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是一個關於理財的故事。
如果問我什麼東西覺得相見恨晚。我會回答「理財」。
  要是以前的我看到現在的我在整理帳單,一定會覺得走錯頻道。沒有人喜歡帳單,這些是多麼令人心煩的信件,但對一個家庭而言,這是必須整理的一部分,既然花錢很勇敢,也要勇敢面對,接受這個殘酷結果。我念數字,讓另一半來輸入表格,當下也是滿腦懊悔,需要靠想像力來調適:不過就是一堆紙麻。我當作是在勞作分類,好好看著它,也看著自己,然後大口深呼吸,放下它。
電子帳單很方便,但是紙本很有「感」
電子帳單很方便,但是紙本很有「感」
  想必十個人有八個人的理財啟蒙都是來自父母。一出社會後不斷就耳提面命要儲蓄要理財,但我一直沒有開竅,問我交通費、伙食費、娛樂費...我老是答不出來。身為一名上班族,固定收入固定支出,花剩的就放在銀行,這是當時我的理財觀。自認沒有花錢如流水的惡習,只有偶爾看場電影和朋友聚餐聊天,也沒有上周年慶的習慣,所以卡費向來很節制。這麼樸實無華,難道還不夠?
  直到三年前聽了一個講座叫「理財先理心」,我的頭上終於出現燈泡。
  講者的名字我忘了,只記得她語調溫柔內容理性,不談財富追求,而是強調人生價值觀的引領,這就說服我了(價值感的驅動是何等重要啊)。她的比喻的很好,理財就像台GPS一樣,要有目的地才能上路。錢不是賺越多越好,如果沒有目標,就像人在賽跑,但終點線卻不停地向後退,然後越追越累....所以要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才知道為何而忙。講者最後的一句話,讓我大大覺醒:理財就是整理你的生活和人生。
  說到底我不願意理財的真實理由,就是害怕面對。面對勢必帶來檢討,檢討帶來改變,改變帶來焦慮,是一連串的不安,就像認識自己一樣,不舒服。不過要消除恐懼的方式,就是去面對恐懼。
  不久後我開始記帳,拿出科學精神勉勵自己,凡事執行22天就會養成習慣,所以催眠自己堅持22天就好。我連續記了三個月,第四個月有點不一樣了,開始轉換另一種思考模式:我認真賺錢更要認真花錢。起初很擔心會影響生活品質,害怕快樂不再觸手可及,後來遠遠相反,消費習性如同斷捨離後的清晰,會花在遠比幣值上更有價值的事情,商人的陰謀也不再有威脅。
  我也曾經是那個有關工作的經費問題可以清楚回答,但對自身生活的花費不是那麼清楚的人(這樣有點弔詭吧),三年後看到自己有這個轉變真是不可思議。現在仍是處於理財幼幼班的階段,只會定期定額的儲蓄和投資,鴨子聽雷是常有的事,不過也因為理財又重新認識自己:原來自己也會這麼貪婪、這麼執著。
  理財看似理性的一件事,其實也是一條修行之路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道光、一抹笑、一頓飯、一本書、一部劇.....都可以好好聊下去。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子菁選日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