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基礎前半段已提過時序的重要,做計畫為何要了解意圖,怎樣判斷的標準。系列前篇的
戰略學入門也已經提到一些技巧,諸如怎樣做專案計畫、如何去回饋等等,但這畢竟沒有案例,有些涉及到作業的部分,沒經驗的就是沒經驗,所以戰略學基礎後半,將要針對計畫與作業部分,提出一些案例跟解釋,便於一般人理解。
戰略學從軍事角度切入最好,因為軍隊是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組織,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後勤到執行都有專業部門應對。所以,讓我們從最簡單的操作開始,筆者也會儘量用生活化的案例解釋,不僅當過兵的男生可以懂,沒當過兵的也大概可以了解。
雞生蛋、蛋生雞的動態演變
計畫與回饋很像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例如:
「先有A武器才有A戰術,還是先出現了A戰術才發明了A武器?」
a. 這種問題在軍武版上出現無數次,但筆者發現沒幾次有說到關鍵,正確的答案就在雞生蛋蛋生雞的故事中,也就是根本沒有絕對標準。
就歷史研究,或是生物研究我們可以說,是雞這個物種前的某一生物,生下的蛋基因突變,變成了我們認定的雞。但就實際的狀況來說,這隻最早的雞,會被他的母親當作不同物種嗎?還有這隻雞,是要找誰去繁衍,才能出現後面龐大的族群?
一般人的思維會傾向上圖,總應該要有一個先後順序吧?因為訂出先後,好像才能理出脈絡,後面的戰術到戰略發展才會完整。但這種思維是錯的,在軍事戰術上的演變比較像是下圖。
演變通常是先有戰術A,戰術A建立在使用武器A、B、C上,而此時有人先改良了武器A成為A1,回饋到戰術A的修正,所以修正成將武器A1放在主要地位的戰術A1。至於戰術A1能否實行得當,武器A1是否真的有效,透過驗證後才能確定,而反覆驗證後將戰術A1列為標準,直到新的改良出現為止。
所以真實的演變比較會像是下圖,不停的改良與改變,經過實戰或是預算等的驗證,漸漸成為新世代的主流。
讀者先有這種漸變式的時序思維,我們才能談戰略學的計畫,其本質是一種不停的寫計畫、修計畫,而且沒有完美版本。
劃時代的改變絕非一蹴可及
那麼歷史上的決定性兵器,尤其是那些劃時代的產物出現,難道都是假的嗎?不,並不是假的,而且都是真的,但會沒人注意到的原因,並不是大家蠢,往往是很多既有因素造成無法改變。
做這種研究,計畫的前提說明,最忌諱的是用上帝之眼,覺得別人都是智障,怎麼都看不出時代要改變了,問題就是當事人要考慮的事情太多,軍隊不是說換就可以全部換掉的組織。
譬如你說學校老舊所以全部打掉,學生暫時在操場搭帳棚上課兩年,看家長會不會翻桌。想也知道這開玩笑,沒有備案哪可以。
既然如此,為何台灣會有一群人,覺得黃埔陸軍都該全部解散重組?筆者也知道黃埔很爛,但你現在有備案嗎,備案所花的時間資源多少,面對中國隨時入侵,我們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重整嗎?做不到,就不要再意氣用事了,找點可以漸進式改變的方法還實際點。
繼續,所以這種新式武器、新式戰術的概念,通常都是成立特殊部隊,賦予獨立的作戰能力,然後測試其效果,驗證結束後再確定是否要採用新的編制。驗證也不見得是只有自己來,透過其他國家的戰爭,觀察員也可以得出很多心得,但這都理想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