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一勞永逸...消滅 COVID 19病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世界衛生組織 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22號表示: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讓5000萬人喪命,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抑止。有鑑於目前的技術不比往日,相信COVID 19能在2年內,甚至更快的速度可以在全球抑止新冠疫情。
但是,英國緊急科學諮詢小組(SAGE)成員 馬克爵士(Sir Mark Walmart) 表示,新冠病毒並不會消失,將會與人類永久共存 ,原因如下 :
1.目前研究的疫苗,均無法讓人類永久有抗體
2.由於人口密集度、以及旅遊的關係密集的人類接觸活動
3.封鎖隔離措施不可能一直執行在國家內,會拖垮經濟
4.反覆大爆流行,會再次失控


如何解決 ?

英國🇬🇧專家建議 :
1.要一直研發新變種的疫苗 (例如流感..)
2.全球要定期反覆施打新的疫苗,才能避免感染
WHO專家建議 :
1.全球要團結(Global solidarity)
2.各國有共識(National unity)

我個人就比較喜歡英國🇬🇧專家的建議了,你呢?😂😀😊

來源 :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6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臺灣有位比利時工程師(案469)經確診後住院治療,有做胸部X光和和斷層掃瞄,沒有發現肺部浸潤現象;但醫院替工程師做了肺部換氣功能檢查,發現功能有下降,跟正常人相比偏低⋯⋯ 先看看,以前的coronavirus 對肺功能造成障礙的情況。 冠狀病毒🦠的肺功能 SARS 2005年香港發表的報告顯示
最近8月14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 (Science Advances, 科學發展 ) 引起我的注意。文章研究報告幾乎重新復習了COVID19 病毒🦠的潛伏期!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明確的潛伏期天數呢?因為這牽涉到這些染疫者,該隔離多少天才安全呢? 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潛伏期 在一開始爆發COV
臺灣無症狀者無採檢流程? 一名長居美國的台籍少年回台探親,沒有症狀,居家檢疫期間由地方政府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他確診新冠肺炎。外界質疑,居家檢疫者沒有症狀為何需要採檢。這可使臺灣的流程複雜化了,因為之前臺灣指揮中心,只允有症狀者,採檢個案包含要符合通報條件的: 肺炎或嗅覺、異常 發燒
這個太有趣了。不是「小外星生物」的存在,而是「小外星生物」的樣子,我個人看起來,真的太可愛了。真的很像「小外星生物」! 今天唸文章,唸到這種「小外星生物」,可以對COVID19 事件的可能性的影響。 故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 小外星生物叫 [ 噬菌體 ] 這是一種病毒🦠!而且専門殺細菌的病毒
從卡介苗(BCG)疫苗 一系列文章談起 :  1.APRIL ( 4月 ) 卡介苗(BCG)疫苗 文章 : 4月6日刊登在《醫學假設》(Medical Hypothesis)的文章就探討全球卡介苗接種率與COVID-19大流行間的關係。研究者從統計上發現,無論是COVID-19的感染率或死亡率,有
不要告訴我,無症狀感染者,肺是健康的,人是不會死的。 在國外的研究, 1.篩查測試的【偽陰性率】,可以高達【20%】(錯誤地告訴人們,你沒有感染的機率) 2.更多達【40-45%】的SARS-CoV-2感染者,是保持無症狀,但其病毒承載量,與那些確診病例,病毒活躍量是相同。  (Asymptoma
臺灣有位比利時工程師(案469)經確診後住院治療,有做胸部X光和和斷層掃瞄,沒有發現肺部浸潤現象;但醫院替工程師做了肺部換氣功能檢查,發現功能有下降,跟正常人相比偏低⋯⋯ 先看看,以前的coronavirus 對肺功能造成障礙的情況。 冠狀病毒🦠的肺功能 SARS 2005年香港發表的報告顯示
最近8月14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 (Science Advances, 科學發展 ) 引起我的注意。文章研究報告幾乎重新復習了COVID19 病毒🦠的潛伏期!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明確的潛伏期天數呢?因為這牽涉到這些染疫者,該隔離多少天才安全呢? 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潛伏期 在一開始爆發COV
臺灣無症狀者無採檢流程? 一名長居美國的台籍少年回台探親,沒有症狀,居家檢疫期間由地方政府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他確診新冠肺炎。外界質疑,居家檢疫者沒有症狀為何需要採檢。這可使臺灣的流程複雜化了,因為之前臺灣指揮中心,只允有症狀者,採檢個案包含要符合通報條件的: 肺炎或嗅覺、異常 發燒
這個太有趣了。不是「小外星生物」的存在,而是「小外星生物」的樣子,我個人看起來,真的太可愛了。真的很像「小外星生物」! 今天唸文章,唸到這種「小外星生物」,可以對COVID19 事件的可能性的影響。 故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 小外星生物叫 [ 噬菌體 ] 這是一種病毒🦠!而且専門殺細菌的病毒
從卡介苗(BCG)疫苗 一系列文章談起 :  1.APRIL ( 4月 ) 卡介苗(BCG)疫苗 文章 : 4月6日刊登在《醫學假設》(Medical Hypothesis)的文章就探討全球卡介苗接種率與COVID-19大流行間的關係。研究者從統計上發現,無論是COVID-19的感染率或死亡率,有
不要告訴我,無症狀感染者,肺是健康的,人是不會死的。 在國外的研究, 1.篩查測試的【偽陰性率】,可以高達【20%】(錯誤地告訴人們,你沒有感染的機率) 2.更多達【40-45%】的SARS-CoV-2感染者,是保持無症狀,但其病毒承載量,與那些確診病例,病毒活躍量是相同。  (Asymptoma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長新冠或稱新冠急性後遺症 (PASC),在2024年初科學告訴我們: 新冠確診患者在急性感染 24 個月後(2年後)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現在,《自然醫學》5月30日針對超過 130,000 名患者的最新研究說: 在3年後仍然會遇到與感染相關的新健康問題,這些症狀。。。
Thumbnail
我們正面對著偉大的接管-全球治理/新世界秩序「大重置」 【第 1 階段】 △ 模擬威脅、製造恐懼 (2019年12月-2020年3月) > 在中國爆發疫情> 增加病例和死亡人數 > 從一開始就把「疫苗接種」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 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 Covid-19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大規模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 有 200 多種症狀已經兩年多了。科學家們一邊努力尋找造成長新冠的原因,另一邊則努力尋找治療長新冠的方法。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長新冠研究經費增加了近 50%...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長新冠或稱新冠急性後遺症 (PASC),在2024年初科學告訴我們: 新冠確診患者在急性感染 24 個月後(2年後)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現在,《自然醫學》5月30日針對超過 130,000 名患者的最新研究說: 在3年後仍然會遇到與感染相關的新健康問題,這些症狀。。。
Thumbnail
我們正面對著偉大的接管-全球治理/新世界秩序「大重置」 【第 1 階段】 △ 模擬威脅、製造恐懼 (2019年12月-2020年3月) > 在中國爆發疫情> 增加病例和死亡人數 > 從一開始就把「疫苗接種」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 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 Covid-19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大規模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 有 200 多種症狀已經兩年多了。科學家們一邊努力尋找造成長新冠的原因,另一邊則努力尋找治療長新冠的方法。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長新冠研究經費增加了近 50%...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