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與雜噪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敝舍週記|零柒

聽覺環境的改變,會不會影響我們選擇聆聽或忽略的聲音類型?               - R . Murray Schafer
延續上篇的結尾,這次要來記錄一下畢業設計(是之於小設計之後的畢業設計)的思緒。
首先,我以配樂(Score)作為自我命題的軸心,在擬定計畫書、小設計操作與資料閱讀後,我將命題揉捏成兩團麵團,兩團尚未塑形的麵團。這兩團原料,都將以街道作為發展核心與基礎,主要原因可以援引自《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中一段對於都市聲響(我認之為配樂)的敘述。
城市不斷地無限擴張,聲音紀錄的也只是死去的時間,其本身即為一種稍縱即逝的時間語言,僅將時空要素與事件內涵完全展現在流動過程當中。
於是乎,基地的構想依照兩團麵團分別為:
  • 夜市
以都市配樂作為思考的基礎,我所產生的直覺是一處擁有喧囂與雜噪(Random noises)的街區,以達到設計元素的多元。而符合這個條件的關鍵字--傳統市場。但,市場身為台灣社區的標準配備,所發生的事件與範圍似乎又有所侷限。
因此做為傳統市集的衍生物,夜市成了第二個關鍵字,他擁有時間性(傳統市場也有,在白天與晚上擁有不同的樣態)、事件的多樣性、以街區為單位。以上,身為台中人有一處客流量久居全台市場之冠的--逢甲夜市。
有別於市場類型的機能場域,裏頭的攤販有臨時性的與擁有店面的參雜,並且延伸街區之廣,恰巧能夠如計劃書中,以點狀的方式呈現聲音的空間記憶。
  • 坑道
天橋,獨立於街道卻又與之共存,於是我們能夠在天橋上以另類的視角窺視街道;坑道,獨立於街道並且與之隔絕,於是我們無法感知方向與街道。隔絕儀式(ritual)成為關鍵字,有趣的是,隔絕對於聲音的闡述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最讓人震懾的聲音,其實是靜默。」
在當今的街道上,有多少時間能夠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坑道中,我們開始能夠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聆聽久違的腳步聲時,突然闖進了一道刺耳的汽車喇叭聲,坑道的一處出口出現了。
有時候甚麼都不用說,只需一道強烈的聲音,就能立即將你抽離當下現實世界。
事件與物件能夠改變空間的定義,因為空間是中性的。在戰時,坑道作為躲避危難的通道;或許,在現代,坑道能夠作為逃避喧囂與雜噪(Random noises)的儀式。然而,我所闡述的「有載體的聲音」不應限於人造聲響。
對了,《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是本好書,他用這句啟發我的思考。
當視覺景觀幾乎壟斷現代城市生活印象,人們是否需另行尋找一種由聲音串起、穿越人造城鎮與自然地貌交界的空間記憶。
〔大阪某個outlet的天橋〕 Nikon FM2 fuji C200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時尚圈日漸惡化的跟風問題,大眾真的知道自己消費了甚麼嗎?社會階級?炫耀心理?透過穿插於消費行為中的教育性質空間,是否能做到這件事情? 本土設計師必須經歷各大國際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本土服裝品牌極度缺乏舞台。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緣起與動機         建築是一門複雜的科學,除了需要考慮平面、空間、造型,也會涉及到環境、技術、材料以及美學。建築的留存可能長達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我們可以透過建築去挖掘歷史的痕跡,了解前一個時代建築的背景,
與設計有關 Michel Foucault 1962-1984的瘋癲與文明1961一書中,他以中世紀「愚人船」來討論隔離、拘禁痲瘋病患的「場所」和現象。這種以特殊空間來隔離、禁閉甚至驅逐病患,而淨化社會的偏激作法,即使在較文明的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藉由空間和權利建構出來的制度化拘禁,其所禁錮的不只是
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注定會一直聽著,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      - R . Murray Schafer
有聽眾好奇為什麼頻道名字是《地下事 Below Ground Level》? 其實我們也想過要不要取一些比較三八的名字像《出圖了沒?》《什麼是評圖?》,其實從發想一路到定案的過程蠻有趣的,就讓我娓娓道來吧!
