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07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脫歐手札之一:關稅來了

2021年1月1日。
當世界都急不及待地要送走多災多難的2020年時,在英國小島上的人還要迎來另一個大轉變——脫歐了!
2020年12月31晚上11時正,比新年早一個小時,英國正式脫離歐盟,我坐在房間裡,從窗外的一片漆黑中,傳來了一陣放煙花的聲音,好像放的只有一戶人,所以聽起來格來伶仃和孤寂。
脫歐跟武肺一樣,天天有人講,所以我也不會再寫什麼脫歐的遠因近因經濟損失貿易機會等等的學術文,其實四年來我都盡量少寫有關脫歐,就算提到,也只是點到即止,因為沒有意思,在英國,脫歐造成的民間撕裂有如香港的黃藍之爭,對於一早就揀定崗位的人,你講幾多都是一句:嘥氣。
所以這系列(不保證能夠成為系列)會集中講一些脫歐後,真正在生活上遇到的改變,有事發生就寫,沒有就不寫,不定期出版。
踏入「自由」的 2021。
首先,大家都很害怕的缺糧問題沒有出現。原因之一是英國跟歐盟在平安夜終於「初步」簽成了自由貿易貿定,兩地之間的物流維持零配額零關稅。跟據英國政府 2019 年的統計,國內的糧食只有55%由本土生產,其餘45%依賴入口,而當中的 26% 來自歐盟。在出口方面,英國不少漁農產品都出口歐洲,以威爾斯的羊肉為例,如果在「無協議」下脫歐,所有羊肉一夜之間要加上38%~91%的世貿關稅才可以進口歐洲,這麼貴的羊肉誰會買?所以不管你是留歐洲還是脫歐派,在平安夜聽到兩地終於達成協議時,大部分人都大大地鬆了口氣。
當然,魔鬼在細節,零配額零關稅不等如零手續,所以物流公司還是得請人做報關的工作,貨品(尤其是生鮮食物和海產)到了港口要檢查:手續、文件、出口衛生證明、清關時間等等,這些全都關稅以外的隱形成本,也是脫歐派一直有意地忽視的現實問題。另外,做慣國際物流的人一定有聽過「原產地」這個詞,「原產地」不是指製成品從那裡進口,而是指當中的材料來自什麼地方,在那裡加過工等等,只要非英國的原料/加工成份多於 40%,進口歐盟地區時就不能當成是英國產品,所以還是要賦稅。因此瑪莎百貨的行政總裁 Steve Rowe 就微微地抱怨:「看完那些有關原產地的細節後,所謂的零關稅就不再是零關稅了。」
瑪莎百貨有近2000款食品,因為「原產地」不是英國(例如下面的豬仔糖是在德國生產、入口英國、再重新出口愛爾蘭),所以會徵稅=加價。
M&S 這隻很受歡迎的豬仔糖是最新的 Brexit victim (©Patrick Humphreys)
連接英國和歐洲間的港口目前還算平靜,司機們等候的時間加長了,但沒有出現大濟塞,原因是聖誕前夕不少超市都瘋狂囤貨,新年過後,很多公司都被新的出入口條款搞到一頭煙,所以減低了(甚至完全暫定了)貨運量。
一些港口還是出現了延誤,蘇格蘭的海鮮出口公司首當其衝,海鮮業講究即捕即賣,以前他們的貨可以在 24 小時內送抵法國,現在因為衛生檢查、海關條碼、英法的電腦出問題等等,3 天都未必送到(送到都沒有人想吃了吧);北愛在脫歐後留在歐盟的統一關稅區內,變成所有從英國本島的送過去的食品要清關,有貨車到了關口因為文件不足而要掉頭,結果北愛一些超市出現了短缺,Salisbury 臨急臨忙要找 Spar(類以愛爾蘭的 7–11,英國一些城鎮也有這個品牌,不過品質很粗糙)的產品來充數。
以上種種,都是發生在 Business-to-Business 之間的事,在個人層面上,我暫時還感覺不到「新生活」有什麼明顯的不便。英國自從發現變種肺炎後,確診數字急速上升,一下子進入世界五強。倫敦由 Tier 3,幾日後變成 Tier 4,繼而全國封城,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就更少去超市了,可以網購就網購,感覺上,貨品的供應是緊張了,一些東西更是永久下架,但原因到底是武肺呢?還是因為脫歐?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讓一般消費親身感受到脫歐之痛的,首先是一家賣單車組件的荷蘭公司Dutch Bike Bits,該公司宣布「因為英國新的關稅政策,我們決定不再接受英國的訂單。」比利時的 Beer On Web、朱古力名店 Neuhaus、德國的設計師商品店 BestSecret 等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一些公司索性把英國的郵購網頁關了,瑞典的植物公司 Lubera 婉轉一點,說他們現在在尋求解決辦法,但估計在 2022、2023 年前將不會再處理來自英國的訂單。
歐洲小企紛紛拒絕英客的原因,是因為英國稅務局 HMRC 自今年1月1日起出了第政,把消費稅(Value Added Tax, VAT)由到「到關貨款」改成「交易時貨款」,同時也取消了 £15 以下的低價貨品免稅額(Low Value Consignment Relief)。
「到關貨款」的話,外國的賣家不用擔心英國的稅收問題,由客人自己向郵局/速遞公司找數就好了。新政之下,但凡是 £135 以下的訂單,外國賣家要向英國的稅局註冊,取得一個英國的 VAT number,代英國政府向客人收消費稅,然後再交給英國。這措施對於 Amazon、Rakuten、Etsy、淘寶、Gmarket 等大型的 Online marketplaces(OMPs)來說不是大問題,以 Amazon 的營利,要吸納這些小手續的成本很容易,但對於全世界的獨立小戶來說,則是一項額外、而又極不戈算的沉重負擔。
看看 Dutch Bike Bits 的聲名怎樣說:
[The UK] which will require every company in the world in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outside the UK which exports to the UK to apply and collect British taxes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providing this service they intend to charge a fee to every company in the world in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which exports to the UK …If every country decided to behave in the same way then we would have to pay 195 fees every year, keep up with the changes in taxation law for 195 different countries, keep accounts on behalf of 195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ubmit payments to 195 tax offices in 195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jump through whatever hoops were required to prove that we were doing all of this honestly and without any error. Therefore from mid December 2020 onward we ship to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except the UK.
