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戰略學基礎:預測與計畫(1)

戰略學入門已經提到一些發展史,還有怎樣做計劃的概念,接著要進入基礎的階段。基礎的部分,大致上分成預測與計畫的階段,筆者會試圖把「時間」的概念帶入。
絕大部分碰戰略的人,都沒有隨時間變化的概念,而是把時間切割成一段一段,再試圖組合起來。這鐵定出問題,要有滾動式計劃的概念,不是傳統組合式的計畫想法,這筆者也會在後面用很長的案例,最後面才會列出寫計畫的方法。
所以請讓我們進到第一步,預測指的是什麼?

戰略三大元素:意圖、資源、行為
A. 預測不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如果我們把克勞賽維茲、約米尼的古典理論攤開來看,他們很強調預測的概念,只是沒有放到一個章節討論,而且連解釋怎樣預測都沒有寫。但進入到薄富爾的《戰略緒論》中,我們會發覺到一整套「對壘」的方法,這其中就隱含很多經驗,足以歸納出預測的辦法。
除了古典戰略學以外,現代戰略偏向軍事戰略的部分,例如John Warden的五環理論,將之解構重整後,你會發現又回到戰略學最基本的預測部分,了解意圖、誘導意圖、破壞意圖,光用說的很難體會,下面開始把所有元素解構並重構。
大體上所有的戰略元素都可以拆解成三大項,「意圖」、「資源」、「行為」,其外顯的表現是「想不想」、「能不能」、「會不會」。
你無法從一個人外顯的說法,推測出他的意圖,只能說他想不想這樣做,例如「將軍開會說想要打下這座城市」,這是外顯行為,但他的意圖只是打下這座城市?將軍意圖的可能很多,意圖藉由戰功升官發財是正向的,被總統壓著去打他不想打的城市則是負向的。
我們也沒辦法從一支軍隊能不能打仗,就保證推測得出他的資源量多寡,例如用二戰美軍的資源標準衡量日軍,會覺得這資源怎麼在叢林過活,根本「不能」打仗。但實際上就是打了,美軍還在太平洋戰役中死傷慘重,日軍「能」打仗並不代表他擁有可以開戰的資源。
更慘的是,從會不會執行一項工作,也無法看出他到底在進行哪一種行為,簡單的事情當然可以,好比老闆叫秘書去印等等開會要用的文件,所以秘書正在印跟開會有關的事情,這是廢話。但敵軍在我軍前方正在挖壕溝、蓋碉堡,就代表敵軍鐵定是要掘壕固守不進攻嗎?
戰略初學者犯的最大毛病,就在上面三段話中,把外顯的表現視作核心的價值,而這正是會犯下預測失誤的最根本:「你從一開始就誤解了敵人的想法」。
以下棋為例,一步棋也可能包含複雜的意圖、掩蓋後續的行動;現在有效果的行動也可能在棋局動態中變為壞手。

時間、環境因素與決策者
B. 有人到此就頭昏了,若我們不從外顯表現去看待事情,那要怎麼去研究跟解釋,這變成無限陰謀論了嘛?筆者會說:「不是。」
因為事情不是只有「是」與「否」,不管是敵軍「想不想」、盟軍「能不能」、我軍「會不會」,任何一種狀態只有在最終發起時才能確定,其他狀況下都存有灰色地帶。讓我們一項項拆解,請讀者往下看上面三要素,存有的時序
人類無論是思考還是行動,都會花費時間,無法同時進行多者。我們意圖進行何項事務時,必定會考慮到手中有多少資源,資源量會影響、決定你的意圖,兩者的平衡下才會執行,進到行為的階段。
舉個例子: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10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所以決定還是不要開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10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所以決定還是開了
這兩個幾乎一樣的範例,差在最後開了沒有,就是很典型的同樣狀況、行為不同。你覺得很像是賭一把,那就讓我們加上一句話修飾。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10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這裡地段跟人潮計算過不多,所以決定還是不要開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10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這裡地段跟人潮計算後夠多,所以決定還是開了
各位有沒發現,在計算資源的時候,多了一段「環境因素」,似乎就合理許多。重點不是這個紙上假想的範例,而是讀者思考一下筆者開頭說的,你要去計算人潮跟評估地段,需不需要「時間」?就讓我們再改一下下。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10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房仲說已經有人去跟房東談租約了,你今天決定還來得及,所以決定還是不要開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10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房仲說已經有人去跟房東談租約了,你今天決定還來得及,所以決定還是開了
嗯?加上了「他人的意圖」後,對於你的判斷就會產生影響,可能是覺得風險太大不要賭,也可能是認為不賭一把可惜。所以最後讓我們再修改其中一個部分,讀者心中會更清晰一點。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50萬,第一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房仲說已經有人去跟房東談租約了,你今天決定還來得及,所以決定還是不要開
  • 想要開一家小店,但手中資金只有500萬,第三年生意沒有打平就完蛋了,房仲說已經有人去跟房東談租約了,你今天決定還來得及,所以決定還是開了
調整你手上的「資源量」,就變成前例是因為資源不夠損耗,風險會太大,後例則是資金夠多,給他虧也沒差所以賭一把。
筆者的意思是,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多評估不是很合理?那麼把這些都改成軍事等重大事件「可以載核彈的敵機一架直直飛過來,剩下一分鐘我主要都市就會進入敵方射程,是否要馬上擊毀」,請問你的想法是什麼?
理論上多花幾分鐘,可以進一步驗證敵機的目的,為了投誠、單純挑釁、空間迷航、需要救援等等,我軍也可有更多飛機去攔截,擁有更多的處理手段。
「但你要賭一把嗎?」
不擊落,風險是我軍可能一發核彈全滅,接下來隨人打了。但擊落了,敵軍也可能藉機升高衝突,戰爭可能照樣開打。所以,讀者是否可以明瞭,筆者開頭在說的,時序很重要,你一定要知道做任何計畫,思考與行動都必須要花時間,我們不是事後上課,好整以暇地坐在冷氣房裡面討論,這當然覺得沒差。
讀者會覺得,做生意這個跳到打仗似乎太遠了,筆者也得說不是這樣。每一個人評估同一件事情,必定有各自資訊來源,以及其判斷的基準,所以誰對誰錯?你其實在事情發生前判斷不出來,沒加上時間因素,統統都在鬼扯。
因為,就算是開店也有時機。某種熱潮剛起,你沒有夠多資金,但就是賭他大賺一把,跟準備三個月、資金店面全都完美,結果風潮過了虧一大筆,各位覺得哪一個是對的?你說可以預測這個風潮的時間,再決定投入的時間點不就得了。那筆者反問,若你事前知道會有此風潮,何必現在才去預測熱潮高峰的期間?就是不知道才會問。
簡單說,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往往都是大勢底定,事後檢討才會知道,在決策時多了什麼、漏了哪個。而現在我們所有的課程,以及每一個老師教你的,都是「事後」,若你就用這種事後檢討得到的知識,去認定所有的戰略規劃都可以照本宣科,你很可能就是那個書呆子趙括,只有對內說得一口好對策,敵國的白起根本不鳥你,為何要照你的預測走。
所以這又回到《孫子兵法》中挑選將領,以及克勞塞維茲會花時間分析將道上,一個前線指揮官很冷靜,還是很衝動?擁有第一擊權限的司令官是一心求戰型,還是怕死避事型?能夠制定軍事決策的政治人物,家小財產是都留在國內,還是都在國外,甚至是敵國?
再說一次,任何戰略的致命因素都是「太遲」,你以為制度可以控制一切?不,只要人下決定快了一秒、或慢了半秒,就可能是生死之差、勝敗已分。如何辨別外顯的原因跟內在的理由,這是戰略學中很重要也很難的一部分,只能盡力做到最好。
所以不厭其煩地再講一次,千萬不要在研究戰略時,看待各種案例,都用事後解釋的心態,認定當事者「抱持某種想法」,這多半都是事後當事人替自己解釋用的。
更多時候,都是事到臨頭,先幹了再說,而決定你在當下「會不會」這樣做,依靠的是你到底「想不想」、「能不能」的前置準備。

