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0 作為文學獎評審,希望看到怎樣的散文作品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個人都是核爆後的負傷倖存者,讀來有些⎾缺氧⏌,但對他們的青春殘酷物語又很能感同身受。」 ──鍾文音
▲防雷線,防雷線▲⠀
.
.
.
或許相對新詩、小說而言,散文最是見證了文學的曖昧與不定。例如在選題上,見多了悲劇,喜劇就會凸顯。在形式上,見多了破碎和高頻率跳接轉場,就會期望看到「正常」的敘事。
似乎散文的審美標準是在追求一種適中、適度。小說可以很戲劇化,很誇張。新詩可以很魔幻,很創世紀。
散文夾雜虛構與否的討論,篇幅長短的討論,犧牲幾個爸爸可以召喚酷東西的討論中,到底什麼是散文,什麼又是好散文?
我也不知道。但至少可以知道什麼是好。
好就是一篇好故事,看了會有所感,且不會讓你在途中有一種「噢這裡的句子字詞是不是有問題?」,相反的會相當沉浸在其中,看完餘音繞樑。至少這件事的重要性,對我來說,超過討論散文的定義吧。

另外,這次單篇評論中,有個評論覺得有趣,截出來放在這:
陳昌明:「我也喜歡這篇作品(〈Leak〉)。電腦科技中的「漏」,與現實生活中的「漏」,彼此密切結合在一起,將「人生無漏」的渴求巧妙地隱喻在文中。我覺得他已經不怎麼把自己當作菁英了,他什麼工作都想做,想寫文章、做廣告、修電腦、修房子……看似很厲害,每件事卻都是挫折。我也覺得情感略為不足,可能真的是理工男吧?
不是,雖然我也對理工男有許多成見,但這麼明目張膽講出來好嗎XD


