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亡明?」:衛城《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新書推薦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註:本文以《氣候變遷的歷史回顧──《價崩》的當代用心》為題,2024/8/23刊登於「思想坦克」)

在當今,氣候變遷對有些人來說是切切實實的感受,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只是虛晃一招的詐財謊言,並非真實發生的情況。而精研明代的漢學家卜正民,在這本《價崩》透過一道道物價和糧價比較,鋪陳開展歷史圖景,顯示氣候變遷對生活在明朝的人們是無法迴避的真實。

他採用私人紀錄、日記、地方志和各式官方文書乃至外國人遭羈押時的觀察,推演各式人等生活所需花費、不同階層的負擔能力、民生到奢侈品的物價市場變化,進一步接軌明朝中葉由白銀串起的全球化歷史,以及明太祖朱元璋針對平穩糧價,設置官倉,作為維持王朝生存關鍵的戰略物資儲備機制。

他指出明帝國早年遭逢極端氣候變遷時,儘管曾有奪門之變等政治災難,但運作良好的官僚體系有效地結合官倉、市場機制和社會互助,維持了社會秩序和確保物價回穩,這給明朝人留下了「壞日子總會過去,好日子會回來」的正向感受。而白銀湧入增加的貨幣供給,也未帶給帝國通貨膨脹和物價革命,帝國物價是以農業經濟體的正常通膨速度成長,到萬曆朝,人們的生活保持著一定的水準(奢侈品除外)。

作者回顧白銀流通的全球史討論,指出過往史家認為明朝滅亡肇因於白銀造成物價騰貴,進而導致崩潰這點有誤,因為當時物價並未因此受到大幅影響。而從隆慶到崇禎,朝中仍然有人主張貿易有益於帝國財政、國防戰略、百姓生計乃至明朝國際秩序,反對保守道德派的海禁閉關政策。

raw-image


既然白銀不是問題,官僚能夠運用官倉和市場機制平穩物價,那明朝最終為什麼走向滅亡呢?物價史提供了一條發現明朝崩潰的可能線索,但是卜正民最後指出,物價史背後的大框架正是氣候史,當時劇烈的氣候變化才是使得明朝最終無力回天,百姓失去期望甚至落草為寇,以及滿洲入侵的最大原因。

他認為,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使得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帝國面臨超過其力所能及的困境,過往物價在災難高峰後都會回穩下降,人們依照傳統經驗,是這樣想,然而崇禎朝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天災時,物價失控,人們已失去期待,當時前一波物價的高點就會是下一波的最低點,但人們生存的負荷能力沒有增加,此時政府、市場兩大平穩機制又雙重失靈,環境無力改善,這使得同樣生活其中的官僚集團腐敗、剝削、行政失能等情況更加惡化,滿洲人為了爭取資源,對明朝轉守為攻。明朝就在氣候變遷導致的內外交迫下,走向滅亡。

從全球史角度的《梅維爾的帽子》,再切入談論元明兩朝氣候變遷的《掙扎的帝國》,再回到全球史《賽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忽必烈的獵豹》之後,卜正民在《價崩》以「氣候史+物價史」的框架,以環境具決定性影響的角度,闡釋物價、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對大自然的看法乃至庶民心態等方方面面如何被氣候影響,最終產生明清易代,令讀者認為,崇禎真可喊「天要亡我」,在這個氣候變遷下,人們都是逼不得已。

而在下一個變遷時期,卜正民認為清朝面對氣候變遷同樣走向滅亡,藉此為其認為環境決定論仍有可取之處的但書。只是我不禁好奇,清帝國晚期內憂外患不亞於明朝,仍比前朝多持續幾十年,此種差異不禁令人體認執政者與政治體制的重要性,氣候變遷未必會使傳統體制的帝國瓦解,體制更有可能挺過氣候變遷。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指出傳統王朝儒家體制的無效率,清朝將之改良並推向巔峰,但此體制更不敵現代財政國家的效率,無力在現代國際叢林生存,則顯示最終決定政權存亡者,仍在於人與體制。

本書提供了讀者極佳的省思視角,不僅是能夠以氣候史配合各種傳統角度,去重新檢視與詮釋過往歷史的變遷,更讓現在身處每年夏天都是未來最涼夏天時代的我們,重新思考氣候變遷如同有些人所言,是一門撈錢的騙人生意,還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真實,並值得我們為此去做努力。另外,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到清代仍不斷渡海至臺的漢人,是否也是因為氣候變遷,為了生存而選擇前往台灣?

