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空橋上的少年》(上):當逃避者開始畏懼「畏懼」本身(文/曾立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隨著逃避,換來現實層面的挫敗、指責、誤解,往往只會讓逃避者開始畏懼「最原始的畏懼」,更加想逃避。

隨著逃避,換來現實層面的挫敗、指責、誤解,往往只會讓逃避者開始畏懼「最原始的畏懼」,更加想逃避。

(原文張貼於個人FB貼文1貼文2

筆者也是精神科醫師,服務於地方醫院精神科,平常以電影為主要娛樂,不太看書,這回算是衝著學長去看的。因為作者是在下工作上前輩,身在同樣環境過,是完全沒想過身邊有發生過這樣富戲劇性的事。工作因素,注定會影響閱讀時的感受,些許精神科相關不為外人熟知的一切,對我來講算是很日常的內容,甚或可能有過更加令人傻眼、離奇的經歷,所以這些橋段對我而言,衝擊力不怎麼大。其實平常在看精神科醫療相關的影視作品時:比如《飛越杜鵑窩》、《我們與惡的距離》、《Unsane》等等,就會類似異於外人的感想。

不過也因為身在類似的環境,加上是個會旅行、沒事愛看電影的人,雖說本書表面敘事,就是兩條主線以平行蒙太奇式進行、彼此呼應,但我閱讀過程,總覺得是四線故事在進行:

  1. 一是蔡醫師在工作上與朋城會談的過程。
  2. 二是蔡醫師在來醫院之前,到拉達克旅行的見聞。
  3. 三是我自己在工作時的見聞。
  4. 四是我自己旅行和看電影的見聞感想。

比如當蔡醫師剛到拉達克時,自問為什麼來到拉達克;對應到了蔡醫師與朋城會談時,朋城不知道為何無法返回學校,蔡醫師自問為何會到這家醫院;也會自然而然讓我想,我為什麼現在會留在一家醫院(而且還很湊巧,拉達克、蔡醫師和朋城會談的醫院、我現在的醫院,都是在山邊,近在眼前腳下)。我去了旅遊目標和落差:蔡醫師到不了拉達克最有名的班公錯,我看不到最盛的滿開染井吉野櫻等等。

雖說如故事核心的曼陀羅一般,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面對學長編織的曼陀羅圖時,當然我有些許想法和感受,帶個人解讀成分,並非作者原意,只是不免在閱讀過程,產生或許連閱讀者,自己都意料不到的想法連結。

D.W. Griffith執導的電影《Intolerance(忍無可忍)》

D.W. Griffith執導的電影《Intolerance(忍無可忍)》

雙線平行進行的故事,彼此交錯,有蒙太奇式暗示象徵的設計,同時可激起讀者對自身處境的聯想,是本故事上最大的亮點所在:明明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兩線故事,許多小細節都可看到類同之處,和共通的主旨。電影記得看過不少,雖說一時想不到明確的例子。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D.W. Griffith的《Intolerance(忍無可忍)》,1916年拍攝,超前衛式四線平行蒙太奇手法:彼此故事各自進行,不相干連,但故事整體情感,卻是一致地貫穿全片,讓觀眾在多條線間切換時,前段舒緩、緊張的情緒、氣氛可以連貫到後段表面不關聯的故事。雖說《Intolerance》除了當代的故事,其他三線古代故事,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不需花太多空間,描繪背景因果。回到本故事,初閱時有點不習慣沒畫面的多線敘事,個人平時少閱讀影響很大,不過習慣兩線敘事節奏之後(外加自己確實待過那個環境),都大約可以從旅遊線上蔡醫師的遭遇,猜測到醫療線上大約的走向和調性,相對更能理解、融入兩位主角:蔡醫師和朋城,當時的心境。

