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庫氏受 Cinema 雜誌採訪,選出心中最佳十部影片,第四部是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1906-1987)1948年的《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不知是否太欣賞此片,以致1956年庫氏的《殺戮》(The Killing)結尾的整箱鈔票在機場停機坪遭風吹去,不由得令人聯想起《碧》片結尾一袋袋淘來的金沙被風吹散在無盡的墨西哥原野。
題材,是庫氏研想拍片很特別的一節。他極重寫實,但卻尋取頗驚異的種類。《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固是越戰片,然他不置重點於砲火殺敵情節,反多施筆墨於美國文明衰弱於精神之不堪強野,如胖子Private Pyle(Vincent D’Onofrio飾)藏一甜甜圈被發現,說:「Sir, because I’m hungry, sir.」又此片的戰火場面全是在倫敦南城一座廢棄煤氣廠房搭景拍成,又是他將真實完成於舞台之別出機杼處也。
題材,是舉世大導演最注心思尋覓之物;題材,更是一流大師如庫柏力克者最欲顯現他眼界及脾好之必然所寄。顯然,太有所直指、如南方三K黨之歧視黑人,譬似Mississippi Burning或In the Heat of the Night此種必然結論之故事,非是他有興趣者。
然則何種題材方該是庫氏的題材?《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1935)嗎?《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81)嗎?《惡魔島》(Papillon;1973)嗎?《叛》片中有歷史懸案與人性之孤閉致惡,並兼興人遙思之大海奇島;《法》片有維多利亞時代的優雅纖細之糾葛與人性亙存之渴望,且由當代出色文家以維多利亞文體成之;《惡》片是孤島監獄之近代殘酷實錄卻又似遙不可及………或許此等題材猶可受庫氏一顧,卻又未可知;然而終究別人拍了,他沒有。
他並未起用非職業演員而搬演出驚世駭俗的戲劇如侯貝.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1999)或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
他太追求絕對之完美,故在Shining一片中傑克.尼柯遜在打字機上一頁接一頁的打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他硬要人用手真的打出,而不用影印紙稿(雖然大家知道攝影機拍攝後其實看不出差別)。
美國電影人自不免有一襲美國這無垠拓荒國家的「比真實人生還偉岸」(bigger than life)之念,庫柏力克以一早慧天才,十多歲便獲照相大獎,入Look雜誌任攝影記者,又自資籌拍短片,少年得志,極早出入好萊塢,豈能不顧盼自雄、睥睨群倫?而他又何甘於只是一個好萊塢導演?然其移居英國也,終竟未令自己只拍小型社會影片一如湯尼.李察遜(Tony Richardson;1928-1991;曾拍《憤怒的回顧》、《長跑者的孤獨》)、卡爾.萊茲(Karel Reisz;1926-2002;曾拍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林賽.安德遜(Lindsay Anderson;1923-1994;曾拍This Sporting Life、If)、傑克.克萊頓(Jack Clayton;1921-1995;曾拍Room at the Top)這批「自由電影」派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