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略計劃,以及預測當事人的行為,判斷意圖是很重要的,不要天真的以為,環境會逼他做決定,個人意志毫不重要,這在大歷史下也許是成立的,但就戰略家來說,眼前的局勢不容你這樣想。
意圖、資源與行為的不同關係(2)
d. 前一篇談過意圖、資源與行為不同關係的四種狀況,這篇先繼續談另外四種。
- 他想這麼做、但沒能力這樣做,還是硬上了:
「我指揮的部隊想進攻那座碉堡,即便沒有能力做得到,還是得去做」
- 他想這麼做、但沒能力這樣做,所以就放棄了:
「我指揮的部隊想攻下那座碉堡,但真的沒能力,所以就算了」
有意圖沒資源,這類似許多人的開店計畫,想要開一家飲料攤、小吃攤,自己當老闆。我們常常以為,客觀評估夠都會因為資源不足而收手,但實際上的案例可說各一半,除了主觀上對自己的精神力量過度相信外,還包含著大局上的必然。用選舉來說就是,這個議員很想選立委,也知道自己選不上,但如果不出來花一次錢,讓其他選區知道自己有這意圖跟能力,那連下次都沒有。
- 他不想這麼做、也沒能力這樣做,還是硬上了:
「我指揮的部隊不想攻下這座橋梁,即便沒有能力做得到,還是得去做」
- 他不想這麼做、也沒能力這樣做,所以就放棄了:
「我指揮的部隊不想攻下這座橋梁,也真的沒能力,所以就算了」
沒意圖也沒資源,照道理就是完全不會動,但這是當事人的想法,當我們處在越大的組織內,常常身不由己。
好比說上級要你的部隊斷後,你當然不想送死,也知道自己沒能力斷後,只是多拖個一天而已,但能說不要嗎?要你一個議員去選絕對選不上的市長,你自己不想也沒那麼多資源可以選,但政黨政治下不得不去做,只好儘量做到光榮戰死。不要以為沒這種案例,多的是那種艱困選區到沒機會,還不是要硬著頭皮被迫上陣,你的政黨還不給你資源哩。
沒有資源,過往經驗證明能力不足,並不代表事情不會發生。這要看你的格局放在多大的地方,很多研究戰略者都忽略,以為資源是客觀可評估之事,忘記有所謂的「死兵」,你就是得讓這一小群人去送死,進行無望的決戰,不然會造成整體的崩潰。
關原之戰的島津軍(十字徽部隊)便是以死兵成功掩護主將撤退(稱為捨て奸);若純以客觀資源來看,僅剩三百兵的島津軍應該會全面潰散或被殲滅。截圖自関ヶ原町歴史民俗資料館所蔵『関ヶ原合戦屏風』
也不要以為,我們只要準備好夠多身後事,讓人家放心戰死,他就會乖乖去死,通常都得要連哄帶騙才作得到,因為歷史中不少案例,都是要人家去死後,他全家老小都貧困交加沒人養,說好的撫卹金都被吞掉。
維持這種狀況,通常需要前置時間,換算成當下就是信用,你過去累積多少信用,讓人家願意犧牲,這可沒辦法用錢買。信用累積曠日廢時,而且極度耗費資源,而要毀滅只需極短的時間,故常常被短視的政客與將軍拿去花費。更棒的是,別人幫你累積,你負責花錢,敗家子的故事自古皆有,我們作戰略計劃的人,千萬不要以為沒這種人。
以上談過的這八種狀況,最容易切入的是資源,也就是判斷有沒能力的要素,因為資源量客觀可察。初學者會犯下大錯,多半是以為資源決定一切,有能力者必定會承擔,若以派系鬥爭論,有能力的人袖手旁觀,讓政敵戰死沙場,事後收割再去靈堂演戲大哭一場,為何不可?
