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相信喝油排石很蠢,真的嗎?

最近網紅愛莉莎莎所講的「自然療法」:喝橄欖油可排出膽結石,引發一連串議論。不過這次PTT鄉民比較沒有內戰,大多數人相信醫界之說,認為喝油排石法根本無效。
持續討論的主要是,為什麼那麼多人盲目相信這類療法,就好像從前的喝符水治百病一樣?就算拿出各種「科學證據」,似乎也被某些支持者一再無視,而會看到各種怪怪的反駁,譬如有哪些人士背書、有哪些人說很有效,或用意良好只是方法非主流等等。
有人說這是智力問題,意指某些人之所以不相信科學,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低下;也有人說這是科學問題,代表科學還不夠普及,應該叫大家多讀一點科普書籍;但更多的人認為,這終歸擺脫不了政治問題,亦即在整個社會當中,誰更能取得話語權、誰的話更能獲得支持。
或許由於前陣子民粹主義的風行,尤其美國前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森與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諸多言行,大家對於「明明看來很詭異卻很多人相信」的說法,多少已見怪不怪。
而這類情況也使許多人意識到,一個說法能不能被人相信且瘋傳,主要不是看它有無科學證據支持,而是看說的人多麼被信任,以及該說法多大程度滿足聽眾的情感需求。事實上,亞里斯多德就已說過,說服群眾的三大要素是情感、人格與邏輯,情感的效果最強、邏輯的效果最弱。
儘管這次事件與選舉頗為類似,因而可用「政治問題」來形容,但我認為更精確的描述是「資訊代理」,亦即人們有多信任自己的資訊來源。
政治上的選擇與判斷,常常涉及了各種階級、各種理論、各種立場的交鋒,其中往往帶有很強的情感因素,譬如輝煌感(「讓美國再次偉大」)與道德感(「墨西哥移民都是毒販和性侵犯)」。民粹主義者的誇張言行,就常常被說成是操弄選民情感。
而這次的喝油排石事件,主要焦點是在人格與邏輯的衝突上,內容本身的情感性質並不高(除非你本就是自然療法的粉絲)。我們可以這樣想:當你非常信任、感激甚至尊敬的人,給出理智上、專業上頗讓人懷疑的資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比較中肯的做法,是把人與事的評價分開,說人值得信任但事件本身需要多加思考。但在這類事件當中,更常見的是人格辯護,譬如「她做了很多功課」、「可是他既努力又用心」;有時還連帶攻擊對手人格,譬如「只是想蹭流量」、「只是眼紅人家訂閱者很多」。
這種反駁方式,完全是把焦點放在人格信任度上。因為在狂熱粉絲的眼中,他人所謂的科學證據,真正威脅到的不是喝油排石法本身,而是愛莉莎莎的人格光環。
當然,民粹政治人物也常常有這類光環加身,所以當敵方拿出可靠論據來反駁其誇張言論時,粉絲們非但不會買帳,還會更激烈地進行人格辯護(或人格抹黑對方)。
事實上,人們多少會意識到言論內容可能有問題,但人格光環與連結粉絲們的群體感,使得他們直覺上就會防衛與反擊。尤其在呈現方式更為友善、更符合大眾胃口的情況下,40分的素材要加工成80分,完全有可能做到。
這種人格信任與資訊信任之間的連結,是人類自古以來即有、現代越來越常見的。因為現代社會的分工精細、資訊流量龐大,一個人不可能搞懂各領域的細節,這時就需要資訊代理人,亦即可信任的資訊管道,來預先篩選掉錯誤、無用的東西,而只把正確、好用的知識傳遞給你。
這樣的資訊代理人,講的可以是財經、可以是歷史、可以是旅遊、可以是美食,當然也可以是醫療保健。事實上,在臺灣要找比網路名人專業的醫療保健專家,一點都不難,但還是有人選擇聽網路名人的,因為他們利用網路來大幅降低資訊接收的成本,又透過社群經營來大幅提高信任感。
簡而言之,那些專家建議有時很難找、講話很難懂,但只要你訂閱了網路名人的頻道,有趣有用的知識就會自動跑到你面前。以前所謂「地下電台賣藥的」,也正是靠類似方式賺錢。
資訊代理的概念,早已深入現代社會的結構當中,知識性質高的服務業,如律師、營養師與各種顧問等皆屬之,而網紅則是舊結構的新型態。它大大降低了日常生活中必須付出的認知與執行成本,所以這做法其實很聰明,只是有個必要前提:代理人本身值得信任、有能力篩選出好資訊。
事實上,網路名人散佈詭異資訊的情形,早已不只一日。許多人都發現,反駁資訊本身算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同樣的人還會散播其他詭異資訊;但破壞這些名人的信任度,可能也不太有用,畢竟在網路時代,只要需求一直存在,A網紅沒落馬上有B來補。
所以,一種比較治本的方式,是讓大家定期檢驗自己的資訊代理,或說意識到資訊代理的品質,這包括下列問題:
1.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對各式議題或各式新知識的了解,主要來自於哪些管道?請列舉至少三個。
2. 你有多信任它們?請分別用1-10分來評估,並說說為什麼特別相信,或為什麼有點懷疑。
3. 對於不太在意卻可能大有問題的資訊管道,你會採取放任態度,還是會考慮公開批評或抵制?
事實上,我在高中上課時做過數次問卷調查,一般學生最常見、最信任的資訊管道是學校老師,大抵都有7分以上。其次是專業形象較強的網路頻道,譬如YouTuber或臉書人物。雖然這只是很粗淺的調查,但基本能夠反映出,學生們基本上還是相信專業。對於那種「什麼都講一點」的網紅,雖然喜歡看也喜歡當作笑談,但不會全盤接受其資訊。
儘管如此,我認為資訊代理的品質,不僅決定於一開始選擇什麼,也包括如何排除那些不太好的,只是對於如何描述排除與汰換機制,我目前還沒有想得很清楚。長遠來看,應該需要某種知性社群文化,大家互相檢驗、互相推薦、互相爭辯,成效應該會比較顯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