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人類是否容易以貌取人?現今社會有多少同性戀還不敢出櫃?如果能就讀名校的學生選擇讀了其他普通學校成就會有差嗎?大數據能預測股市嗎?近年來力拼政治正確還曾選了歐巴馬當總統的美國,到底還有多少人對非裔美國人存在歧視?虐童與墮胎的數量是否超出你想像?」
以上問題,如果你想知道答案,請去看這本書。我只能說這本書實在精彩絕倫,我簡直看上癮,大刷三觀!而作者常在分享這些數據給世人後,聽到人們這樣說:「Seth,這些數據很有意思!卻令人沮喪...」
是啊!令人沮喪!但是讀完還是有幾個開心的事:
第一:發現原來我們並不孤單,每個人都有難以啟齒的想法與不安全感。
第二,human rights campaign人權戰線請google提供數據,讓他們知道哪些區的同志們因為社會歧視無法出櫃正在受苦,兒福機構也與google合作,聚焦虐童嚴重區域去擊破。這些數據可以讓人們發現問題,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and最重要的一句,開頭先講:
永遠不要拿你的私生活,跟別人社群媒體上的生活做比較。
而且習慣撒連自己都騙的小謊。績效考核就是最好的例子,公司有超過40%的工程師表示,自己的表現在前5%。超過90%的大學教授說,自己的研究在平均水準之上。1/4的高三學生認為,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在前1%。
訪談調查的問題設計與個人越無關,結果越真實。誠實度以網路調查>電話調查>面對面調查。想讓訪談陌生人對我們留下好印象,是人類天生的本能。
所以作者說,人們會在google search上說真話,甚至告解。因為四下無人,因為只有你知道。這也是為什麼川普勝選的結果與民調大相逕庭。先來個恐怖的 auto-complete自動完成功能所揭露的,如果你搜尋why is...,最常被搜尋的是why is the sky blue?、why is there a lead day?、why is my poop green?。如果你搜尋 呢is it normal to want to...,google會自動完成功能所建議的第一個是 is it normal to want to kill my family…
Google search大數據還常顛覆你對世界以往的認知,聊到生小孩,決定是否生小孩前,人們常搜:人們在google上搜尋沒有小孩是否會後悔,是搜尋有小孩是否會後悔的7倍。
緊接著在後頭,有小孩的成年人,告訴google search,他們後悔生小孩,比沒生而後悔的人多出3.6倍。
人們不敢不會和旁人坦承此事,但和google會。
Pornhob上亂倫主題高得嚇人
女性最常搜尋:高挑型男、黝黑型男和帥哥。但有時候也會搜:矮個子男、蒼白男和醜男。甚至有些女性還會搜:身障男、小屌胖男和老醜胖男。
男性最常搜尋:瘦美眉、大奶妹、金髮妞。但有時候也會搜:胖女人、小奶妹、綠髮妞。甚至有些女性還會搜:光頭妹、女侏儒、無乳頭女。
結論是,所有人在愛情市場一定都有自己的行情,所以勇敢追愛,不要默認對自己沒自信。
接下來的數據可能會令人不安。女性在Pornhub最常見搜尋:是對女性施暴的性愛片。有25%搜尋強調女性的羞辱和痛苦,例如肛門痛到哭、公眾羞辱、極殘暴黑幫。5%搜尋是不情願的性行為:強暴或強迫性交。這個數據要告訴我們的絕對不是:喔所以性暴力沒關係、或女性都想被強暴,而是,有時人們會對現實生活中不想發生的事存在幻想,且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和任何一人提及此事。
性愛次數。人們普遍不想承認自己沒有那麼頻繁的性生活。google search上,抱怨另一半不想做愛,比抱怨對方不願意交談,還多出16倍。比抱怨情人不回訊息,還多出5.5倍。最驚人的是,抱怨男友不想做愛,是抱怨女友不想做愛的2倍。男友不想做愛,是女性抱怨男友的罪行第一名。這個數據可以直接推斷,不想做愛的男性比女性還多嗎?事實上,很高機率可能是男性男性比較不害羞和友人分享此事,而女性不好意思和別人分享,更傾向獨自在網上搜尋。但應可直接推斷,不想做愛的男友,比社會想像的多。
Google數據也指出,避免性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自己身體的不自信。男性擔心自己的性表現的焦慮程度相當令人驚訝。男性最常搜尋自己的陰莖多大(而不是自己拿尺量)?如何變大?是否會隨年齡增長而縮小?服用類固醇的話,搜尋的不是使用會不會危害健康,而是會不會使陰莖縮小?
