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大導演庫柏力克(下篇)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是美國導演中極其奇特的一個,返顧他一生歷史,頗有可以一論者。本文的上篇請見此。
1964年庫氏受 Cinema 雜誌採訪,選出心中最佳十部影片,第四部是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1906-1987)1948年的《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不知是否太欣賞此片,以致1956年庫氏的《殺戮》(The Killing)結尾的整箱鈔票在機場停機坪遭風吹去,不由得令人聯想起《碧》片結尾一袋袋淘來的金沙被風吹散在無盡的墨西哥原野。
1956年,庫氏的《殺戮》(The Killing)劇照。
1956年,庫氏的《殺戮》(The Killing)劇照。
更且《殺戮》的故事結構,幾同於休斯頓1950年的《夜闌人未靜》(The Asphalt Jungle)之架設,亦是幾個人湊在一起要去搶劫財物這種電影獨有類型之caper film(巧計搶劫片)。而庫氏用的男主角,正是《夜》片的史特林.黑登(Sterling Hayden;1916-1986)。
以藝術言,庫氏在影史的地位當高於休斯頓;然他早期之故事選材,創發似顯不足。他屬於鑽研刻意、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學術臻高者,孤芳拔萃。他極像是一個有可能十分鍾情於將《白鯨》(Moby Dick)拍成大片子的人,乃在梅爾維爾縱多年心血將鯨魚的生態及捕鯨史鉅細靡遺的研寫於書中,這種又粗獷雄麗又兼富風俗學術的老典籍照說應最合庫氏的脾胃,然休斯頓1956年已先做了,並且做得極不成功;他讓科幻小說家Ray Bradbury寫出的初稿劇本就厚達一千二百頁。影評家Andrew Sarris說得好:休斯頓根本應該自己去演阿哈船長(而非葛里哥萊畢克),而讓奧遜.威爾斯來導。
題材,是庫氏研想拍片很特別的一節。他極重寫實,但卻尋取頗驚異的種類。《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固是越戰片,然他不置重點於砲火殺敵情節,反多施筆墨於美國文明衰弱於精神之不堪強野,如胖子Private Pyle(Vincent D’Onofrio飾)藏一甜甜圈被發現,說:「Sir, because I’m hungry, sir.」又此片的戰火場面全是在倫敦南城一座廢棄煤氣廠房搭景拍成,又是他將真實完成於舞台之別出機杼處也。
題材,是舉世大導演最注心思尋覓之物;題材,更是一流大師如庫柏力克者最欲顯現他眼界及脾好之必然所寄。顯然,太有所直指、如南方三K黨之歧視黑人,譬似Mississippi Burning或In the Heat of the Night此種必然結論之故事,非是他有興趣者。
他要的,是更玄思的。或是更奇譎的。或是更嘲諷的。或是更雄麗的。或是——終至成其為更蛋頭的、更大場面的、更一發而不得收束盡善的。
然則何種題材方該是庫氏的題材?《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1935)嗎?《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81)嗎?《惡魔島》(Papillon;1973)嗎?《叛》片中有歷史懸案與人性之孤閉致惡,並兼興人遙思之大海奇島;《法》片有維多利亞時代的優雅纖細之糾葛與人性亙存之渴望,且由當代出色文家以維多利亞文體成之;《惡》片是孤島監獄之近代殘酷實錄卻又似遙不可及………或許此等題材猶可受庫氏一顧,卻又未可知;然而終究別人拍了,他沒有。
他的題材,一一考較而去,雖似豐繁,卻竟又不那麼各成不世出的高之又高。《婁麗妲》、《榮光之路》實稱平庸。《發條橘子》美工當年太是突出,時光走過,反致有些突兀。《二○○一年太空漫遊》多年後數次觀過,回想起來,亦覺微有故作驚人語狀。Shining,恐怖片型也,又是編構者自思自怕的內心世界之恐怖也,然觀者參看其中,竟亦不如何。說來說去,反倒是《亂世兒女》方可稱其最傑出之構也。
1975年,庫氏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劇照。
庫氏之片,一言以蔽之,氣質不飄逸也。此他與弗烈德.齊納曼(Fred Zinnemann;1907-1997)之蘊籍、比利.懷德(Billy Wilder;1906-2002)之笑淚、帕索里尼之絕異不羈、朱爾斯.達辛(Jules Dassin;1911- )之巧黠、克魯卓(Henri-Georges Clouzot;1907-1977)之跌宕走險、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1917-1973)之冷峻、約翰.福特之曠澹、奧遜.威爾斯之雄雅凝麗……諸匠相較之下,倒顯得庫氏更多透了幾分飛揚狂魯氣。
