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6):何時踩到臨界點?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許多研究都已指出,倘若不積極控制排碳量,我們的世界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單論氣溫,不同模型顯示了類似的預測結果:從現有條件來看,相較於1900年,2100年的平均溫度會高出攝氏3.5。相應於此,幾乎確定的是:

1.21世紀之內,海平面會上升18~60公分;

2.21世紀結束時,北冰洋夏季將沒有冰;

3.颱風的平均強度會明顯提高;

4.海洋將有明顯的酸化現象。

這乍看之下不容樂觀,但至少還在人類能夠預期與應對的範圍之內。有些學者指出,真正應該擔心的,是季風與洋流模式的轉變,甚至暖化的突然加速。這一旦發生,對於某些生態脆弱的地方,將是徹徹底底的災難,譬如有數篇研究報告指出,2050年將有兩億以上的氣候難民,被迫離開原有的家園。

滿多人會覺得,氣溫上升與負面影響的幅度大致成正比,不意外地,這導致了「既然傷害有限那努力成效也有限」的認知。然而,這忽略了環境系統有其臨界點,過了這條紅線,代表原先穩定且正常循環的系統,隨時會有崩潰風險。據此,傷害可能遠超想像,努力成效自然也可能遠超想像。

好比人類正常體溫是36度,燒到38度要多休息,燒到40度得看醫生,燒到42度就該求神拜佛了。42度就是人體系統的臨界點,放任不管的話,極高機率會造成大規模且不可回復的傷害。簡單講就是,早點發現早點治療,就可把重病或死亡風險降到最低。

醫學研究能夠告訴我們發燒的臨界點,但現今科學研究對於環境系統的臨界點在哪,似乎沒有一致共識。畢竟地球是第一次由於人類活動而燒得這麼嚴重(難怪有人說,對地球而言人類就是病毒),而且我們缺乏過往十萬百萬年間的氣候資訊。也就因為如此,該把排碳量控制在什麼程度,不同思路的結論會相差很大。

2018年,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提出警告:相較於工業化之前,若地球暖化超過攝氏1.5度,就很可能突破臨界點,而現在暖化已經超過了攝氏1度。如果你把系統崩潰看成世界末日,而無論如何都該盡力避免的話,所謂的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就可先放一邊。如果你認為環境不至於崩潰到那種程度,就會想要計算出一個發展與減碳之間的平衡點。

當然,有人會說計算數字根本就極不精確,怎能拿這種東西來冒險?但另一方則會說,我們也可以把風險係數納入考量,或說取一個保險範圍。這看來又陷入了一個老爭議:是有計算總比沒計算好,還是沒法計算就乾脆亂計算?

此外,就算學者們達成共識,宣稱我們應盡一切努力節能減碳,什麼發展與進步先放一邊,很多人也不會同意。富裕國家通常比較願意這麼做(除了美國),畢竟他們碳排得更多,而且經濟發展已碰到天花板。但貧窮國家則必然抗議到底:為什麼你們能享受,我們就不能?

應該沒什麼人會公開主張,為了拯救地球,窮人就該繼續窮下去。如此看來,我們多少還是必須計算,如何在最大程度提昇全體人類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把排碳量降到最低,而且還得離臨界點越遠越好。

當然,地球科學的測量告訴我們,過去這七千年(差不多就是農耕史的長度),是十多萬年間氣候最為穩定的時期。或許人類終將面對環境系統的臨界點,排碳控制只是把時間往後延。

人們多少都有過「如果當初怎樣怎樣就好了」的想法。若將它套用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接下來的這幾十年,可能是我們扭轉未來的關鍵。

