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的宗教》讀後感| 愛,是全世界的共同信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一、 前言
了解不同族群文化,從宗教開始
世界上最早的宗教起源於何時?據有限的我們經由考古挖掘、科學驗證去推估,大約在史前時代就有類似宗教的雛形。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人的宗教-泰戈爾論文集》提到:「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有人共有,不但超越種族界線,也把人類結合在神聖的和諧中。」可說是有人的地方就伴隨著宗教的影子,從原始聚落崇尚自然力量開始,到產生神的概念去崇拜,歷史上每個宗教的生滅,背後都隱含著無數個民族的興起與殞落。人們透過把神聖未知的力量擬人化崇拜或經由各種儀式、禱告尋求連結或感召,由無形的「信仰」變成有形的「宗教」,而不同地理、歷史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宗教,隨著時代的推移產生了五花八門的分支教派;拋開這些繁雜的細枝末節,略去書中儒家、道家、原初宗教這些「廣義」的宗教,來探討在這些複雜的脈絡之下,宗教的意義為何。
二、 專書摘要
(一)印度教(Hinduism)
與梵天合一
富含龐大文化底蘊、藝術與繁複的祭祀儀式,多神崇拜和種姓制度皆是外人看待它的刻板印象。印度教由四種人生道路象徵不同階段的覺悟:享樂、棄絕、責任、解脫之路。人選擇他的道路,大師們不會催促改變反而會給予該條路相應的建議,如不是人主動選擇,不會干預人的意願。因印度教相信人不只一輩子,他們對輪迴的概念像燭火傳承般,一根點燃一根的延續,時機到了會自然而然厭煩享樂與背後潛藏的空虛;體會了物質的有限與世事無常,會棄絕享樂而邁向承擔責任為社會付出奉獻,甚至追求突破人的有限性,人想要的是解脫、是無限,一種接近神的神性。人則根據他的資質與個性去選擇適合他的方式:
1.知的瑜珈:明瞭知識並能意會小我大我的分隔,「嚐糖的味道而不是成為糖。」觀照一切的發生、情緒的起滅,而不成為那些本身。
2.愛的瑜珈:
「神啦,請原諒我因為人性的限制而來的三種罪:你無所不在,而我卻在此處崇拜你;你無形象,而我卻以這些形象崇拜你;你無須讚美,而我卻對你獻上這些祈禱的禮敬。」-摘自書中僧侶早禱詞
藉由全心愛神和與祂有關的一切,去感受神的存在。印度教的多神論與豐富的儀式是要帶領人走向神。藉由多神的形象表達神的無限,讓人選擇一種理想的形象去表達對神的愛。
3.業的瑜珈:在工作中走向神,在每日的事務中發現神。專注地投入行為而不去考慮自身的利益,就能減少自我中心,投入大愛的奉獻並不帶執著的行動,把行動交託給神。直到最後將能超越自我,因為生命的榮枯已無法影響他。
4.修的瑜珈:通過身心的訓練走向神。清理小我與情緒的干擾並練習五種戒絕和教規,由瑜珈修練專心在身心的平衡並在冥想中得以進入內在宇宙,因真理對專注於內在的人開放。
(二)佛教(Buddhism)
佛(buddha)即覺醒
佛教廣為人知的起源,從喬達摩悉達多開始。生於榮華之家,享有權利、財富,擁有令人稱羨的妻小和完滿家庭。卻因出城見到人民的衰老、疾病、死亡與剃髮的僧人而體悟到人生無常(anicca)且有限,再多的物質與權力都是虛無,進而毅然離開舒適圈,獨自進入山林中。經由體驗全然的孤獨、汲取印度教大師們的知識、身體的苦行,最終結合嚴密思考與專注在菩提樹下通過鬼神的誘惑考驗而突破自我,達到涅槃境界。
