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從那裏來到那裏去

這幾十年來,因為化學工業技術的進步,我們從吃的、穿的到用的,無一不依賴這些人工合成創造出來的材料。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香純濃郁的果汁可以用試管裏的粉沫不摻任何真實材料百分之百調出來。
  據估計,在當代的工業生產線上,大約有十萬種合成化合物在使用中,其中絕大部份沒有經過實驗,我們不知道經由呼吸、接觸或食用而進入人體之後,會產生什麼長期的作用,我們沒有能力,也真的沒有辦法瞭解這些過去地球上從來不曾存在的東西,對環境與人類健康有何影響。
  一定有人會懷疑為何不要求政府要將所有化合物作檢測才准製造?因為這十多萬種人造化合物以大約三十億種可能組合的方式存在,而人體是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難以計數的單元結構精密地協調運作,彼此互動與互補,以現有科技很難明確地證實這些相對微量的人工合成物會造成那一種病變,不過,醫學界大致也有共識,人體長期暴露在這些化合物中,對神經系統、內分泌會有影響,恐怕也是造成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的產因之一吧!
  空氣中漂散的化合物比較難防堵,但是我們可以從檢視自己住家與辦公室的傢俱與我們日常用品來著手,瞭解產品的組成成份以及從那裏來的,以及我們使用之後,他們將到那裏去。至於我們吃的食物,更是要清楚地要求我們有權利知道他們從那裏來,如何製造出來的,當資訊能夠徹底的透明化時,才能讓我們活得安心,這也是達到社會永續與人類文明永續的基本條件。
  我們在學校就學過一個基本定律:「物質不滅。」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基本上由兩個基本元素所構成:來自於太陽的能量以及地球本身的物質,換句話說,除了偶爾出現的隕石以外,地球是個封閉的系統,物質是不斷在循環的。
  我們這一剎那呼吸進去的氧分子,也許正是二千年前孔子呼吸過的氧分子,我們骨頭裏的鈣分子,或許是來自於楊貴妃身上的鈣分子。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時光中,有無數的物種興起,也有無數的物種滅絕,這生生滅滅中,都是由地球既存的元素不斷重組循環。
  可是人類近百年的科技文明的發展,創造出無數地球原本不存在的東西,這些東西也很難分解重回地球的物質循環,換句話說,人類之手阻斷了地球自然的物質循環,長久以往,若乘上龐大的數量(全世界無以計數的工廠一天三班制不斷地快速生產中),勢必會對地球的生態產生難以估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一個健康,繁榮而且可以持續的系統中,所有物種勢必能在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上與周遭的環境互相協調,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係,可是人類的文明與制度,不斷地逼使我們生產、消費、丟棄、購買,再丟棄。
  雖然我們醒著的時間不是在賺錢,就是在花錢,我們以為我們是消費者,但是其實我們真正消費掉的東西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其他大部份不是在拆開包裝之後立刻變成垃圾,不然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使用後就扔掉。可是我們能扔到那裏呢?我們只是把它們從我們視線中移開,它們還是在地球,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把它們真正地扔掉。
  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上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使用完畢之後,一定會跑到地球某個地方,不可能憑空消失。
  因此我們要謹慎看待任何購買或使用的東西,我們消費行為對世界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真實與巨大的,雖然我們很不容易察覺。其實當我們養成探究周遭物品從那裏來到那裏去的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將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質的事情,這不只會讓身體更健康,精神也會更快樂,同時,對環境也會更友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