以題材之表達來呈露飄逸氣質,庫柏力克較之上述諸匠,現出一種狀態,便是時代之差異也。庫氏較他們年輕,老年代所在乎的價值,恰好不便或無意教庫氏受用,此也正說明了他之援用搖滾樂、之援用科幻未來故事等等革命性手段。
他生於1928年,約可屬於美國社會所謂之「沉默的一代」(1925-1942出生),即論者概言「想在二次大戰英勇殺敵,卻出生太晚;要想做反越戰的激進抗議份子,又出生得太早」者。
以庫氏之奧博,多溺於驚奇(Shining、《大開眼戒》、《發條橘子》);正如以安東尼奧尼之纖柔,每多狹於偏情(La Notte、《紅色沙漠》、Blow Up)。各以小情小節繫其志。觀其影片,人不得凌虛曠達也。
而少年時即深好攝影,亦隱隱有陰鬱中窺看外在世界之羞怯潛質。故其人性格不主莽撞、不多投入,蓋為日後創作與生活之大柢。
在《金甲部隊》籌拍中,得識新兵集訓營的教官Lee Ermey,此人雖身在行伍,卻在真實生活中便原本是滿口髒字的大講笑話,且極盡用字巧思之能。庫氏對此備感深趣,在邊寫劇本邊發展情節時,猶一直要他「多講些,多講些」,引為平生不曾探及之幽境一般,更索性央Ermey飾演士官長哈特曼一角。
而他在《亂世兒女》中主人翁 Redmond Barry(賴恩.歐尼爾飾)之原是不涉世之鄉村少年,乍入丘八陣中很不能接受盛食物之油膩杯子而遭同袍譏笑,後遇流浪歐陸以冶遊賭樂周旋於王公中的愛爾蘭同鄉前輩巴利巴瑞勛爵(Patrick Magee飾),百感交集,不忍騙他,竟然落下熱淚;此種種人生劇情,庫氏似亦有涓涓自況之意。
猶記八十年代中期,美國Michelob啤酒的電視廣告,因光影幻動、剪接出神入化,深得庫氏讚賞(實則這是日後MTV攝影方式之某種先聲),此事之大驚小怪,加上他在倫敦的深居簡出、常要求其司機開車儘不超過時速40哩等生活小節之報導相參,足見他的幽閉之自詡藝術家情態。
他太別出心裁,選演員未必找最紅最好萊塢典型明星;然《婁麗妲》之選詹姆斯.梅遜、《奇愛博士》之選彼得.謝勒斯、《金甲部隊》之選Mathew Modine等未必便恰如其份。而他仍偶用大牌如Shining的傑克.尼柯遜、《亂世兒女》的賴恩.歐尼爾、《大開眼戒》的湯姆.克魯斯及妮可.基嫚等,又透露出他亦不能全然無視賣埠之需。然此數位大牌即在庫氏指導下,仍不脫素日演戲積習,每人之慣有動作何曾洗練得一新耳目?尤以《金甲部隊》的正受訓的胖子新兵Vincent D’Onofrio由二楞子漸變成瘋狂之後,那種眼光開始露出邪惡(與傑克.尼柯遜在Shining中一樣);此二人中邪變瘋之表演皆令觀者看來不甚有說服力。
他並未起用非職業演員而搬演出驚世駭俗的戲劇如侯貝.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1999)或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
他太追求絕對之完美,故在Shining一片中傑克.尼柯遜在打字機上一頁接一頁的打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他硬要人用手真的打出,而不用影印紙稿(雖然大家知道攝影機拍攝後其實看不出差別)。
美國電影人自不免有一襲美國這無垠拓荒國家的「比真實人生還偉岸」(bigger than life)之念,庫柏力克以一早慧天才,十多歲便獲照相大獎,入Look雜誌任攝影記者,又自資籌拍短片,少年得志,極早出入好萊塢,豈能不顧盼自雄、睥睨群倫?而他又何甘於只是一個好萊塢導演?然其移居英國也,終竟未令自己只拍小型社會影片一如湯尼.李察遜(Tony Richardson;1928-1991;曾拍《憤怒的回顧》、《長跑者的孤獨》)、卡爾.萊茲(Karel Reisz;1926-2002;曾拍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林賽.安德遜(Lindsay Anderson;1923-1994;曾拍This Sporting Life、If)、傑克.克萊頓(Jack Clayton;1921-1995;曾拍Room at the Top)這批「自由電影」派導演。
他終究是美國大導演歷史中一員,既是受累者及抗競者,似是異類;同時猶不自禁的是一個承襲者。

► 想更認識專題內容,現場聆聽舒哥的分享嗎?誠摯邀請你在10/31(六)蒞臨松菸誠品,參加舒國治的數位寫作分享會,與舒哥一同感受下午美學的小小美好,以及品味美食佳餚的獨到觀點。
► 點此立即報名分享會事前報名者可保留座席,當日亦開放未報名讀者自由入場;10/21 前已訂閱早鳥限量方案的讀者,也可在當天搶先領取贈品舒式筆記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