相較於諸多明史著作,本書不似正統史書以政治史角度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而以物價和氣候的角度分析原因,呈現出歷史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元樣貌,也使讀者能夠用更多元的視野去理解歷史、現實,獲益良多且極具啟發,誠心推薦一讀。

P.S. 如果這本書對我來說有甚麼缺憾,就是在〈序言〉的第一頁出現了「底氣」這樣的支語,對我來說這是不太能接受的用法,在我就讀歷史系所期間讀過大量的簡體學術書籍,都未曾見過這類用法,看到台灣翻譯好讀有趣的學術書籍固然開心,但是看到這個用詞,內心五味雜陳。此純屬個人看法,但這本仍然是非常好的書,也只有在這頁看到,內容仍值得細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在買書,就是在買書的路上
99會員
70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今天閱讀主編《哈佛中國史》的加拿大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所寫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對一般讀者、管理階層、創意工作者的啟示是什麼?
Thumbnail
今天閱讀主編《哈佛中國史》的加拿大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所寫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對一般讀者、管理階層、創意工作者的啟示是什麼?
Thumbnail
中國曾經掀起一股說史熱潮,明代史事與重要人物成為熱門話題,相關影視、小說、電影、電視劇也大量出現,於是社會上冒出一堆明粉、明迷……
Thumbnail
中國曾經掀起一股說史熱潮,明代史事與重要人物成為熱門話題,相關影視、小說、電影、電視劇也大量出現,於是社會上冒出一堆明粉、明迷……
Thumbnail
岡本隆司這本中國史就是這樣的著作!他不僅將中國歷史放進世界歷史脈絡,而且格外關注氣候變遷、中國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貿易、技術輸入/輸出等)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並多大程度形塑現今中國的面貌。他在這本書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說法,在此條列出來,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岡本隆司這本中國史就是這樣的著作!他不僅將中國歷史放進世界歷史脈絡,而且格外關注氣候變遷、中國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貿易、技術輸入/輸出等)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並多大程度形塑現今中國的面貌。他在這本書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說法,在此條列出來,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德治社會」靠的是「可知的道德」,人和人之間幾乎是透明的。德治社會很容易出現管理者和老百姓「用道德攻擊別人」,管理起來費勁,一個不服一個。 這時,就要搞「尊卑秩序了」。要「禁止對管理者說三到四」,要「為尊者諱」,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說都不准說,就更不准有任何形式的邏輯,也就不會有思辨能力
Thumbnail
「德治社會」靠的是「可知的道德」,人和人之間幾乎是透明的。德治社會很容易出現管理者和老百姓「用道德攻擊別人」,管理起來費勁,一個不服一個。 這時,就要搞「尊卑秩序了」。要「禁止對管理者說三到四」,要「為尊者諱」,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說都不准說,就更不准有任何形式的邏輯,也就不會有思辨能力
Thumbnail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Thumbnail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Thumbnail
《1644-1662南明這一段歷史》 (一) 明末政治  在敘述南明這段歷史前,書中先簡介了明朝敗亡的原因,是君臣共同造成的結果。 崇禎皇帝除了在軍事上瞎指揮,堅持兩個拳頭打人,使大明腹背受敵外。在政治上,他上台伊始就大規模清洗朝臣,打造了「欽定閹黨逆案」,造成朝政混亂[1]。 這是君的原因。而在臣
Thumbnail
《1644-1662南明這一段歷史》 (一) 明末政治  在敘述南明這段歷史前,書中先簡介了明朝敗亡的原因,是君臣共同造成的結果。 崇禎皇帝除了在軍事上瞎指揮,堅持兩個拳頭打人,使大明腹背受敵外。在政治上,他上台伊始就大規模清洗朝臣,打造了「欽定閹黨逆案」,造成朝政混亂[1]。 這是君的原因。而在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