基地範圍確定 不能做設計還不能做設計的太早開始基地分析   基地選址在金城車站,我本來以為這樣一句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讓我開始進行下一步,NO WAY!!   不知道是在事務所裡深根了服從的奴性還怎樣,我很愉快地查了土地使用分區,以及開始快樂地進行(不!我不快樂)基地分析後,就被打槍了😱😱😱
時尚圈日漸惡化的跟風問題,大眾真的知道自己消費了甚麼嗎?社會階級?炫耀心理?透過穿插於消費行為中的教育性質空間,是否能做到這件事情? 本土設計師必須經歷各大國際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本土服裝品牌極度缺乏舞台。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緣起與動機         建築是一門複雜的科學,除了需要考慮平面、空間、造型,也會涉及到環境、技術、材料以及美學。建築的留存可能長達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我們可以透過建築去挖掘歷史的痕跡,了解前一個時代建築的背景,
與設計有關 Michel Foucault 1962-1984的瘋癲與文明1961一書中,他以中世紀「愚人船」來討論隔離、拘禁痲瘋病患的「場所」和現象。這種以特殊空間來隔離、禁閉甚至驅逐病患,而淨化社會的偏激作法,即使在較文明的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藉由空間和權利建構出來的制度化拘禁,其所禁錮的不只是
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注定會一直聽著,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      - R . Murray Schafer
有聽眾好奇為什麼頻道名字是《地下事 Below Ground Level》? 其實我們也想過要不要取一些比較三八的名字像《出圖了沒?》《什麼是評圖?》,其實從發想一路到定案的過程蠻有趣的,就讓我娓娓道來吧!
基地範圍確定 不能做設計還不能做設計的太早開始基地分析   基地選址在金城車站,我本來以為這樣一句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讓我開始進行下一步,NO WAY!!   不知道是在事務所裡深根了服從的奴性還怎樣,我很愉快地查了土地使用分區,以及開始快樂地進行(不!我不快樂)基地分析後,就被打槍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街聲是一闕樂曲,但非天籟,也不是優美和諧的抒情歌。而是艱澀難解,沒有調性,也排拒好聽旋律的現代音樂=充滿哲學奧義的噪聲交響曲。住在街區的每位居民都是這個噪聲交響樂團的能幹樂手,各拿著自己負責的噪聲產生裝置,緊緊跟隨時代的指揮,為了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奮力留聲。
Thumbnail
“吁~~~吁吁——吁吁~~~” 讓清新嘹亮的口哨聲,不規則的擺盪在巷弄裡的一線天中,是我在漫步於由磚瓦水泥砌成的都市叢林裡少數的幾個樂趣。這些聲音是波段,一次次的反射造就了回聲間的“對話”。每一次的反射都是不規則的,因為沒有一個巷尾區的樓房放眼望去是平面的一片樓一通到底的,所以每一下音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熱鬧的大街上叫賣聲不絕,只剩下幾條比較陰暗的小巷弄內杳無人煙,卻仍然傳來陣陣笑聲、鬧聲;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巷內和外面的鬧市相比相差不多,只是一邊是熱得發昏一邊是冷得發抖。   一縷幽魂緩慢地往裡面走去,透過一扇水霧遠看,大家的動作一開始會有點慢、有點灰色,穿過水霧以後看到的卻又是完全不同
Thumbnail
在城市的喧囂中,散步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當城市的車水馬龍逐漸遠去,只腳步留下聲音和心跳聲共舞,在近午的靜謐中,我踏上了我那曬太陽的旅程。 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河堤上的風吹來,吹散了我心中的忙碌和焦慮,帶走了我身上的塵埃,讓我重新守護生命的美好。 路邊的花草,微微綻放出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路上海是某種怪奇的神獸,膽小的靈物,只有在夜深人靜時,才能聽見它若有似無的海潮之聲。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音風景」這字眼,當然在日本的旅程中。 與日本音風景百選的相遇,進而展開自己的音風景系列。