1.四聖締:
苦締是人生種種苦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憂悲惱苦,總的來說是肉體的苦與心靈的貪、嗔、癡之苦;集締則是苦的升起;滅締為苦的止息;道是滅除苦的方法。
2.八正道:
是八種對治的方法,分別是正見:了解生命中的問題源自何處,由何引起;正信:讓我們確立真正要的是什麼,並下定決心;正言:時刻觀照著自已說的話,避免惡言。話語慈愛並正確表達語意;正行:反省自已並遵守戒律;正生:選擇正當的職業營生,避免不正當的獲取金錢;正力:堅定自已且穩定而持續的努力;正心:「我們就是我們思想的產物。」因此通過專注與警醒來正心的念頭;正定:根絕貪(慾望)嗔(敵意)癡(執著)並安住在此時此刻的真實狀態之中。
由於佛陀教導的是種沒有儀式和傳統、繞過玄想、摒棄神通、鼓勵自力救濟超越種姓制度的束縛,提倡眾生平等,它迥異於世界上的其他宗教。
(三)猶太教(Judaism)、基督教(Christianity)與伊斯蘭(Islam)
綿延的神的旨意
從歷史面向來看,猶太教早於基督教而伊斯蘭最晚出現,雖然地理位置不一樣,但信仰卻一樣;神在當中有不同稱呼:雅威、上帝、安拉,神的意志則在舊約、新約聖經與古蘭經間傳承。神創造亞當,其後代諾亞、Shem到亞伯拉罕,而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在巴勒斯坦繁衍了希伯來人成為猶太教徒;以實瑪利在麥加(阿拉伯區域)定居其後代阿拉伯人由穆罕默德接受神的召喚開啟了伊斯蘭的篇章。
1.猶太教與基督教
與神的新舊誓約
猶太教認為唯一且至高無上的雅威創造世間,祂對猶太人來說是仁慈有愛且公正的。受苦難的人民因著神的大能在摩西的帶領下出逃埃及、先知於西奈山受領十誡體現了神的慈愛公正。他們重視歷史,因為對猶太人來說歷史是神有目的的活動場所,是民族生命的脈絡;而希伯來聖經(舊約) 其中的啟示皆有前後關聯,他們相信在歷史上遭遇的苦難,其受難的意義乃是神利用猶太人來把所有人都需要,卻被安逸自滿蒙蔽而看不到洞見,通過受苦而燃起影響整個人類對自由和公義的熱情。
對猶太教來說,儀式在神聖化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儀式安撫生命的轉變與神聖了日常的歡樂。猶太人對生命的信念十分積極,相信神支撐著他們,依照律法來生活就是在時間內過永恆的生活,頗有活在當下的意涵:痛苦和快樂都是人的自由意志選擇的。他們信奉日後將有彌賽亞讓猶太人得救並充滿榮光。
基督教興起於猶太人被羅馬奴役的時代,耶穌的出生與死亡皆是它的序幕,耶穌異於當時社會盛行的二分法,祂富有同情心和愛,總是幫助需要的人而不論他的地位如何。聖靈充滿使他能行奇蹟(道成肉身),其復活與眾多神蹟證實了他是舊約聖經中的彌賽亞(Christos)門徒更是讓佳音傳遍整個地中海。而天父、耶穌、聖靈三位一體與基督教會(基督於世上的延伸)都是構成基督宗教的因素。
我們信仰一神全能的父和一個主耶穌基督,神唯一的兒子和聖靈,主,生命的施予者,它與父與子一齊受到崇拜和榮耀。」-尼斯教條
基督教義中,愛是神的本質。一旦經歷了基督對世人的愛,就會對他人反應出來;當內心的愛充沛飽滿則會在彼此間相互流動,融化了恐懼內疚與自我。聖經中處處能見到對於品德的要求,對贖罪世人的寬恕、神對人的愛使得人從自身侷限中解脫。
2.伊斯蘭
當人順服了神,和諧就會降臨
