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抓狂演訓班》| 囚犯戲裡戲外的等待果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謬貝克特的劇作《等待果陀》是劇場人必看也必讀的經典,劇中無意義的對白以及原地踏步的結局象徵了人類存在的荒謬與虛無。電影《抓狂演訓班》改編自瑞典真實事件,描述一名劇場演員訓練囚犯演出該劇並搬上舞台,卻意外造成轟動而進行全國巡演的故事。
這個計畫看似荒謬,卻和許多演員奉行的「方法演技」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方法演技指的是演員進入角色的一種方式,為了加強逼真程度甚至會以角色的思考模式入戲,或是從事其職業過活。勞勃狄尼洛就曾經為了拍攝當年拿下金棕櫚的《計程車司機》,考了司機駕照並執業一年;而希斯萊傑也曾為了演出《黑暗騎士》,以小丑的角度寫了一本日記,因而創造出這個史上最偉大的反派。果陀的原文是Godot,象徵了上帝,也可以引申為救贖或是希望。然而果陀說好要來沒來,讓一切徒勞無功,正如獄中囚犯日復一日、看不到盡頭地漫長等待。
主角Étienne年輕時曾懷抱偉大劇場夢想,人生發展卻不如預期,到了中年甚至為了維生到監獄教授囚犯戲劇,當年演過的《等待果陀》劇照也僅能束之高閣。沒想到他在這群囚犯身上看見對於自由的渴望,儘管不乏荒腔走板,卻意外受到觀眾歡迎,原先預期僅此一場的表演擴大到全國輪迴,甚至登上巴黎奧德翁劇院。然而在最後一場即將開演之際,卻出了毫無預期的意外,眼看心血就要毀於一旦,Étienne又能如何力挽狂瀾?
其中一場巡迴開演前,囚犯們擅自外出理髮院做造型,雖然予人捏了一把冷汗,但反而襯托出囚犯的單純可愛。電影前半段步調輕鬆詼諧,卻也不禁令人好奇是否也僅止於此而已。然而後半段急轉直下,說明了戲如人生,也將原先的預期心理提出質疑。
觀眾以為囚犯的心境能懂《等待果陀》,因此觀賞他們的舞台劇演出,表面上囚犯獲得掌聲以及暫時離開監獄的自由,實際仍與隨馬戲團巡演的動物無異。儘管在台上風光,返回監獄後仍有服不完的刑期,裸體慶祝也仍舊遭到禁足。對於未來產生一點希望,卻又一再被打回原形,比起選角時的設定,巡演後反倒更像是劇中人物的處境。
劇本原著山謬貝克特在聽到其聞後,不禁讚嘆「這是發生在我的劇作上最美麗的事」,並非這群囚犯們演出他的作品,而是因其讀懂了《等待果陀》,替自己的未來另闢蹊徑。在毫無希望的黑夜之中藉著一己之力,終於獲得一絲光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