意圖、資源與行為的不同關係(1)
C. 讓我們花點時間,把三要素的圖相關關係列出,再一個個舉例解釋好了。
  • 他想這麼做、也有能力這樣做,就這樣做了: 我指揮的部隊想攻下那座山丘,也有能力做得到,所以就去做了。
  • 他想這麼做、也有能力這樣做,但還是沒做: 我指揮的部隊想攻下那座山丘,也有能力做得到,但長官不准做。
有意圖也有資源,不代表必定會如此,因為你身處的環境等外部因素不允許,在政治選舉上太多這種例子,在地議員想選立委,累積的資源跟實力都夠雄厚,但政黨的整體考量下迫使他讓出這次機會。
  • 他不想這麼做、但有能力這樣做,所以去做了: 我指揮的部隊不想攻下這座小鎮,雖然能力做得到,不甘願也還是做了。
  • 他不想這麼做、但有能力這樣做,所以不做了: 我指揮的部隊不想攻下這座小鎮,雖然能力做得到,還是不去做。
沒有意圖,但擁有足夠能力,也可能被迫上陣,同樣因為環境不允許,想要旁觀都不成。用上述的例子就是,議員覺得當小霸王就好,何必去選大立委,但政黨上層挑不出人,硬逼這個議員去選。
這個例子指的是,當資源與能力都足夠的時候,我們其實無法從他的外顯行為,用他到底做了沒,去判斷他的意圖。資源這種較客觀的因素,如軍隊數量夠不夠多、裝備齊不齊全、在地選民支持度高不高,還可以被科學驗證,但當事人腦袋瓜裡真正意圖就難說了,就算他嘴巴說要,也不代表他真的就想要。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當個看圖說故事的評論家,那的確不需要管人家的意圖,反正從他的行為倒推回去,就說他到底「想不想」就好。
但作戰略計劃,以及預測當事人的行為,判斷意圖是很重要的,不要天真的以為,環境會逼他做決定,個人意志毫不重要,這在大歷史下也許是成立的,但就戰略家來說,眼前的局勢不容你這樣想。
這要回到開頭說的「時間」,當事人的意圖與行為若是一致,則時間延遲會很少,一個想要開戰的軍官,你把他放在前線的位置上,還給他自由開火權,他當然會找機會就開槍。若當事人的意圖與行為不一致,這個前線軍官不小心開槍,也會馬上去跟敵方表達誤擊的歉意,希望戰爭的火焰還沒蔓延前就熄滅。
更不要說主動想上,跟被迫跟上,兩者在初期的狀況看起來雖一致,長期來說就會造成決策延遲、資源耗損,連帶影響行動的成功率。當我們在做預測時,最忌諱用行為去說人家意圖必定如此,我方的盟友還好說,對敵人若如此,就會掉入陷阱,例如把人家的主攻當誘敵,虛晃一招當總攻擊。
第二篇將繼續談完意圖、資源與行為不同關係的狀況,並解釋何謂「滾動式修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