不識字的穆罕默德在某日受到神的感召後,聽見了神的旨意而記錄成伊斯蘭的聖典-《古蘭經》。古蘭(al-quran)的意思是朗誦,教徒相信神直接透過直率有力的阿拉伯語表達旨意是有意義的:如果基督是神的化身,則《古蘭經》就是神的書,其表達了新舊約聖經中的啟示並以自已為前二者的完成,乃因聖經中有部分被敗壞而有必要做修正;而此經典是本強調行為重於觀念的書,每項行為都有如禁止、可以、應該之分類,明確告知行為處事的規範性。Islam有和平、順從之意,順從的人為穆斯林(Muslims),神學概念包含:神乃唯一真主,萬物為祂所創,人須透過完成他自已的潛能(品德、精神上的滿足、世間成就)在審判日時才能免落於地獄。
「死亡所燒去的是只圖一己私利的防線,逼迫個人完全客觀來看自已如何過了一生。一旦自我從謊言中抽出,自已的虛假就像火焰般被燒去,而他在世經歷的,就像人頭馬身的怪物身上所穿的一件衣衫般」-節錄書中敘述《古蘭經》詩節的篇章
神教導人走筆直的路,因此教徒由伊斯蘭教條的五根柱子做為依循,分別為:信仰的告白(真主乃唯一)、正規祈禱(透過每日五次的祈禱把自已意志交付神的意志)、慈善(如富人應幫助窮人)、守齋月(禁食是為了感受人的脆弱把人召回脆弱和依賴神當中)、朝聖(穿著同樣服裝,身分和階級都被去除而來到神面前)。
伊斯蘭對當時提升經濟平等、女性地位(賦予繼承權、禁殺女嬰)、種族平等起了極大助益。目前在全球50億人中約有9億人信仰,但外界甚至教徒本身卻對經文多有誤解,甚至從未讀過全部篇章。由於斷章取義使得伊斯蘭在現今常被認為是封閉、激進的象徵。
三、 讀後心得
真理不變,變的是人心
「祂喜愛公義和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愛。」-《聖經》詩篇33:5
世上這些淵遠流長的宗教們,他們核心意旨昭然若揭那就是「愛」。菩薩為了點化眾生破除無明、脫離苦海,倒駕慈航、乘願而來的愛;安拉對生活在驕奢淫逸,一團混沌中的阿拉伯人藉由《古蘭經》的慈愛指導而使這民族變得國富民強;在《出埃及記》中因著神的仁愛,救出諸多受磨難的猶太人;神愛憐地告訴我們要全然交託給祂,如此必不被慾望與情緒纏縛,如《薄伽梵歌》中「沒有執著地去做你必須要做的。把全部的行為交託給我,把自已從盼望和自私中解放出來,去戰鬥-不要被憂傷所打攪。」
然而宗教典籍經過代代相傳,難免會加油添醋致使典籍失真或後人論述時放大某些部分曲解了其意旨,《古蘭經》的同一段經文在不同理念的人眼中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當權者為鞏固利益而悖離文意,藉以壓迫、控制他人,像禁止女性求學或上清真寺禮拜,在經文中是為了減輕女性生兒育女負擔的美意並沒有限制女性的意味,至於對女性穿著方面僅是不要過於暴露以保護自已,現今卻成了束縛女性的規定。而各派系間的權力傾軋,爭奪信徒的情況有增無減,在世界已然是個地球村的概念下,時至2019年宗教恐攻事件仍層出不窮。這些變了調的信仰,不禁讓人想問:「神呀,該如何分辨哪些是您的言語,哪些是人為的操弄呢?」。
其實,細看各宗教經典都規範或讚賞人們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每位神祇慈愛的觀照著世人,不論人的好壞皆相信其有潛能,如《薄伽梵歌》「即使是罪業深重者,如果全心敬拜我,也會被視為義人,因為他已踏上正途。」、佛菩薩的愛平等且慈悲:佛教並不贊同種姓制度,雖然在當時是因地制宜並符合責任之路的教義:在何種階層上,就要相對承擔該階層的責任,高階層者犯罪處罰比低階層者重的多。然此制度日益墮落腐化,這種世襲種姓限制了該階層之人的可能性並造成眾多弊病,所以佛陀希望破除此制度並提倡人生而平等。