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文化商業|時尚與精品不是同義詞:企業營運的定位策略(Of Positioning)

既然當代的企業營運詞彙都是透過翻譯而來,也就代表當這些詞彙在中文語境中有許多誤用、代用、或是甚至一字多譯的情形發生。而其中,跟精緻文化最相關的詞彙莫過於「奢侈品(luxury)」、「精品(luxury,有時候是 premium)」、「時尚(fashion)」、「流行(fashion)」、「快時尚(fast fashion)」,族繁不及備載。上述詞彙不僅在媒體當中氾濫使用,企業行銷標語或甚至社群討論當中也時常相互混淆。時間長久之後,中文群體對於這些詞彙的理解跟定義,也在此種誤用的情境之下喪失了討論基礎,而因此沒能妥善應用定位策略(Positioning),讓企業明確在營運(Operation)與定價(Pricing)之中找到平衡。
本篇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範例,將這些詞彙推回西洋根源,並且簡介現有商業策略理論中的定位應用。同時,也來談談當代歐美業界是如何應用這些商務策略,並期待這些可以給更多台灣文化企業以及價值行銷更明確的方向。
圖片取自巴黎高訂時裝工會官方網站 2020
圖片取自巴黎高訂時裝工會官方網站 2020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現在的中文語境
我們以轉角國際報導〈時尚產業的華麗總崩?從歐美到中國,被病毒掐斷的全球服飾產業鍊〉作為範例,看看中文報導中的區分為什麼造成理解上的落差。
「2020將是時尚產業最慘一年...?」美國知名服飾品牌 J.Crew 5月初向法院正式聲請破產,成為第一間被瘟疫擊垮的服飾品牌,讓時尚產業大為震撼。... 隨著 J.Crew 破產,這波瘟疫剛推倒的第一面骨牌,正要隨著時尚產業全球化衝擊整個產業鍊——但從平價快時尚奢侈精品,時尚產業是否早就「體質不良」?
首先,若說到「服飾品牌」,商業中可以立即聯想到的是服飾製造業。而如果沒有特別補述,有許多服飾製造業的營運方式,是以服飾量產(mass production)為主軸進行商業活動的。而服飾量產這個詞彙的出現,主要是在形容「服飾生產方式」。也因此,根據設計與生產方式的複雜維度,基本可以分為服飾量產 Mass production、成衣 Ready-to-wear (Prêt-a-porter)、簡易定制 Made-to-measure、量身定制 Bespoke 等不同層級。這個維度會在根據地區、做工複雜度、以及男女裝等類別有更多細緻的區分,而且會因為設計與生產過程當中的成本,使得其通常有價格的區別,不過整體而言,並不涉及「產品時尚與否」的命題。因為當詞彙當中涉及「時尚」,通常指涉的是當季度或是當年度的美感潮流。然而,並不是所有成衣廠,或是所有高端精品,都有意圖設計與生產符合當代短期潮流的作品。因此,服飾生產以及時尚潮流本身雖然有相關性,卻不見得有因果關係。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