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 Dutch Bike Bits 的怒氣,這公司被 BBC 報導之後,又引來一群不滿的英國人假冒客人上 Google 留下一堆一星的惡毒留言。平心想一想,他們說的也不無道理,大型網購店不說,如果只是一些小商戶,這成本他們可付不起,也未必有多餘的人力物力。就結果來說,他們失了顧客之外,英國一般市民的選擇只是變少了而已。又或者,正如這家荷蘭公司所說的,如果世上所有國家都來這一套,結果小商戶只好屈服投向大型網購平台(Amazon和淘寶之類),小市民也只可以在有限的幾家店裡買,到頭來還是大吃小。
去年因為封城不能外出購物,我們從泰國訂了一批 T-shirt(之前去曼谷旅行時發現了一家店,很喜歡他們的設計),又跑到鎌倉一家毛巾店郵購了十多條質地很好的浴巾(一樣是之前旅行時發現的店),我也喜歡用台灣的博客來網上書店買中文書⋯⋯這種跨境購物的習慣恐怕會越來越難維持下去了吧,又或者,每一次購物都要保證自己買多過 £135。說起來,聖誕前一個星期,我請人在香港代購了一台小型豆漿機和《紅VAN》上下冊套書,東西分成兩盒,還未寄到來,也不清楚在新制之下,那些幫人代購的個體戶還可不可以繼續接在英港人的訂單呢⋯⋯?
轉念一想,其實在香港做代購等自由業,本身都未必向香港稅局一五一十誠實申報吧,更何況要他們向英國稅局註冊報稅?
歐洲公司停止了對英國顧客提供服務,反過來也一樣。著名的英國高級百貨店 Fortnum & Mason 暫停送貨到歐洲,中產至愛 John Lewis 真接取消所有國際訂單。
而其他成功從英國網店購物的客人,在到貨的時候才發覺要付上高額的入口關稅,不少在歐洲居住的英人都很訝異,不是已經跟歐盟簽了零關稅的協議了嗎?其實跟上面提到的瑪莎百貨一樣,個人網購來的東西也會因為「原產地」非英國(或歐盟)而要扣入口關稅。以愛爾蘭為例,他們沒有本土的 Amazon,所以愛爾蘭人習慣了到 Amazon.co.uk 網購,脫歐後,如果他們買的東西超過 €150,而當中的 40% 以上的原料/加工不是來自英國,入口時就得付關稅(稅率視入口貨品而定)外加愛爾蘭的消費稅(21%)。
網上有人截圖,一個住在南愛的人想從英國買東西,商品連運費 €2X,可是結帳時 Amazon自動加上 import fees deposit,結果總數近 €50,幾乎是商品連運費的兩倍;又有住在法國的英人花了£270 從英國訂了一些 Made in China 的衣服,到了法國就要再加入口稅和消費稅,結果變成了£370。
Fortnum & Mason 暫停歐洲的訂單,就是因為他們要花時間搞清楚自己林林種種的貨品的「原產地」,不然他們都不知道要怎樣出貨了。
有物流專家說這是適應期,過多一年半載,英歐兩地的物流就會習慣了,所以叫大家稍安無躁。他說的沒錯,我只是無法明白以上種種突如奇來的 trade barriers 對於星斗市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益處?又或者,對於那些用脫歐來發大財的人來說,中小企和星斗市民的「不便」和「損失」,都是可以接受的東西。不過是小小關稅而已,談不上什麼,還要陸續有來呢。脫歐後英國社會的轉變不會一朝一夕,花些時間,慢慢地,我們就會一點一點地感受到了。
可以百分之一百肯定的是,當年說好的「一個禮拜多3億5千萬磅(£350 million)給 NHS」這承諾不會兌現。NHS 得到的,是英政府把武肺搞到一鑊泡、病人在醫院擠得水洩不通之後,一個星期一次有人出來為他們拍拍手⋯⋯如此而已。
之前看 Fintan O’Toole 在 Zeit Online 寫的一篇文章,說雖然脫歐的口號是 Global Britain,但事實得出來的貿易範圍卻是連 Great Britain 都不如,為什麼呢?因為聯合王國的國界包含了北愛,脫歐後,北愛留在歐盟的關稅區,反而是由英國送東西去北愛要清關審查。
明明是一個國家。
不能怪愛爾蘭,Good Friday Agreement 是英國殖民愛爾蘭八百年的結果,比脫歐留歐更沉重。
Sky News 在 Dover white cliffs 上的投影 (31 Jan 2020, by Tim P. Whitby, Getty Images)
英國南部根德郡(Kent)的多佛港(Dover),一串連綿的斷崖,是在英國電視電影中不斷出現的意像,代表了英國人有別於歐洲大陸的島國心態,斷崖色白,從海裡垂直升起來,猶如一堵天然的牆,決絕而牢不可破。
在 Global Britain 的新時代裡,我卻覺得世界變小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