因著種種形象的「神」皆如此無私的愛,世人會樂意奉獻、為他人服務如《箴言11:25》「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而當奉行神的教導而具良好的美德後,當別人傷害你時,不會選擇冤冤相報而是選擇寬恕,像《以弗所書》4: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人們若要感受到神的本意,知曉世上這些亂象不過皆庸人自擾,首先就是須有足夠了解、包容並確信這些神聖力量;唯有不帶成見,抱持著開放的心去認識才能在不同面向中一瞥真理的光芒。而在富有包容力的台灣,擁有像熔爐般豐富的宗教信仰,尤其「道教」已發展出台灣的特色。本書未能介紹道教的精髓,作者筆下的道教乃是以中國思想家老子作為切入點並搭配道家養生法,過於廣義是較為可惜的地方。相較中國道教已趨於式微卻在台灣發揚光大,像每年的媽祖遶境往往吸引旅台遊客的注目與參與,期盼將富含特色的宗教文化加以淬鍊成台灣的軟實力。
透過差異性,才能真正認識人的本質
「我們派出的使者都是會說他人民語言的人,這樣他就可以為他們把信息說清楚。」-《古蘭經》(14:4)
由於每個宗教起源與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如同作者在書裡提到「今天我們已來到歷史的轉捩點上,任何人如果只是東方人或西洋人,就只能算是半個人。」我們應該跨越種族與信仰的對立,去了解每個宗教。神說「眾人呀!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古蘭經》(49:13)因為唯有透過差異性,才能真正認識自已身為人的本質。
不論宗教的名稱如何轉換、演變,始終圍繞的就是「愛」。愛的面向極為廣大,是分享、是慈悲、是信任……這些良好美德皆是愛的衍伸與形變,出現於各種神聖故事、典籍中,是一切宗教的中心,是人類的共同信仰。
回顧各個宗教創立之初的教義,在當時都具有相當先進的觀念與人權意識,但隨著時代變遷,部分教條已不適用於現代或已由誤解變成根深柢固的陋習傳統。這也不免讓人期盼在未來是否會有個劃時代、跨越種族文化的「宗教」出現;近年「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一個涵蓋了各宗教元素的名詞正蓬勃發展,比起歷史悠久但各有爭議的宗教來說,新時代運動是偏向個體化的靈性實踐,沒有特定崇拜對象,專注在自身的身心靈上希冀達到平衡。但不論宗教的名稱如何轉換、演變,始終圍繞的就是「愛」。愛的面向極為廣大,是分享、是慈悲、是信任……這些良好美德皆是愛的衍伸與形變,出現於各種神聖故事、典籍中,是一切宗教的中心,是人類的共同信仰。
結語:
於是個人有限的生命將脫離自身的侷限,擴大到與存在本身合而為一,沐浴在神對萬物的愛中,寧靜而廣博。
生活在佛教所謂的末法時代的人們,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與崩裂扭曲的價值觀層出不窮,面對這些現世的紛擾,在資訊流通、真假訊息流竄的當下我們該如何自處?反思宗教可以教育我們的事:品德必不可少。現今的教育重功利而古時宗教將品德視為一切修道、親近神的基礎,因此治安良好,可以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現代凡事講求速成、利益至上,至親也能互相謀害,重視蠅頭小利卻缺乏宏遠的眼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心都不在自已身上,老在檢討、忌妒別人卻看不見自身的盲點、缺點,但若不反求諸已,如何進步?
