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資產配置看學習歷程

上學期曾有學生跟我說,他知道期末報告在學習歷程檔案上會有用,也很想把報告寫好,可是讀書補習已佔用許多心力,剩下的空閒時間很少。
步出校門時忽然想起,其實在高中階段,很多人都會想著如何用最少成本來換取最多分數,畢竟人的時間心力有限,但要讀要複習的內容太多,這之中一定得有取捨。用我自己的例子,就是有些數學題怎麼算都很容易出錯,不如只讀有把握的部分,多出來的時間拿去背社會科。
於是我好像發現了什麼。長期來看,相較於強調記憶的筆試成績,強調思辨或實作的學習歷程顯然重要多了,有些人因此對教改相當樂觀。但在許多學生那裡,卻激起了不小的抵抗心理,因為這打亂了他們的考試投資計畫。
沒錯,若引入投資報酬率的概念,這其實就是資產配置,或說投資組合最佳化的問題。有限的時間心力是資產,各個升學評量科目是投資標的,如何配置以使收益最大、風險最小,好能進入理想大學科系,正是明星高中學生的常見思維。
最佳化本來就不太好算(乃至於投資組合理論能拿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新課綱上路後,得考慮的因素增加,配置組合變得更為複雜。不僅如此,由於缺乏資訊、經驗與參考範本,投資學習歷程能得到多少報酬,完全是個謎。
尤其是,似乎從來沒有人明確指出,一份真的能夠替升學加分的學習歷程,會花多少時間、需要修改幾次、該有多少閱讀或活動量。直白地說,它完全有可能是高成本、高風險、低報酬。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學習歷程本來就不應規定地那麼嚴格,以免又變成另類八股文。這一點我很同意,但我們也不該忽視,目前高中端的老師、家長與學生,對學習歷程的認知和預期頗有落差。這直接導致,在不同學生的投資決策那裡,學習歷程的權重將會落差極大。
甚至有人會認為,既然不確定性那麼高,直接放棄這個投資別的算了。所以,我既遇過期末報告花二十分鐘寫一兩百字就想交差寫考卷的,完全無視於我每次上課一再提醒的要點;也看到熟讀文本、找了不少統計數據,結構頗為完整的長篇文章。當然,這兩個算是極端案例,但已足以反映出大家對於學習歷程的投資信心,可以是天差地遠。
據此,教改給學生帶來的直接衝擊,就是投資報酬更難預期、投資組合最佳化更難計算。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自己熟悉的考科來投資,就算報酬不高,但至少避免了血本無歸。這應該足以解釋,為何有些學生或教師對學習歷程檔案不太友善,甚至明確抗拒。
當然,有些教改支持者正在探求各種方法,來使學生的投入心力與投資信心達到一定水準,並激勵個別學生積極參與。但在當下的起步階段,影響範圍還相當有限。
我相信學生的資產配置思維不太會改變,能改變的是認知落差、投資信心與執行成本。但這裡有個結構性問題,就是可投資的標的太多,甚至因應每個人的能力與興趣,某些標的的報酬率也會不太一樣,單憑個人心力很難完全處理這些資訊。
傳統上解決這類問題的主要方式,是尋求顧問。就像財務投資有理財顧問一樣,或許在將來,學習歷程也需要有學習顧問。事實上,坊間已有不少協助規畫學習歷程的課程,但我不確定是否已有個人化顧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