情報不是只有資源,更重要的是判讀「核心-邊陲利益」
我們在看國際關係時,為何需要大量的情報?情報不是只有資源,更多的是人格特質,以及他向來的行事風格,與各種他執行過的計畫結果。從這些資料才能方便判斷當事者的意圖,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你知道他真正要的是什麼,才能開始去做戰略學入門篇中的「核心-邊陲利益」的計劃分析,若你根本就判斷錯誤,當然會做出錯誤的計畫。
如果敵軍要的是我方的交通樞紐都市,那麼我們就可以大致判斷,所有要讓我們分兵救援的攻勢,都可能是佯攻。敵軍資源若足夠,的確有可能採取吃掉一個個外圍據點,再合圍攻陷的劇本,但若不夠的話,一定是要先顧住核心利益,光是能夠知道這一點,就夠我們縮小可能的劇本,配置我軍在比較重要的位置。
如簡單的上圖所示,加上進軍時間的概念,讀者會比較容易了解,知曉敵方意圖的重要性,最大的重點在於「時間」。倘若你中了調虎離山計,回軍救援差了1天,那整場戰役就失敗了,或是藉由打擊你分兵救援的軍力,讓你固守不了主要目標,這都是可能的。
但只要你能確定敵方的主要與次要目標,也就是核心利益與邊陲利益等,就會較容易的判斷敵方採取的行動,配合敵軍的資源量,就能夠更有效的下達戰術判斷。
用政治的另一種講法,你知道競選對手只剩下100萬經費,只夠在選區中挑選3個鄉進行密集且深入的選舉活動,或是全部10個鄉鎮進行廣大但不深入的造勢。而你自己還有1,000萬可以用,那當然採取全部密集又深入拔樁最好,還有餘款可以大規模造勢。但你若也只剩下100萬呢?那就得挑最重要的選區,仔細評估自己的能力範圍。此時,你若了解對手的意圖,就是攻進你自己最重要的票倉,那你就更能夠做出最適當的迎擊手段。
當然,實際上也有人會做只花100萬,其他900放口袋,反正幾乎贏定了,賺的是自己的,幹嘛浪費錢,台灣還有選舉補助款,真的有人會為了賺這一票30元的補助款,說一堆屁話騙票,搞死其他盟友。不要說政治,做生意也是一堆這種事情,人類總會誤以為沒賺到就是虧、賭下去沉沒成本還可以撈回來,從而進行錯誤的決策,導致全盤失敗。
滾動式計畫的概念,戰略目標不會亂變
e. 回到三要素圖的最根本,這三者之間以時序來說,意圖與資源會影響行為,但意圖與資源之間並不是完全的有或無,資源會逐漸增加或減少,就會造成你意圖的強弱變化。反過來說,你意圖的強烈性,也會影響外圍,讓你可以控制的資源數量產生增減。
所以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通常是根據當下的情況做預測,並依照現況做計劃。只是要記得,狀況是會改變的,根據外在情勢的變化,我們也應該要相對應的做出計畫的修正。而滾動式計畫的修正,這邊要做粗略的解釋,因為很多人完全誤解滾動式的概念。
筆者從不少人的描述中發現,他們以為滾動式修正,指的是上圖這種情況,先做好步驟2、3、4各種可能,然後視情況進行到哪,從備案中挑一個可以用的放上去。這個不叫做滾動修正,白話文的說法是「找藉口」,用當兵的講法是「事後補報告」。
因為人類做不到這種狀況,你不可能在事前就把每個步驟可能出現哪種狀況,直接寫出備案,然後發生了就用上。
這只會出現在極小的專案中,例如下圖:
出門前要檢查關爐火,有檢查但漏掉了,出門後回家去關,或是等到漏氣警鈴大作,管理委員去破門幫你關,或是失火了讓消防員來關。說真的,你看完後會覺得寫這些備案很重要的,應該要去撞牆一下,因為這些備案不是「還要你講?」,就是「廢話」。
說得直白點,這種滾動式修正的備案,多半都是「不然你還能怎樣」、「不然還要做啥」。好比敵軍打到家門口了,只能趕快還擊,不然你還能怎樣?又能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