有趣的是,根據Google search,女人很少會關心陰莖大小,相對男性針對陰莖大小的搜尋次數是1:170。就算他們在搜尋,有40%也是在抱怨陰莖過大。女性更擔心的反而是:疼痛、流血、撒尿、哭泣、放屁。
男性第二大常見性問題是:如何更久?而女人搜尋:如何讓男人更快達到高潮的搜尋,跟如何讓男友更慢達到高潮,搜尋次數相當。
2004年時女性還在搜如何讓臀部變小,2010年想要大臀部的搜尋突然漲了3倍,2014年,從原本只有黑人地區,到接近全美,都在追求豐滿臀部。醫美隆乳跟隆臀的比例變成5:1。
Google綜合結論:我們可能花很多時間在擔心,外人如何看我們,但事實上,大家擔心自己都嫌不夠了,也沒精力去管理別人的身材。
IG上,大家似乎都有美滿的感情生活,在度假小島上閱讀高素養月刊大西洋雜誌。手機螢幕背後,很多人因為雞毛蒜皮小事惱怒,偷看八卦週刊、故意不接配偶電話、跟配偶也好幾年沒有性行為。IG世界裡,似乎大家都在夜店party狂歡,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是獨自一人在家netflix。
聊到Netflix,有追劇的朋友都知道你可以在Netflix上設置一個待看清單,但Netflix注意到一件怪事,當系統推播提醒讓用戶可以去看這些之前存著之後看的影片時,用戶卻很少點擊進去看。而清單中常常存在著一些高格調的電影,例如紀錄片或深度電影,但實情是,當有時間時,用戶會去看芭樂喜劇或愛情片。原來,人們連自己都騙。
認知到這點後,Netflix不在推播用戶存的影片(也就是聲稱自己想看的影片),而是推播其他跟你行為模型類似的用戶(愛看的片跟你一樣的其他人)喜愛觀看的影片,run下來的結果:用戶更頻繁的造訪Netflix,也觀看了更多的影片。
你知道你每天打開的app,可能都在進行abtest,測試每一個圖片、文案,哪種點擊率越多,參考著優化下次更容易讓你成癮的圖文排版架構呈現方式。但作者 Seth steephens daivdowitz分析這麼多數據以來,得到的結論是:經過牆上的數據分析,你以為thread大家都喜歡的話題,偏偏就是會出乎你意料。所以請永遠不要倚賴直覺、不可亂下結論、我們永遠都不會真正了解人性。所以Seth結尾強調的是,不要迷信數據!
結論,威斯康辛大學數學家Jordan Ellenberg用亞馬遜網站評論的大數據,多少讀者引用書本裡面開頭、中間章節、結尾的文句,來判斷讀者們大概率都把書讀完幾趴?根據這樣的測量方式,得出超過90%的人看完donna Tartt的小說金絲雀The Goldfinch;相較之下,只有7%的人看完諾貝爾奬經濟學家丹尼爾卡納曼的巨作快思慢想。作者從大數據了解,不論她多麽努力參考大數據來寫出留存率最高的每一章節,大部分人還是不會看到最後一章。
So…多少人聽到現在呢?:)
如果你對 #數據 #人類 #心理學 #社會現象 #趨勢 有興趣,這本書推薦給你
作者|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出版社|商周出版
延伸推薦(我看過的)|哈拉瑞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更多 #閱讀 #職涯 #數位遊牧 分享 IG @yofish.read
ᴩᴏᴅᴄᴀꜱᴛ 搜尋【已讀】 | 30分鐘有找•聊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