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說:無症狀感染者,肺依舊破壞,人一樣會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不要告訴我,無症狀感染者,肺都是健康的,人也是不會死的。
在國外的研究,
1.篩查測試的【偽陰性率】,可以高達【20%】(錯誤地告訴人們,你沒有感染的機率)
2.更多達【40-45%】的SARS-CoV-2感染者,是保持無症狀,但其病毒承載量,與那些確診病例,病毒活躍量是相同。
(Asymptomatic persons seem to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40% to 45% of SARS-CoV-2 infections, and they can transmit the virus to other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perhaps longer than 14 days.)
這些無症狀感染者病毒🦠量的傳播能力,可以達到14天,「什至超過14天」。
但更諷刺的是,在國外會告知這些人,有症狀才就診,問題是他們是無症狀感染者呀!或叫他們量體溫🤒️,但是他們就是不會發燒🤒️啊!而身體上的病毒🦠量和確診病例一模一樣的。
不要以為,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沒有症狀出現,不代表肺的器官是正常的。這些有太多研究...

那些無症狀者,但檢查呈陽性率

無症狀感染者,他們的「病毒🦠量和確診病例的病毒🦠量是一樣多」的。
他們佔了所有COVID 19的40%以上,而這些無症狀感染者,其《核酸檢測陽性率》,幾乎都是【50%以上】的,千萬不要以為無症狀,病毒能量低,才造成這些人無症狀。

“無症狀”感染者 (Asymptomatic) 和 “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兩組不同

一般民眾和媒體都廣泛使用“無症狀”一詞統稱,來描述兩組不同的COVID-19患者-
“無症狀”感染者 (Asymptomatic) 和 “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
兩者之間,其實仍有所不同。
“無症狀”感染者 (Asymptomatic) : 是指一個人沒有症狀但感染了病毒 。
“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 : 是指一個人被感染且可能正在散發病毒但尚未出現症狀的階段。
基本上,對於沒有症狀但暴露於COVID-19的人,PCR測試可以顯示他們是否患有病毒 :
PCR測試陽性(+) 測試後,人後來才出現症狀,這是確診後出現的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叫“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
PCR測試陽性(+) 測試後,人從不出現症狀,則才叫“無症狀”感染者 (Asymptomatic) 。


無症狀感染者,也會變成有症狀者

這是確診後出現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叫“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
在希臘和紐約的研究中,一般“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 民眾者中,最終有【10.3%】左右會有症狀出現。
但在長照機構的住民 最初無症狀的27位住民中,有24位【88.9%】最終出現症狀。這些人,可能年齡大,合併多慢性病,症狀出現也特別容易,無症狀感染者,機率很高,但是演變成有症狀感染者的機率,也很高的。
在美國軍艦羅斯福號上,有近【60%以上】都是無症狀感染者,且有些過了14天,篩檢依舊是陽性。專家認為年輕人(20-30歲),容易出現無症狀感染,且可以超過14天後,仍然呈現病毒陽性🦠。
年紀大,慢性病,愈容易出現症狀。年輕人的無症狀感染,可以超過14天後,仍然呈現病毒陽性,即使當時也是無症狀的。

無症狀感染者,肺依舊被破壞

無症狀,不是等於身體無傷害。
愈來愈多,科學研究證明,這些無症狀感染者,他們的肺部仍然持續受到很大的損害。

武漢研究

來自中國武漢的一項研究描述58位完全無症狀患者的CT掃描顯示 : 主要位於肺的外周(44%) 和肋膜下區域(75.9%),主要在一個 (38%) 或兩個肺葉(65.5%)。 肺部混濁是朦朧的白色雲層(CGO) 病變傾向於分佈在下葉(左62.1%, 右 68.9%)。而且58位完全無症狀患者,【94.8%】的CT掃描是有明顯病變


鑽石公主號

研究人員觀察了鑽石公主號遊輪上乘客的CT掃描。在沒有咳嗽或發燒等症狀的76人中,有【54%】的人表現出明顯的肺部異常
特別是肺部浸潤。肺部浸潤似毛玻璃現象,形成了朦朧的白色薄雲層,與肺部的黑暗形成對比,這通常表明肺部充滿了發炎液體,來自細菌和免疫細胞戰爭後的成果。

無症狀感染者,依舊會死人 : 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

幾乎在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醫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的現象 :
這是因為高度增加時,氣壓會隨之降低,所以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較少,但急促呼吸時仍會排出二氧化碳。COVID-19患者的情況與飛行員有幾分類似,【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患】,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
COVID-19與其他呼吸道疾病不同,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無症狀感染者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讓人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出現時病情已經相當危急。
很多【無症狀感染者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他們的症狀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有些患者的血氧濃度低到,醫護人員原本認為他們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能【正常應答】,可以和醫師聊天,也【可以滑手機】。這些隱形缺氧是逐漸發生的,難以察覺,所以也被稱為隱形殺手。

隱形缺氧怎麽發生 ?

