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道在心悟,悟後起修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持誦大乘經典,《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和《六祖壇經》,才是真正改造命運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係幫助眾生提升心性的。其中,《金剛經》與《六祖壇經》對淨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功效非常卓著。」
    「如何修得清淨心、不動心?《六祖壇經》云『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心性不提升,煩惱一直生,輪迴無止息,攀求難相應,解鈴靠自己。」
    阿伯數度苦口婆心開示,修行關鍵點在於心性的提升,《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境界來臨時,大部分人被境所轉,參與精舍多年一起修行的師兄姐們大多知道要「如如不動」,但實踐起來仍有許多層次上的差別?或有勉強忍住,如同拿石頭壓草,只是克制住當下情緒;或有外表看來平靜無風,但內心波濤起伏,上演的小劇場連載多日震天價響;或有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絲毫不受其影響,似乎整起事件與自己幾乎無任何關連。
    為何皆知道理,但每個人做起來、行起來差別如此之大?俗云:「見賢當思齊」,當中緣由值得加以尋思。
    細而析之,不相同、不平等、差異原因,主要來自每人對於「緣起法則」理解程度的深淺、體悟不同所導致。法則,不論人們知不知道,仍然存在並受到規範,四聖諦、十二因緣法,亦復如此。緣起法則包含了「緣生」及「緣滅」,若聽到有人說「緣起緣滅」,其實,此種說法可更細緻為「緣生緣滅」。緣起法從般若及中觀的角度為「性空」之義,空不是全部空掉,毫無一物,這樣大家還修什麼?而是「否定」的意思,否定有所謂單一的、不變的、主宰的、絕對的,經典上常用「不、無、空、非」來表示。
    因為性空,所以緣起大家世間看到的所有一切景象、人事時地物的和合,總之千變萬化。一旦緣生聚合起來,即《金剛經》之「一合相」,緣起法則告訴我們,緣生後必然會緣滅;甚至可以說,緣生時,立即便往緣滅的方向去,俗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沒有永久的相聚」,可說勢如破竹也絕不可擋。
    如同嬰兒呱呱墜地當下,其實便開始走向死亡,只是嬰兒時,其生機大於死機,生氣蓬勃,大多數人不會覺得潛藏死機,等到邁入中老年,生機大不如前,死機慢慢大於生機時,就能明顯感受到自己色身的衰敗,最後如《藥師經》云:「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花盛開及凋謝,亦為一例,餘不勝枚舉。
    所以,生滅之中,生中有滅,滅中有生;生是性空,滅也是性空,也因為性空,導致世界森羅萬象,而且所有事物感覺皆為「相對的」,如車禍的人,事發到醒來已過3-4天,當事人覺得時間很短,一剎那而已,但同時間,家屬萬分著急,度日如年。
    更因為性空,才使原本的不平等有平等的可能,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等,看似二元對立之概念,藉由性空,才有平等的機會,所以《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除此外,此12個字之前尚有個大重點:「諸法空相」,理論上告訴我們,唯有體悟到了性空,平等相才能現前,所謂的「諸法空相」,就是「諸法實相」,不是空空如也的相,而是平等、平等的相;只要不平等,看待事物就會取相、著相,一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相續而來。《六祖壇經》云:「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就是平等之相。
    《金剛經》又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忍不是一直「忍」,方法錯用的話,總有一天會大爆走,而是不斷透過生活歷鍊,反覆確認自己對於空性的思維深淺及正謬,想得通,境界才過得去,慢慢方能降伏己心。
    從上可知,唯有對萬事萬物都平等以對,真理實相的境界方能現前。問題是,怎麼入手?《心經》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就是認假為真、唯心自鬧,心裡一直產生不平之鳴,《心經》告訴我們,要藉由「般若」才可能往上提升,《大智度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由凡至聖的關鍵處,得見到實相方可論斷,這可不能開玩笑,更不能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透過般若,對性空、空性等,產生深刻及正確的認識及瞭解,遇到千種萬種的境界來「藉事鍊心」,方能反應正確。好比,數學觀念要先正確,面對各類考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觀念似懂非懂,只背答案的話,當考題「境界」一換,恐怕仍立即被考倒哩。
    藉由般若來體會緣起「性空」,才有機會慢慢「相空」,並藉由懺悔、讀誦大乘經典、不為己的行善等作為,以增加善法種子,才能減少厚重的「自性妄執」產生的我執及我見,累生累世逐漸地淨化第七識。所以,將修行落實生活中是極其重要的,「境界」究竟是「煩惱獄所」,或者是修行路上學習的「助緣教材」,端視個人是否擁有正確的觀念、意志力及執行力而定。
    以上為截至目前體會到的心得,其實,般若、空性等概念很難用言語敘述,但若能有一點點屬於自己的了解,我覺得對持誦、理解《金剛經》、《六祖壇經》及修行等方面,頗有助益,不再100%完全處於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者的狀態,所以勉力分享,未來仍待持續學習,謝謝。
    感恩佛菩薩、阿伯及師兄姐
    (分享完畢)
    您問:「什麼是人生?」每一個人答案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人生就是出生到往生的過程。只是每一個人的時間長短並不一樣。更重要的是,「出生」不能自己決定,「往生」也不知何時。而這生唯一伴隨著我們的,就是「無常」。
    這無常總讓我們心生「煩惱」,在這人生的煩惱河中痛苦執著一切,漸漸地想脫離痛苦的人,遇見了佛法,了解煩惱即菩提。
    在這短暫的時間中,人生的意義又為何?這也是每一個人乃至修行人,在探究的問題。接觸佛法,了解生而何來,死為何去,相信佛法是解脫生死的方便法,進而契入修行的機緣,了解世間宇宙的因果法則。
    精舍提倡修行是依經不依人,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及高僧大德的開示,尤其是精舍推行的《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及《六祖壇經》。
    而如何將修行落實生活中是極其重要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像阿伯常說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如同吃飯,個人吃個人飽。修行凡事要靠自己心性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考驗中體悟。佛法談的是生活,如何在生活中體悟,在生活考驗中提升心性,才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修行一剛開始並不是修,而是悟。悟後起修,才不是盲修瞎練,怎麼修都不清淨。當自己開始對人生有了體悟後,才真切地升起修正行為的念頭,如六祖大師所言:「道在心悟,豈在坐也。」道在每一個人心中,悟後起修。先弄清楚如何明白自心,才能漸漸達到明心見性。
    修行每天都有考驗,尤其是念頭無所不在,時時關注自己的心念,時時善護念。如上述師兄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體悟經義,並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遇到千種萬種的境界來「藉事鍊心」,並時時在生活中,起心動念中,檢視自己心性。
    學佛修行後,漸漸體悟什麼是「緣起性空」,凡事都是因緣和合,執心生起時,就落入痛苦。了解當自己盡心盡力後,凡事都要隨緣,一次次練習後,平常心去看待身邊的人事物。蔡師兄說:「每一個人都帶自己天命而來。當人生到了某一個階段;每一個人都會了解人生最重要的是修行,利益眾生;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意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