參考書目:《氣候賭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95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過去12個月,海平面均溫圖已超出1.5°C的警示門檻。示意圖。infinityharmony7 by pixabay 今年夏天特別燠熱難耐,美國NASA與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觀測組織(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報導,過去12個月的全球平均氣溫再
Thumbnail
過去12個月,海平面均溫圖已超出1.5°C的警示門檻。示意圖。infinityharmony7 by pixabay 今年夏天特別燠熱難耐,美國NASA與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觀測組織(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報導,過去12個月的全球平均氣溫再
Thumbnail
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劇變,這不僅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威脅,也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未來帶來了重大影響。然而,我們仍然擁有改變現狀的能力,並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本文將探討氣候變化的現狀、挑戰以及我們每個人可以採取的行動,以共同保護地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的現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Thumbnail
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劇變,這不僅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威脅,也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未來帶來了重大影響。然而,我們仍然擁有改變現狀的能力,並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本文將探討氣候變化的現狀、挑戰以及我們每個人可以採取的行動,以共同保護地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的現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Thumbnail
預備好氣候硬著陸了嗎? 硬著陸這個詞最近很熱門,隨著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甚囂塵上,你有擔心過勢不可擋的世界氣候硬著陸嗎? 如報導內文: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攜手多家專業機構,在9月中發表最新一版《United in Science》聯合科學報告,開宗明義地表示,人類正朝著錯誤方向前進 (We
Thumbnail
預備好氣候硬著陸了嗎? 硬著陸這個詞最近很熱門,隨著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甚囂塵上,你有擔心過勢不可擋的世界氣候硬著陸嗎? 如報導內文: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攜手多家專業機構,在9月中發表最新一版《United in Science》聯合科學報告,開宗明義地表示,人類正朝著錯誤方向前進 (We
Thumbnail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Thumbnail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Thumbnail
最近全球的目光焦點都集中在烏克蘭,不過,其他考驗並沒有因為新的危機突然「插隊」就放緩。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報告,暖化情勢仍在加遽,2040年之前全球就可能升溫達攝氏1.5 度【註 1】。
Thumbnail
最近全球的目光焦點都集中在烏克蘭,不過,其他考驗並沒有因為新的危機突然「插隊」就放緩。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報告,暖化情勢仍在加遽,2040年之前全球就可能升溫達攝氏1.5 度【註 1】。
Thumbnail
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本週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是繼 2014 年以來「第一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科學評估」,指出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並且幾乎都是人類活動所致。工作小組呼籲,全球暖化已經「亮起紅燈」,但人們還可以避免氣候災難,只要人們立即採取積極氣候行動、終止化石燃料,
Thumbnail
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本週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是繼 2014 年以來「第一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科學評估」,指出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並且幾乎都是人類活動所致。工作小組呼籲,全球暖化已經「亮起紅燈」,但人們還可以避免氣候災難,只要人們立即採取積極氣候行動、終止化石燃料,
Thumbnail
今年夏天,加拿大西岸溫度飆升50°C,海邊貽貝、淡菜直接被烤熟,澳洲水患、西歐毀滅性洪水肆虐、河南鄭州大雨、艾莎強颱,雨水沖灌紐約地鐵… 氣候變遷,水災、火災頻傳,全球暖化急速升溫,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我們只剩下僅僅1.5°C可以自救。 但當你讀完以下文字,自救的機會縮減為0.5°C。 《巴黎
Thumbnail
今年夏天,加拿大西岸溫度飆升50°C,海邊貽貝、淡菜直接被烤熟,澳洲水患、西歐毀滅性洪水肆虐、河南鄭州大雨、艾莎強颱,雨水沖灌紐約地鐵… 氣候變遷,水災、火災頻傳,全球暖化急速升溫,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我們只剩下僅僅1.5°C可以自救。 但當你讀完以下文字,自救的機會縮減為0.5°C。 《巴黎
Thumbnail
醫學告訴我們發燒的臨界點,但科學對於環境系統的臨界點在哪,似乎沒有一致共識。
Thumbnail
醫學告訴我們發燒的臨界點,但科學對於環境系統的臨界點在哪,似乎沒有一致共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