近年來,新聞媒體總愛設立比較表,好像幸福是比較來的,但宗教告訴人們別著眼在他人的財產,像《希伯來書13:5》「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因人們不會知曉他人為了此刻的成果犧牲了什麼,而你是否樂意做同樣的付出?宗教倡導有能力時為他人付出,即便是個笑容也會造成善的循環,這種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概念能讓整個社會趨於和諧。因此,無論有虔誠信仰抑或主張無神論,在大環境競爭激烈堪稱弱肉強食的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瓶頸或對現況感到痛苦時,這些正向、溫暖並蘊含智慧之光的宗教典籍是苦痛深淵中人們的救贖,也是扭曲的M型社會中品德的圭臬。
宗教的最終目的是類似的,當人們明瞭無常的苦,學會活在當下,藉此脫離「慾望」與「情緒」的掌控,不再因二元對立造成分別心後,如同被關節炎所苦苦折磨的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其名言「痛苦會過去,而美會留下。」這將帶來絕對的精神自由與心的解脫,於是個人有限的生命將脫離自身的侷限,擴大到與存在本身合而為一,沐浴在神對萬物的愛中,寧靜而廣博。
參考文獻
1. 周賓凰(譯)(2018)。薄伽梵歌(中英對照本)(原作者: Vyāsa)。啟示出版社。
2. 賽日.拉菲特(2017)。聖經與古蘭經:認識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第一本書。貓頭鷹出版社
3. 卡拉.包爾(2017)。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八旗文化出版。
avatar-img
1會員
18內容數
想把腦袋裡天馬行空的念頭化為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娛娛人的愚人 的其他內容
電暖扇緩緩的搖擺著,熱度傳了過來,映著橘紅色的光。   「還會冷嗎?」男人問   「冷,挺冰的。」女孩皺著臉,似乎真的很冷。   「要不 試試暖暖包?待會穿著襪子貼在腳底下一定暖的很。」男人想了想說道   「嗯⋯說到底你就是不願意幫我捂腳嘛!」女孩嬌嗔的似怨非怨  
         今天買完早餐後特別有感觸,於是想記錄一下,關於我公司附近一家招牌頗有年代感的早餐店。         這家早餐店的地點極好,坐落在捷運出口步行2~3分鐘的地方。透天一樓店面,熏成咖黃色斑駁的壁紙,掛在牆上寫著牛乳、漢堡之類的老舊菜單看板,油膩的煎台旁邊的小空間擺著眼看快滿出來、上方
今晚是搬家來的第3晚,正等著8:40要倒垃圾,我往外探了探頭,「哎,好在沒雨。」正慶幸的時候,雨點卻落了下來。 「難不成是在暗示我遇水則發,等會順路買個彩券好了!」如此一想,當聽到樓下遠處垃圾車響起少女的祈禱時,我也誠心的相信今天是有好運的。 一袋垃圾,不多不少。輕巧的隻手提起、鎖門,下樓梯。
        小時候,因為爸媽離婚的關係,媽媽帶著我跟年幼的妹妹從都市搬回鄉下外婆家,和外公外婆一塊住。我的外婆是虔誠佛教徒,每天早課、晚課,焚香為家人祝禱,唸經、茹素,日復一日不曾間斷。她受過日本教育,也躲過空襲,非常節儉與惜福,常常斥責我鉛筆還一大截卻要丟掉,但我總是不能理解外婆的行為和價值觀
電暖扇緩緩的搖擺著,熱度傳了過來,映著橘紅色的光。   「還會冷嗎?」男人問   「冷,挺冰的。」女孩皺著臉,似乎真的很冷。   「要不 試試暖暖包?待會穿著襪子貼在腳底下一定暖的很。」男人想了想說道   「嗯⋯說到底你就是不願意幫我捂腳嘛!」女孩嬌嗔的似怨非怨  
         今天買完早餐後特別有感觸,於是想記錄一下,關於我公司附近一家招牌頗有年代感的早餐店。         這家早餐店的地點極好,坐落在捷運出口步行2~3分鐘的地方。透天一樓店面,熏成咖黃色斑駁的壁紙,掛在牆上寫著牛乳、漢堡之類的老舊菜單看板,油膩的煎台旁邊的小空間擺著眼看快滿出來、上方
今晚是搬家來的第3晚,正等著8:40要倒垃圾,我往外探了探頭,「哎,好在沒雨。」正慶幸的時候,雨點卻落了下來。 「難不成是在暗示我遇水則發,等會順路買個彩券好了!」如此一想,當聽到樓下遠處垃圾車響起少女的祈禱時,我也誠心的相信今天是有好運的。 一袋垃圾,不多不少。輕巧的隻手提起、鎖門,下樓梯。
        小時候,因為爸媽離婚的關係,媽媽帶著我跟年幼的妹妹從都市搬回鄉下外婆家,和外公外婆一塊住。我的外婆是虔誠佛教徒,每天早課、晚課,焚香為家人祝禱,唸經、茹素,日復一日不曾間斷。她受過日本教育,也躲過空襲,非常節儉與惜福,常常斥責我鉛筆還一大截卻要丟掉,但我總是不能理解外婆的行為和價值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的宗教》是我今年重讀計畫的選書。作者休斯頓.史密士是比較宗教哲學的領銜人物。在這本超過五百頁的大作中,他介紹了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
Thumbnail
