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讀書筆記-《數據、謊言與真相》

書名全名為:《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作者以大數據分析自谷歌搜尋蒐集之關於「種族歧視」相關搜尋為開端,探討大眾主觀認知與現實產生落差的肇因,剖析造成刻板印象與真實面間差距的心理學成因,並論及大數據分析之應用領域及可能牽涉的道德問題。
  本書戳破了不少筆者對社會運作的既有印象。例如,進入二十一世紀這麼些年了,美國能選出歐巴馬當美國總統,代表這個昔日蓄黑奴的國家,經過南北戰爭及人權鬥士多年的奮鬥與政府改革,顯已脫胎換骨,告別充斥種族偏見的過往,進入後種族時代可是,從谷歌搜尋上對諸如「黑鬼」、「黑鬼笑話」等歧視用語的搜尋次數看來,歧視問題並未消失,只是改以一種遮遮掩掩的形式存在。而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更反映了谷歌搜尋顯示的眾多種族歧視現象,確實仍存在於美國社會中,並未隨著歐巴馬的八年執政而降低。大多數美國民眾在公開場合展現對膚色的一視同仁,但當關在書房裡,躲在鍵盤的後面,那些在大庭廣眾下銷聲匿跡的歧視字眼,就透過指尖,在谷歌搜尋上奔湧而出。
  • 臉書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作者指出,近年來的電話民調,甚至是網路民調已逐漸失準,因為大眾越來越不願意公開宣示真實心態;而另一方面,臉書這類社群網站的興起,激發出人們內心渴望「展現美好自我」,並尋求社會認同(或羨慕)的心理(促使了臉書開發出按「讚」的功能)。因此,大眾在臉書上建立專屬自己的舞台,認真包裝形象 ,修圖展現姣好面貌身材;轉發關注環保議題或社會改革的文章,顯示人溺己溺、痌瘝在抱的高尚情操;追蹤諸如The Atlantic之流的專業期刊,展現知識分子的閱讀品味;或者,上傳一家和樂的照片,昭告天下自己擁有的夫妻和睦、父慈子孝。
  但一切真的那麼美好嗎?
  至少從谷歌搜尋累積的搜尋數據看起來,這一切的美好與現實並不一致。作者發現,當大眾避免對任何敏感議題公開表態,或在諸如臉書等社群網站上發出有損自身形象的資訊同時,卻又不知不覺地對著谷歌搜尋掏心掏肺,在一次又一次地搜尋中,不經意地展現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支持、對配偶的真正想法(例如:在網路上搜尋「先生是個笨蛋」)、非主流的性取向、對嚴肅的專業新聞期刊按了追蹤,但私底下默默點閱明星八卦新聞等等。
  • 大數據分析的應用
  作者舉出諸多例子說明大數據分析可運用的範疇,例如:美國哪些州屬於「機會之地」(有助於實現美國夢)、哪些居住地區對子女的階級提升有幫助、是否念第一志願的高中必然能邁向成功快樂的人生(此以紐約的高中第一志願為例)。經由分析大數據發現,美國並非處處皆屬「機會之地」,而居住地區的選擇也確實對子女學術發展、階級提升、成名機率有影響,但基於目的不同(例如:想成名或想從事學術發展),有不同的適合居住地區選項;至於是否就讀第一志願的高中才能達到快樂成功的目的,就目前蒐集到的大數據結果看來,顯然不是的。
  • 應用大數據分析的盲點與道德問題
  作者指出,大數據的數量到底必須多大見仁見智,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確切排除「維度的詛咒」,意思是,當一件事情的發生是由很多因素(變因)所造成的,若只取其中單一變因做為比較基準,不管取得的樣本數有多大,仍容易曲解該變因對最終結果的影響。至於大數據運用上的道德問題,作者以銀行利用大數據判斷借貸者還款可能性為例,利用借貸者提出借貸申請時的用語等判斷是否放款,其實是不妥的,一來可能造成誤會(過往數據不能表示結果必然的發生),也可能無法展現借貸的意義(貸款是用來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而不只是幫助「有能力還款」的人)。
  • 結論:讓大數據分析成為建構美好社會的幫手
  作者點出大眾鍵盤後的真實想法,並不是單純為了要揭發人心的秘密,而是為了要因應民心,推動改變,讓社會更和諧美好,例如作者發現當歐巴馬在以穆斯林為主題的演講中,多提及穆斯林移民對於美國的實質貢獻,例如從軍,會使網路上對穆斯林的仇恨搜尋大幅降低,顯示民眾對這樣的演講內容產生正面回饋,相對地降低了民眾對穆斯林的仇恨攻擊可能性,讓社區更趨和平。
  • 讀者心得
  雖然這是一本用大數據探討美國境內問題的書,但書中提及的大數據分析方式與不少議題的結果討論其實也蠻適用於台灣的,像是近年來在台灣也出現過的民調與選舉結果落差極大的情形、家長為子女升學搶學區房等相關教育問題,或許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提供台灣民眾另一種思維,審視既有的種種刻板印象與現實比對的結果,調整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對應的處理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