Thumbnail
走在台北地下街,熙熙攘攘人群中傳來了美妙動人的旋律,悠長而綿密的音符深深打動我心。 走近一看;原來是盲胞朋友坐在街角表演,他(她)們似乎是排班制的,每次經過見到皆是不同人,而他(她)們面前則放一個屬於自己的「盒子」;這只盒子我喚它是「愛心箱」。 每次經過偶而見到二、三位陌生人佇立在旁,靜
踩踏  街道應聲碎裂 墜落  城市化為深淵 一眨眼 時空回溯至從前 那時的街尚未染上喧囂 那時的街尚未背上立場 那時的街尚未取上意象 浮現在眼前的 是眷村回憶 沒有金龍 更無星雲 步行於無名的小巷 一望無際的 是人情味 時間帶走了一切 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留下故事
Thumbnail
漫步在城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習以為常,街上人來人往忙碌討生活,而我走在街頭,喜歡聽音樂,可以降低吵雜聲音,讓心情平靜一點,
Thumbnail
街聲是一闕樂曲,但非天籟,也不是優美和諧的抒情歌。而是艱澀難解,沒有調性,也排拒好聽旋律的現代音樂=充滿哲學奧義的噪聲交響曲。住在街區的每位居民都是這個噪聲交響樂團的能幹樂手,各拿著自己負責的噪聲產生裝置,緊緊跟隨時代的指揮,為了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奮力留聲。
Thumbnail
“吁~~~吁吁——吁吁~~~” 讓清新嘹亮的口哨聲,不規則的擺盪在巷弄裡的一線天中,是我在漫步於由磚瓦水泥砌成的都市叢林裡少數的幾個樂趣。這些聲音是波段,一次次的反射造就了回聲間的“對話”。每一次的反射都是不規則的,因為沒有一個巷尾區的樓房放眼望去是平面的一片樓一通到底的,所以每一下音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熱鬧的大街上叫賣聲不絕,只剩下幾條比較陰暗的小巷弄內杳無人煙,卻仍然傳來陣陣笑聲、鬧聲;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巷內和外面的鬧市相比相差不多,只是一邊是熱得發昏一邊是冷得發抖。   一縷幽魂緩慢地往裡面走去,透過一扇水霧遠看,大家的動作一開始會有點慢、有點灰色,穿過水霧以後看到的卻又是完全不同
Thumbnail
在城市的喧囂中,散步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當城市的車水馬龍逐漸遠去,只腳步留下聲音和心跳聲共舞,在近午的靜謐中,我踏上了我那曬太陽的旅程。 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河堤上的風吹來,吹散了我心中的忙碌和焦慮,帶走了我身上的塵埃,讓我重新守護生命的美好。 路邊的花草,微微綻放出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路上海是某種怪奇的神獸,膽小的靈物,只有在夜深人靜時,才能聽見它若有似無的海潮之聲。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音風景」這字眼,當然在日本的旅程中。 與日本音風景百選的相遇,進而展開自己的音風景系列。
Thumbnail
走在台北地下街,熙熙攘攘人群中傳來了美妙動人的旋律,悠長而綿密的音符深深打動我心。 走近一看;原來是盲胞朋友坐在街角表演,他(她)們似乎是排班制的,每次經過見到皆是不同人,而他(她)們面前則放一個屬於自己的「盒子」;這只盒子我喚它是「愛心箱」。 每次經過偶而見到二、三位陌生人佇立在旁,靜
踩踏  街道應聲碎裂 墜落  城市化為深淵 一眨眼 時空回溯至從前 那時的街尚未染上喧囂 那時的街尚未背上立場 那時的街尚未取上意象 浮現在眼前的 是眷村回憶 沒有金龍 更無星雲 步行於無名的小巷 一望無際的 是人情味 時間帶走了一切 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留下故事
Thumbnail
漫步在城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習以為常,街上人來人往忙碌討生活,而我走在街頭,喜歡聽音樂,可以降低吵雜聲音,讓心情平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