在電影《破·地獄》中,導演巧妙地揭示了華人在殯葬與婚禮企劃中面對的矛盾,探討了傳統觀唸的束縛和代際間的衝突。影片通過角色的情感表達,讓觀眾反思愛與遺憾,特別是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這部電影鼓勵大家珍惜與親友的相處時光,直面彼此的心聲。
Thumbnail
本文揭示宗教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權力結構的產物。它為生命和宇宙提供答案,卻也成為控制與分裂的工具,啟示我們應以理性反思信仰的本質與影響。
Thumbnail
儘管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民間信仰也難以再依靠傳統的方式進行,但經由轉化、適應,在城市街道小巷內的小型宮廟,似乎也代表著它們確實提供了一些都市人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發展出了讓自己能夠適應都市社會的新信仰型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臺灣,宗教更像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視野中,很難理解人們所謂的神蹟,直到作者走進泰國,瞭解泰國佛教的完整保存和崇拜,介紹了改變泰國佛教歷史的高僧--阿贊多。文章主要探討阿贊多的生平及創作的崇迪佛牌的神聖力量。
Thumbnail
很久以前介紹了第一卷,今天來介紹第二卷(好多年前就看完,其實第三卷也看完了)。 第一卷的內容,歷史期程大概從遠史時期到3500~4000年前左右,因為宗教理念不是一刀切斷的東西,而是不斷傳承演化的,所以時間大概是這樣。 第二卷占比較大篇幅的,就是印度地區的發展跟中東地區的演變……其實就地區而言跟
Thumbnail
義雲高大師是最優秀、最傑出的人才,其道德品質之崇高令人難以想像。四川省大邑縣政府特地在大師的家鄉修建了『義雲高大師館』,陳列大師的道德學術藝術等各方面的成就。在大師工作單位的安排下《義雲高大師》一書由中國華藝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發行。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義雲高大師哲言選淺釋》一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的宗教》是我今年重讀計畫的選書。作者休斯頓.史密士是比較宗教哲學的領銜人物。在這本超過五百頁的大作中,他介紹了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
Thumbnail
在電影《破·地獄》中,導演巧妙地揭示了華人在殯葬與婚禮企劃中面對的矛盾,探討了傳統觀唸的束縛和代際間的衝突。影片通過角色的情感表達,讓觀眾反思愛與遺憾,特別是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這部電影鼓勵大家珍惜與親友的相處時光,直面彼此的心聲。
Thumbnail
本文揭示宗教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權力結構的產物。它為生命和宇宙提供答案,卻也成為控制與分裂的工具,啟示我們應以理性反思信仰的本質與影響。
Thumbnail
儘管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民間信仰也難以再依靠傳統的方式進行,但經由轉化、適應,在城市街道小巷內的小型宮廟,似乎也代表著它們確實提供了一些都市人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發展出了讓自己能夠適應都市社會的新信仰型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臺灣,宗教更像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視野中,很難理解人們所謂的神蹟,直到作者走進泰國,瞭解泰國佛教的完整保存和崇拜,介紹了改變泰國佛教歷史的高僧--阿贊多。文章主要探討阿贊多的生平及創作的崇迪佛牌的神聖力量。
Thumbnail
很久以前介紹了第一卷,今天來介紹第二卷(好多年前就看完,其實第三卷也看完了)。 第一卷的內容,歷史期程大概從遠史時期到3500~4000年前左右,因為宗教理念不是一刀切斷的東西,而是不斷傳承演化的,所以時間大概是這樣。 第二卷占比較大篇幅的,就是印度地區的發展跟中東地區的演變……其實就地區而言跟
Thumbnail
義雲高大師是最優秀、最傑出的人才,其道德品質之崇高令人難以想像。四川省大邑縣政府特地在大師的家鄉修建了『義雲高大師館』,陳列大師的道德學術藝術等各方面的成就。在大師工作單位的安排下《義雲高大師》一書由中國華藝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發行。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義雲高大師哲言選淺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