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病毒侵犯的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破壞。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但是二氧化碳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隱形缺氧發生時,就難以察覺,
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V/Q mismatch)。一般來說,血管會收縮,讓血液盡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才是逐漸發生的,難以察覺。

一切來不及了

太多研究指著冠狀病毒,是可能會影響肺功能,儘管對患者來說,症狀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國外很多的建議是鼓勵患者,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呆在家裡(Stay Home),但到醫院就診時,又往往太遲了。
其實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死亡的病例,一直在上昇,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 造成的,而一切,他這一生都來不及了。
來源: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參考來源 :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6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時候要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 先說清楚給民眾知道: 抗體陽性,不代表身體正遭受COVID 19 感染! 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的時機: 1.追朔不明接觸者: 例子: 浙江台商 例如凊查臺灣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感染源,從相關接觸者中找到三名台商乘客。由於
記得最近指揮中心一直說,自從臺灣解封,一般民眾也解放了,開始不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天天都在廣播提醒,於是大家都當耳邊風,大家只是做個樣子,【戴口罩,入高鐵,進高鐡,缷囗罩】,到處都是。 於是,從5個強制戴囗罩,一下令不久,很快就下令是8大塲所必需全載口罩😷。在沒有效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下,是如何有
COVID19 疫情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檢測抗體,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國內中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樣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是很重要的。至少知道了,這次的大流行,自己國內究竟多少人人遭受到感染。 紙上談兵的「佛系專家」 疫情擴散一開始,【佛系專家】認為: 紙上談兵的學理:要一個R0
臺灣日前,出現了一個特殊案例,個案在台灣住了83天,才被診斷出來是COVID-19,這個會說特別,是因為存在太多讓人不解的問題,等待我們專家來一一解釋。到底這該算是個境內案例還是境外案例呢?
臺灣,目前本地的病人,幾乎都沒有了。大家似乎都忘了,那些COVID19 患者可能的症狀,更不知道🤷‍♂️原來現在COVID19 新的症狀,已經歸納總結為「6種型態症狀群」。 英國🇬🇧的倫敦國王學院 ( King’s College London ) 的研究發現,現在COVID19 的每種症狀
目前,世界各地大約有200個小組在尋找COVID19 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跟踪了大約140個。 其中,有18種,已正在人體試驗中進行臨床試驗。 在這18種疫苗中,有3種更為先進: 1.一種由「美國」Moderna公司開發的疫苗。 2.一種來自「中國」實驗疫苗Sinovac Biotech
什麼時候要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 先說清楚給民眾知道: 抗體陽性,不代表身體正遭受COVID 19 感染! 使用COVID 19 抗體,做為篩檢工具的時機: 1.追朔不明接觸者: 例子: 浙江台商 例如凊查臺灣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感染源,從相關接觸者中找到三名台商乘客。由於
記得最近指揮中心一直說,自從臺灣解封,一般民眾也解放了,開始不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天天都在廣播提醒,於是大家都當耳邊風,大家只是做個樣子,【戴口罩,入高鐵,進高鐡,缷囗罩】,到處都是。 於是,從5個強制戴囗罩,一下令不久,很快就下令是8大塲所必需全載口罩😷。在沒有效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下,是如何有
COVID19 疫情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檢測抗體,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國內中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樣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是很重要的。至少知道了,這次的大流行,自己國內究竟多少人人遭受到感染。 紙上談兵的「佛系專家」 疫情擴散一開始,【佛系專家】認為: 紙上談兵的學理:要一個R0
臺灣日前,出現了一個特殊案例,個案在台灣住了83天,才被診斷出來是COVID-19,這個會說特別,是因為存在太多讓人不解的問題,等待我們專家來一一解釋。到底這該算是個境內案例還是境外案例呢?
臺灣,目前本地的病人,幾乎都沒有了。大家似乎都忘了,那些COVID19 患者可能的症狀,更不知道🤷‍♂️原來現在COVID19 新的症狀,已經歸納總結為「6種型態症狀群」。 英國🇬🇧的倫敦國王學院 ( King’s College London ) 的研究發現,現在COVID19 的每種症狀
目前,世界各地大約有200個小組在尋找COVID19 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跟踪了大約140個。 其中,有18種,已正在人體試驗中進行臨床試驗。 在這18種疫苗中,有3種更為先進: 1.一種由「美國」Moderna公司開發的疫苗。 2.一種來自「中國」實驗疫苗Sinovac Biotech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冒或確診後失去嗅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會影響嗅覺神經細胞。 對於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者來說,這種嗅覺喪失通常來得很突然且嚴重,並且可能伴隨著味覺喪失。 至於恢復時間,根據研究,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會在發病後的3週內恢復嗅覺或味覺,平均持續時間約為12天左右。 然而,少數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國內新冠第六波,預計7月達高峰、暑假過後9月才可能降溫,另一方面科學也「恰巧」發表了許多新冠的新研究。鑒於目前新冠病患激增醫療人員應對新冠緊繃、急診室人滿為患的場景: 有些人看起來很好,沒有喘氣或捂胸口,然而他們的血氧飽和度可能低得驚人,新冠病毒彷彿和人類玩一場秘密遊戲,將危險隱藏在平靜的外表。。。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冒或確診後失去嗅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會影響嗅覺神經細胞。 對於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者來說,這種嗅覺喪失通常來得很突然且嚴重,並且可能伴隨著味覺喪失。 至於恢復時間,根據研究,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會在發病後的3週內恢復嗅覺或味覺,平均持續時間約為12天左右。 然而,少數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國內新冠第六波,預計7月達高峰、暑假過後9月才可能降溫,另一方面科學也「恰巧」發表了許多新冠的新研究。鑒於目前新冠病患激增醫療人員應對新冠緊繃、急診室人滿為患的場景: 有些人看起來很好,沒有喘氣或捂胸口,然而他們的血氧飽和度可能低得驚人,新冠病毒彷彿和人類玩一場秘密遊戲,將危險隱藏在平靜的外表。。。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