得一團亂,甚至有多少人喪命,失去了多少原本是完整家庭,現在卻少了一個人,甚至很多人的一個大家庭
Thumbnail
你問我疫情何時結束,徹底地結束?我說永遠不會,我們只會走向下一個世代,你問比爾蓋茲,他說今年年底(2022 年),我倒覺得沒這麼樂觀,把所有希臘字母用完了,還是可能下一波大流行即將發生。全世界已經被疫情搞得一團亂,甚至有多少人喪命,失去了多少原本是完整家庭,現在卻少了一個人,甚至很多人的一個大家庭
Thumbnail
這組展覽主要是在探討關於「是否存在多元價值」和「在疫情下舊世界與新世界的轉換」。 - 我們經過了將近兩年的新冠大流行,疫情使我們的生活完全的改變,無論是上課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以往人類對生命的價值觀,全部重新翻盤,人與人之間
Thumbnail
這組展覽主要是在探討關於「是否存在多元價值」和「在疫情下舊世界與新世界的轉換」。 - 我們經過了將近兩年的新冠大流行,疫情使我們的生活完全的改變,無論是上課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以往人類對生命的價值觀,全部重新翻盤,人與人之間
Thumbnail
窗外的天色令人分不到晝夜,烏雲密佈但卻沒有下一滴雨。由防疫封城至今已經超過三百天,還以為是日復日的尋常日子,豈料潛伏在某個角落的黑暗,早已覆蓋這個世界。
Thumbnail
窗外的天色令人分不到晝夜,烏雲密佈但卻沒有下一滴雨。由防疫封城至今已經超過三百天,還以為是日復日的尋常日子,豈料潛伏在某個角落的黑暗,早已覆蓋這個世界。
Thumbnail
這場防疫戰,是全球性的,台灣也無法缺席。在後疫時代下,攸關生死的疫情恐慌,將會在疫苗施打完備後漸漸消退,但被擊毀的經濟,卻需要一段不短的重建之路。除掌握五大趨勢商機外,我們需要集思廣益和....
Thumbnail
這場防疫戰,是全球性的,台灣也無法缺席。在後疫時代下,攸關生死的疫情恐慌,將會在疫苗施打完備後漸漸消退,但被擊毀的經濟,卻需要一段不短的重建之路。除掌握五大趨勢商機外,我們需要集思廣益和....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世界緊密相連,一人中招,人人受害。肺炎疫情還沒過去,還不能排除會再出現新一波感染風潮。人口流動越強,病毒的傳播就越快。以前大航海時代不只帶動各地貨物貿易,也帶動了病毒交換,原本只流行在某一區的傳染病,可以傳得更遠。天花、鼠疫、霍亂基本就是隨著人口流動進攻更多的地區。
Thumbnail
世界緊密相連,一人中招,人人受害。肺炎疫情還沒過去,還不能排除會再出現新一波感染風潮。人口流動越強,病毒的傳播就越快。以前大航海時代不只帶動各地貨物貿易,也帶動了病毒交換,原本只流行在某一區的傳染病,可以傳得更遠。天花、鼠疫、霍亂基本就是隨著人口流動進攻更多的地區。
Thumbnail
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20,21世紀數一數二難熬的一年,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了許多事情,也改變了許多我們熟悉的日常,主婦買菜不再出門,開會不在會議室,上課不在教室,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質變,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將何去何從?網路的普及又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20,21世紀數一數二難熬的一年,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了許多事情,也改變了許多我們熟悉的日常,主婦買菜不再出門,開會不在會議室,上課不在教室,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質變,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將何去何從?網路的普及又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