★創作螢光筆★

  • 大部分評審似乎仍對於散文的認定,是非虛構寫作,因此「情節為重」(小說般的戲劇性)就不一定是加分的重點。
  • 相較於小說而言,散文的敘事破碎似乎是可允許的,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是好的,是「很散文的」。
  • 敘事功力(含蓄節制)、修辭(象徵運用),表達情感,就成了必要審美條件。至少就選上的作品來說,沒有大呼大叫、大哭大鬧的作品,也沒有什麼象徵系統都沒使用的作品。
  • 大部分都非常書寫傷痕、痛苦、創傷經驗。十篇有十篇都是「不良經驗」,沒有太多正面經驗。模仿操作可能有用,但競爭者眾多;逆向操作可能逆風高飛,但也可能逆轟高灰。
  • 簡單洗鍊,容易閱讀(不要長篇大段)就很突出了。
  • 我看到的問題,看完的想法,有這麼多創作經驗的評審,他們想得也跟我一樣。在對好作品的標準上,已經跟他們相仿了。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了,安心的寫就是了。
  • 在文學框架裡,相對其他領域,例如街頭,例如一般網路場合中,更能包容,甚至尊重、欣賞「別太政治正確」的作品。
屆數類別:第22屆 臺北文學獎散文決審會議紀錄
收件數:350
進複審: 272
進決審:18
決審委員:陳昌明、焦桐、黃麗群、廖玉蕙、鍾文音
更多創作眉角:
👉網站:木凱創作道
👉FB:木凱創作道
👉IG:mukaiword
👉原文
你心目中的好散文是哪一篇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54內容數
以解析文學獎作品為主,我較關注有助於創作的部分,例如,可以從作品中學習到寫作技巧或創作者心法。偶爾會從讀者端來看作品,但重點是在創作者如何創作。 因此,會一定程度省略一般詮釋、賞析、簡介等,屬於介紹,或個人心得感受的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凱 Muk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臺北人卻將她視為另一種族群,自己成長居住了許久的地方,卻不是自己的家。透過回想族語記憶,主角想起自己爺爺曾開心念著她的族語名字。
兩個小家庭,同一個父親。兩次乘坐客運上台北,勾勒出阿姨與妹妹似乎有豐裕的生活,母親的委屈,阿姨的友善,以及自己尋找自己家鄉的嘗試。
作者勾勒出一種氛圍,最後也是勝在這種氛圍。主角無所求、無所為,只是在細細的白描當中,隱喻自己的情感與意圖,氛圍也因此有了確切的功能。
會不會可以這樣說。在痛苦的地方不濫情,在渲染的地方不悲催,不一定是一種「技法」,可能更是一種「心態」?
雖然評審們可能會有偏好的審美品味,但關於好作品,比較之下似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超越議題性,而屬於一種文學性的。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會知道。無論作者本人知不知道,他筆下的主角孟甲是知道的,且知之甚詳。
臺北人卻將她視為另一種族群,自己成長居住了許久的地方,卻不是自己的家。透過回想族語記憶,主角想起自己爺爺曾開心念著她的族語名字。
兩個小家庭,同一個父親。兩次乘坐客運上台北,勾勒出阿姨與妹妹似乎有豐裕的生活,母親的委屈,阿姨的友善,以及自己尋找自己家鄉的嘗試。
作者勾勒出一種氛圍,最後也是勝在這種氛圍。主角無所求、無所為,只是在細細的白描當中,隱喻自己的情感與意圖,氛圍也因此有了確切的功能。
會不會可以這樣說。在痛苦的地方不濫情,在渲染的地方不悲催,不一定是一種「技法」,可能更是一種「心態」?
雖然評審們可能會有偏好的審美品味,但關於好作品,比較之下似乎仍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超越議題性,而屬於一種文學性的。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會知道。無論作者本人知不知道,他筆下的主角孟甲是知道的,且知之甚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散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相較詩、小說、劇本,散文似乎特別講求寫作倫理,特別講求「真實」。無論是議論或抒情都是如此。 理解散文如果為了區分虛構和真實,其實像只為了區分散文和小說界線。 於是這個真實性變得有點抽象,好像和情節或內容有關,但並不是如此。散文的真實性是情感的連結,或許用「真摯」會更準確。
Thumbnail
短篇集一個有趣之處是可能一次可以讀到好幾種風格的故事,可以互有關聯或完全獨立,就像摸彩一樣,讀到喜歡的篇章就像中大獎,一般般的話也許二三獎,再不然就是安慰獎。必須翻開閱讀,才知喜與不喜。
Thumbnail
文學作品與作文不同,不能太重修辭與技巧,以免流於太匠氣或太滑,真誠反而不見了。比如對仗的句子,成語的使用,譬喻……這些技巧,一篇散文裡運用一次很棒,二次勉強還可以,用到三次看起來就很礙眼了,太做作而不自然。
Thumbnail
你文筆好嗎? 到底是因為喜歡寫文才成為小說家,還是因為自認文筆很好才當小說家?(小時候得獎無數,長大覺得有才能不用好浪費那種。)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散文:作者本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或思緒、想法,著重「實際發生」不應虛構。 小說:以故事為主,將虛構事件以文字寫出。
「什麼是好的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複雜的答案。」——〈散文課〉周芬伶。 對散文的啟蒙,是林奕含的〈石頭之愛〉與〈在好久好久以前〉。高中初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尤其被書裡刻意誤用而精確的字詞、細節到掐出血色的描述、表面無關但並置精準的比喻等手法所折服,與其他我還沒能力說明的元素。 成癮的原
Thumbnail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Thumbnail
我自問是理科思維的文科人,因為我讀寫風格都傾向理性,例如:寫議論文是我的強項,而寫抒情文永遠是我的惡夢。
讀起《潮本》,可能不會(或建議不要)先入為主地視為一本散文集,即使靜心翻閱,這些字非但沒有抹去散文與其他文類的邊界(譬如小說、詩),而是徹徹底底留存在「不(試圖)虛構」。袒露地展現事物的同時,也把作者的形象展露出來,也可以說是十足散文。與其說是展露或呈現,毋寧說是事物本身的現身、閃現。意思是,儘管今
Thumbnail
散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相較詩、小說、劇本,散文似乎特別講求寫作倫理,特別講求「真實」。無論是議論或抒情都是如此。 理解散文如果為了區分虛構和真實,其實像只為了區分散文和小說界線。 於是這個真實性變得有點抽象,好像和情節或內容有關,但並不是如此。散文的真實性是情感的連結,或許用「真摯」會更準確。
Thumbnail
短篇集一個有趣之處是可能一次可以讀到好幾種風格的故事,可以互有關聯或完全獨立,就像摸彩一樣,讀到喜歡的篇章就像中大獎,一般般的話也許二三獎,再不然就是安慰獎。必須翻開閱讀,才知喜與不喜。
Thumbnail
文學作品與作文不同,不能太重修辭與技巧,以免流於太匠氣或太滑,真誠反而不見了。比如對仗的句子,成語的使用,譬喻……這些技巧,一篇散文裡運用一次很棒,二次勉強還可以,用到三次看起來就很礙眼了,太做作而不自然。
Thumbnail
你文筆好嗎? 到底是因為喜歡寫文才成為小說家,還是因為自認文筆很好才當小說家?(小時候得獎無數,長大覺得有才能不用好浪費那種。)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散文:作者本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或思緒、想法,著重「實際發生」不應虛構。 小說:以故事為主,將虛構事件以文字寫出。
「什麼是好的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複雜的答案。」——〈散文課〉周芬伶。 對散文的啟蒙,是林奕含的〈石頭之愛〉與〈在好久好久以前〉。高中初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尤其被書裡刻意誤用而精確的字詞、細節到掐出血色的描述、表面無關但並置精準的比喻等手法所折服,與其他我還沒能力說明的元素。 成癮的原
Thumbnail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Thumbnail
我自問是理科思維的文科人,因為我讀寫風格都傾向理性,例如:寫議論文是我的強項,而寫抒情文永遠是我的惡夢。
讀起《潮本》,可能不會(或建議不要)先入為主地視為一本散文集,即使靜心翻閱,這些字非但沒有抹去散文與其他文類的邊界(譬如小說、詩),而是徹徹底底留存在「不(試圖)虛構」。袒露地展現事物的同時,也把作者的形象展露出來,也可以說是十足散文。與其說是展露或呈現,毋寧說是事物本身的現身、閃現。意思是,儘管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