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3- 許願的眉角(中)

上集回顧:
我們心裡所想的某事某物,會以某種方式發生,這個就是「心想事成」。而這個事成的「成」,並不一定只代表成功的「成」,也不一定是如我們想要的、或是如我們以為的那般地「成」。
無論發生的方式是不是我們所期待的,那個「事」就是會「成」,正因如此 ──
許願的第一眉角:
我們對於內心期待實現的這個願望最在意的條件是什麼,在許願的時候就要記得將條件都包含進去。
最簡單的做法是,不管許什麼願望,在後面加上一句「用好的方式發生」。或是確定自己是在開心的情緒下許願,即能表示願望實現的過程是讓人感到開心的。
-
上集播出之後有讀者私信提出疑問:
將條件包含進去,會是干涉了How嗎?
  • 關於“What & How”,請參考閱讀《在許願之前》系列文章#11, #11.1, #11.2
這麼說吧,許願時要包含進去的條件其實和How是兩回事。
條件是指我們希望願望實現後能達到或擁有的狀態、境界,而How則是實現願望的方法、手段、或管道
比如說:
我的願望是在A公司的設計部工作,這個就是我的What
但我的內心也同時希望,如果得到這份特定工作,我跟每個同事都能相處愉快,不會被欉康、也有升遷的機會、不會萬年當個基層員工、並且月薪至少有台幣8萬、我可以財富有餘地做到退休公司不會倒。這些就是我的條件,包含在What裡面的條件
What條件都確定之後我就會想,那該怎麼得到這份特定工作呢?
也許是 1. 求職網投履歷,2. 找人脈走後門,3. 直接毛遂自薦,4. 買咖啡時跟排後面的客人聊得很愉快,結果他就是那個部門的主管....。所有能讓我得到這份特定工作的方法、手段、或管道,不管我想不想的到,那些都是How
這就是條件與How的差別。
例子繼續延伸下去,什麼是「以好的方式發生」?
在我種下願望種子之後,「The bridge of incidents/事件的橋樑」會開始慢慢出現,而這些事件橋樑出現的方式是不分好壞,目前也沒有預測的方法。
所以,如果我不包含條件,沒有強調「以好的方式發生」,或是說也沒有強調自己是在很開心的狀況下實現願望,那麼我也許會遇到一個狀況是── 透過不愉快的方式得到這份工作。(不一定100%,只是說有這樣的可能)
比如說,我被現公司的同事誣控抄襲別人的作品,導致我帶著一個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的污點被迫提前離開現公司,才因此趕上一直很想進的A公司的招聘,然後被錄取。(最後回過頭來看事件的橋樑,表情只能這樣🙄)
  • 小提醒:條件不一定要有,如果我只要能得到這份工作就好,其他通通不在乎,我也是可以不用包含條件地去許願。這取決於各人的情況和意願。

複習完畢,接下來開始第二個眉角。
大概是從2013吧,我開始真正地照著《秘密》這本書去實踐吸引力法則,到後來聽了Neville Goddard的課程,學到“live in the end”和運用想像創造現實的技巧。
過程中我看了很多文章及影片,Abraham Hicks、Bashar、Florence Scovel Shinn、Joseph Murphy...等的論點都研究過,複雜的簡單的麻煩的輕鬆的方法也都試過,親自體驗過成功和失敗之後,歸納出在願望實現路上最要不得的【三大致命傷】──

1. 嫉妒
Dr. Joseph Murphy在《潛意識的力量》這本書裡提到,嫉妒這種情緒是造成許多人一生匱乏的原因,因為嫉妒是一種很具殺傷力的負面情緒。
大家一定都有嫉妒過誰的經驗,應該都很清楚,當嫉妒別人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和思想是處在很負面的狀態,會因為嫉妒而讓自己心情不好,而當我們處在負面情緒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順,幸福也會從身邊溜走,這個和我們的意識有著很大的關係。

2. 詛咒
一旦起了嫉妒心,無法迷途知返的人,最後常容易陷入那種「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的最最最負面情緒。我個人的經驗是,詛咒比嫉妒更具殺傷力,如同前面幾篇文章裡提過的,那個karma最終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佛學一點講就是:
施主~小心有報應。
今天早上我才看了一篇新聞在說,不久前有一位婦人去找九天玄女娘娘問事,娘娘指責那位婦人做錯事情,但是婦人不承認。結果過了一陣子,那位婦人一臉愁容地回去找娘娘道歉,她說因為她之前詛咒前夫不得好死(之類的),結果反而導致她跟女兒日子變得很不好過。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要說神蹟,而是要強調報應這種東西不得不信。我曾經因為嫉妒又詛咒別人而害得自己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負面低潮期,真的是在我想通了以後,事情才開始順利起來。(以後有機會再分享這些小故事)

3. 反覆問為什麼
有心願想要實現並且真的付諸行動去運用各種方法種下願望種子的人,包括我自己,絕對!肯定!都問過一個問題,而且還不只問一次:
為什麼我的願望還不實現?!
如果遇到了什麼困難的事情,可能還會問:“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到了心灰意冷的時候甚至會吶喊:“為什麼我的願望這麼難實現?!”
在前幾篇文章裡有分享過Neville Goddard提出的一個概念:
Live in the end是活得、過得像願望實現以後的那個樣子。
也就是說,在種下願望種子之後,我們藉由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意識(外在意識+潛意識),來將自己移動到願望實現以後的那個「State/狀態」。
所以,試想看看,當我們願望實現以後,還會再問那些為什麼嗎?肯定不會的。
  • 欲知狀態和live in the end的詳細說明,建議參考閱讀《意識決定一切》系列文章#10, #10.1, #10.2
順帶一提,部分有經驗的人會建議避免用到像「我希望」、「我想要」、「我需要」等暗示願望尚未實現的字眼,但是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用不用這些字其實沒有差別。願望能否實現還是在於我們的意識(外在意識 & 潛意識)、有沒有做到live in the end,也就是說要看我們是否有讓自己處在願望已實現的 「State/狀態」。
而上述的三大致命傷,就是完全和願望已實現的「State/狀態」相抵觸。所以 ──
許願的第二眉角:
記住三大不:不嫉妒、不詛咒、不問為什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