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快速變遷的現代 媒體將何去何從-《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近年來在台灣常見,用來揶揄媒體從業人員的嘲諷。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為了解答「媒體在數位時代下,該如何殺出重圍」的大哉問,天下雜誌群特約作者黃哲斌,整理了16個國外案例、5個本土案例,細細訴說包含《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媒體如何遭遇挑戰、陷入困境,最後(可能)找到持續向前的道路。
「科技平台一直迫使新聞出版業將自己商品化,由於出版人試圖取悅平台演算法,於是大家都生產一模一樣的內容。如果你還在產製別人也有的內容,趕快停下來,重新思考。創造他人所無的獨特內容,雖然門檻比較高,但只要做得好,你就會打造一個穩固地基,成為目標受眾的必讀媒體。」
 如同《彭博》集團執行長史密斯(Justin B. Smith)曾在數位出版高峰會發表的談話,面對數位時代來襲,媒體開始反思更穩定的商業模式。不論透過訂閱制爭取忠實讀者、重新專注於內容深度、重新擬定社群操作策略、重新回頭發展地方報,甚至是結合區塊鏈技術,透過結合創意與新技術,這些媒體也紛紛找到獲利、或至少收支平衡的方式。在傳統媒體掙扎求生的同時,不少新媒體也趁勢興起,摸出屬於自己的一條生路。
 除了介紹國內外媒體的經驗,黃哲斌也在書中整理了九個數位媒體時代的關鍵詞。透過說明假新聞、即時新聞、同溫層、網路社群政治等名詞,不只說明了現今數位媒體複雜的體系,更解釋了這些現象如何影響著文明社會發展。
 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是數位轉型的轉捩點,也是公民素養的考驗點。
 媒體被視為第四權,扮演民主社會中決定性的角色。雖然開門見山,作者就表明這不是一本媒體成功故事集,但最後仍歸結了5個值得當記者的理由,甚至引用「報業殺手」紐馬克(Craig Newmark)的評論,直言:「值得信賴的媒體,是民主的免疫系統。」
 經過不到一年的試驗,蘋果日報訂閱制宣布失敗,也揭示了台灣媒體未來,似乎更加撲朔迷離。藉由二十多年的媒體資歷,作者見證媒體從主流紙媒到網路平台,一路跌跌撞撞的轉型過程。以過去的專欄文章為基底,加上風趣的文字書寫,帶領讀者了洞悉媒體危機以及轉機。對於媒體從業者而言《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就如同一本鑑往知來的求生指南;對於其他人而言,這本書則是了解媒體生態、培養媒體素養的最佳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彌勒佛其實不胖?關公是戒菸高手?臺灣廟宇遍佈全島,神明跟傳統社會人民的關係,更是「從搖籃到墳墓」密不可分,數百年來的歷史,更累積了許多傳奇故事。以神明的生日排序,《寶島搜神》蒐集了108則神明傳奇故事,介紹了包含玉皇大帝、媽祖、玄天上帝等四十五尊台灣人熟知的神明。
網路的出現,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還是疏遠?線上的熱絡交流,是否只凸顯了現實世界中的冷漠與迴避?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與社會,現代人的心反而因為資訊的龐雜而更顯空虛,老派的溫暖或許正是治癒心靈的最佳解藥。
「只要彎起手臂出現橫紋,就代表有平埔族血統。」缺乏印證的說法,卻成為許多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彷彿這些族群已經消失於世界上。然而,這些平埔族如今依舊生活在台灣這片島嶼,只是長久被主流社會忽視、歧視,最後隱姓埋名。雖然近幾年逐漸獲得正名、出現在眾人眼前,但流失語言及文化,是否還會有找回來的一天?
2020年7月,台灣股市創下歷史新高,上次股市如此興盛已經是30年前。然而,對於老一輩來說,比起「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差點讓台灣經濟毀於一旦的「十信案」或許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是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因為癌症所苦的作者李維菁,在生命的盡頭留下了遺作《人魚紀》,將自己的答案以及想要傳達的人生故事,全部涵括在內。如果沒了王子,公主能否靠自己找到幸福?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又該如何解答?
