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氣候危機(9):臺灣的能源爭論

如前所言,面對減碳要求,世界各國遲早得面對能源轉型的問題。在臺灣,兩黨大體承認轉型的必要性,但在過渡規劃上則針鋒相對。民進黨打算盡快廢止核能,但不足部分可能得由火力發電撐住;而國民黨則要把核能當成替代能源之一,要佔有一定比例。
2018年的核能公投,即是兩種思維的爭鋒相對,主文如下:「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結果是570萬票同意,400萬票不同意。
在輿論上,這件事被操作成核能與火力之爭,而隱隱給人一種核能占比似乎不低、可以替代大部分火力的印象。但實際上,核能佔臺灣供電量約是10%,無論廢止與否,火力發電都必定是大宗。
實際上,就我這幾年來詢問臺中學生的結果,反火力發電主要是為了反空污,畢竟空污實在太明顯可見,有時還搞得鼻子或皮膚不舒服,很容易成為關切焦點。然而,空污不完全是由於火力發電,境外污染物、交通廢氣以及季節風向,加總起來也有很大影響。
也就是說,就算支持核四甚至更多核電廠,在改善空汙上恐怕難有太多幫助,可能還不如多蓋輕軌或捷運,減少汽機車廢氣。另外一個政治人物喜歡談的爭議點,則是電廠設在哪裡與廢棄物放哪裡,搞得大家常常被帶向「是不是在我家旁邊」的思維。
必須注意的是,減少火力發電已是國策,民進黨政府曾在2017年正式決定,要在2025以前達到20%再生、30%燃煤、50%燃氣的發電比例。除了減碳以外,無論火力或核能,其原料都高度依賴進口,如果想要達到能源自主,風電與太陽能電的大規模採用勢在必行,且能帶動相關產業的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看,核能或許有助於再減些燃煤,以爭取發展綠能的時間(即以核養綠),但長期來看更得考慮如何節能。事實上,韓國就曾有「省下一座核電廠」的政策推行,而且相當成功。
有些做法實行起來並不困難,譬如電視亮度調暗一些、冰箱溫度調高一些,很少用到的電器就拔插頭。另一個值得考量的點,則是使能源使用更有效率。其實許多能源都在傳輸與運用過程當中散失了,有研究顯示,散失比例高達八成以上。
有些綠能革命支持者會說,之前人類把科研能量都放在挖掘、萃取與使用化石燃料上,但能源節省與能源效率的科技,其實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我不清楚這類觀點是否太過樂觀,但如果繼續燃燒煤炭或石油,我們未來可能就只有悲觀的份。
參考書目:《全球綠色經濟新政策》、《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