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微不足道的一杯咖啡、一片蛋糕 - 無奈的政策後果

回到充滿的生活味的成都,三不五時還是去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例如選一條過去很熟悉的巷道,一步一腳印的重新慢慢的走過去,看看每個小店鋪有什麼變化。
因為疫情,很有可能每個小小店面的經營者,或是房東出現了調整。於是,很多受了傷的,或是縮減了涉及業務範圍的,把原本經營的小舖子退給了房東,離開後不知道去哪裡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也有不是這麼「體面」離開的,就突然到了該交租金的前夕,把貴重物品收一收就直接關門大吉。留下錯愕的房東與員工,徒呼負負。
這疫情造成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就像第一波海嘯造成衝擊後,後續有一次又一次的次生傷害接連著產生,儘管短期可能沒看到的變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出現調整。
而擁有著房產的房東們,並不見得比較好過。他們可能是貸了一筆款買下的店鋪,每個月跟房貸還款的壓力共存。因為經濟的衝擊一下子出現後,也造成了個人現金流上的波動,嚴重者有可能就繳不出貸款,直接讓所持有的資產遭到查封後變賣。
當疫情逐步被政府當局控制住之後,民間的經濟活動,也在這樣的謹慎氛圍中緩步復甦。越來約多的民眾重新尋找生活的重心,試圖在一片廢墟中生存。
成都的有關當局,最初利用一種「鼓勵路邊經濟」的方式,讓小型的商業活動逐漸回到民眾的生活之中。於是當時可以說是全民運動似的,每個人的第一志向都是在路邊擺個小小的攤位,可能賣點小吃零食,可能賣點手工藝品,可能利用自己的一些技能做點產出。一時之間彷彿人人都是創業家,每個人只要能「佔一方田地」,「擺一方攤位」,好像真的都成功創業似的,甚至自己催眠自己「正在邁向馬雲創建了阿里巴巴的同樣康莊大道上」。
這政策結果從一開始的「鼓勵」,到中期的「不聞不問」,最後落得「過街老鼠」似的下場。
為什麼?
因為當一方面積極鼓勵著這些「個體戶」簡易創業的同時,其實另一方面則是在傷害著守法的商家們。有著店面的商家,他們遵守著與房東的約定,按時繳納房租,遵守著工商部門規定,設立公司行號,遵守著稅務部門規定,繳納稅賦,遵守著食安部門規定,提供安心合法衛生的食物,遵守著勞動部門規定,讓員工安心有保障的付出勞動換取報酬。結果因為政府讓地攤經濟「就地合法」後,這些不需要工商稅務食安勞動...等部門監督的小個體商家們,一下子用著極低的創業成本啟動了這些地攤項目,馬上導致商家的衝突。商家的員工也開始人心浮動想自己出門當老闆,加上不敵門口的地攤競爭,於是原本就已經苦哈哈的商家,又「間接」的被政策給「賜死」了。
想出這些政策的「官員」們,眼見勢頭不對,於是才又開始調整政策,但造成了的傷害,又豈是一時半會能救的回來。
這些商家經營者的苦難折磨,在跟著大家聊天中,聽著他們有點無奈又不得不「雲淡風輕」的說著,都可以想見背後巨大的壓力與沉重的壓力,但還依然能開著這些店面,迎來送往,展現出無比的韌性。有時候,這些細微的事情,一杯咖啡的時間,聽到的信息,都是一段又一段血淚交織的故事。這一杯咖啡、一份蛋糕的費用,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