彌勒佛其實不胖?關公是戒菸高手?臺灣廟宇遍佈全島,神明跟傳統社會人民的關係,更是「從搖籃到墳墓」密不可分,數百年來的歷史,更累積了許多傳奇故事。以神明的生日排序,《寶島搜神》蒐集了108則神明傳奇故事,介紹了包含玉皇大帝、媽祖、玄天上帝等四十五尊台灣人熟知的神明。
網路的出現,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還是疏遠?線上的熱絡交流,是否只凸顯了現實世界中的冷漠與迴避?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與社會,現代人的心反而因為資訊的龐雜而更顯空虛,老派的溫暖或許正是治癒心靈的最佳解藥。
「只要彎起手臂出現橫紋,就代表有平埔族血統。」缺乏印證的說法,卻成為許多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彷彿這些族群已經消失於世界上。然而,這些平埔族如今依舊生活在台灣這片島嶼,只是長久被主流社會忽視、歧視,最後隱姓埋名。雖然近幾年逐漸獲得正名、出現在眾人眼前,但流失語言及文化,是否還會有找回來的一天?
2020年7月,台灣股市創下歷史新高,上次股市如此興盛已經是30年前。然而,對於老一輩來說,比起「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差點讓台灣經濟毀於一旦的「十信案」或許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是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因為癌症所苦的作者李維菁,在生命的盡頭留下了遺作《人魚紀》,將自己的答案以及想要傳達的人生故事,全部涵括在內。如果沒了王子,公主能否靠自己找到幸福?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又該如何解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 自媒體經營:破局與創新之路 自媒體行業在當今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本文將深入分析自媒體經營的現狀與趨勢,並通過成功案例為自媒體從業者提供發展策略。 🚀 一、為何關注自媒體經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人們獲取資
Thumbnail
近年來,中國政府日益加強對新聞自由的控制,不僅日常新聞報導受阻,連外國記者也受到迫害。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些公民記者也被判刑,以致新聞報導變得乏味。實際上,媒體的社會角色已難以為繼,而外國媒體的記者也感受到過去所未有的威脅。
Thumbnail
現代媒體環境已經演變。媒體不再追求中立,積極追求分化,偏好特定意識形態。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探討了新的政治化並非真正的政治參與,而更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當代媒體環境的運作模式和媒體的政治化演變。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自媒體藉由網際網路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人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新媒體,即由下而上的傳播方式。 或稱「個人媒體」、「公民媒體」。 在網路技術,由部落格、共享協同運作平台與社群網路的興起,使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 現今這時代 需快速博眼球 刺激感官 才有流量?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 自媒體經營:破局與創新之路 自媒體行業在當今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本文將深入分析自媒體經營的現狀與趨勢,並通過成功案例為自媒體從業者提供發展策略。 🚀 一、為何關注自媒體經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人們獲取資
Thumbnail
近年來,中國政府日益加強對新聞自由的控制,不僅日常新聞報導受阻,連外國記者也受到迫害。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些公民記者也被判刑,以致新聞報導變得乏味。實際上,媒體的社會角色已難以為繼,而外國媒體的記者也感受到過去所未有的威脅。
Thumbnail
現代媒體環境已經演變。媒體不再追求中立,積極追求分化,偏好特定意識形態。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探討了新的政治化並非真正的政治參與,而更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當代媒體環境的運作模式和媒體的政治化演變。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自媒體藉由網際網路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人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新媒體,即由下而上的傳播方式。 或稱「個人媒體」、「公民媒體」。 在網路技術,由部落格、共享協同運作平台與社群網路的興起,使每個人都具有媒體、傳媒的功能 現今這時代 需快速博眼球 刺激感官 才有流量?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