遇到被期許,但卻自身不想要、或做不到的要求,自然讓人產生恐懼,進而選擇離開、逃避,是人人都有經驗之事。只是事情本身大小、發生的時間點,往往造成不一樣的後果。隨著逃避,換來現實層面的挫敗、指責、誤解,往往只會讓逃避者開始畏懼「最原始的畏懼」,更加想逃避,加深現實社會的挫折。隨之演進,經由畏懼「畏懼」本身,已經成了一個無限迴圈,很難離開。朋城,明顯陷在恐懼漩渦中;蔡醫師不論在拉達克旅遊時迷路、臨時改變行程,台灣先前的面試,以及面對工作、和朋城會談,也有猶疑甚至畏懼的時刻,一樣有類似的迴圈出現。故事開頭那位只出現一天,卻成為蔡醫師前半段揮之不去陰影的學姊「楊醫師」,一如朋城媽期待朋城到學校一般,成了外人看似稀鬆平常,但當事人卻無比猶疑畏懼的點。因不可解釋甚至意識到的緣由,逃避現實社會看似日常的行為模式,這般逃避意識行為模式,絕對不只出現在懼學患者身上,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經歷過的遭遇。朋城,不過是其中較極端的案例:被放大檢視,然後不論主動或被動地邊緣化逃避,一如朋城進了台北盆地邊緣的精神科病房,或是蔡醫師到拉達克、後到了這座台北盆地邊緣的醫院。

同樣的心路歷程,不論治療者醫生、被治療者懼學症患者,皆有類似經歷,然後湊巧如卓瑪末尾連在一起的馬尾般,在治療室裡相會,讓蔡醫師體會彼此的重疊性,成了本書多線故事的匯聚點。那串旅行中卓瑪交給蔡醫師的鑰匙,一如別人交給蔡醫師,或是蔡醫師自行取下的治療室鑰匙,成了兩位主要角色心中進出某種避難所的關鍵。如果Hitchcock來拍攝本故事,一定會有眾多鑰匙的蒙太奇特寫畫面,一如1946年的《Notorious(美人計)》。這座讓蔡醫師體會兩人心境交會的場所,一如拉達克、蔡醫師旅行的途中所住的各民宿,如夜晚暫時休息般,收束無數外界的問題,同時如白天出發前往未知地般,發出無數對外界的思想方向和發展。蔡醫師聆聽朋城故事、病房裡工作,探索朋城和自己心路歷程的過程,如同蔡醫師在旅遊迷途中的親身經歷。蔡醫師健行在山中迷路,一如朋城在現實中迷失方向;雪松村旅店母親對丈夫女兒的驕傲,宛若朋城母親內心對朋城的希冀;蔡醫師在往喇嘛玉如寺路上現實的不順、被人群衝垮的樣貌,更對應到日間病房裡學員發病崩潰,朋城得面對自傳書寫,以及自己第一次被帶來醫院的真實經歷。(待續)

Hitchcock的經典電影《Notorious(美人計)》

Hitchcock的經典電影《Notorious(美人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的沙龍
62會員
62內容數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2022/11/25
要讓我說的話,夏天對《空橋上的少年》作者蔡伯鑫的這場採訪,名列我今年最喜歡採訪的前五名。大概是因為,他太真誠了。不管是作為一個學霸面對拒學的少年,一個醫師面對他的病患/個案,或是作為一個受訪者面對採訪,亦或是作為一個書寫者,面對書寫對象與書寫倫理。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要寫作所面臨到的肯定有那麼多…
Thumbnail
2022/11/25
要讓我說的話,夏天對《空橋上的少年》作者蔡伯鑫的這場採訪,名列我今年最喜歡採訪的前五名。大概是因為,他太真誠了。不管是作為一個學霸面對拒學的少年,一個醫師面對他的病患/個案,或是作為一個受訪者面對採訪,亦或是作為一個書寫者,面對書寫對象與書寫倫理。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要寫作所面臨到的肯定有那麼多…
Thumbnail
2021/06/05
天空落下大旱以來的第一滴雨,滴在手燒窯的小池裡泛起陣陣漣漪,滴在沉悶的日子裡,帶起即將迴旋的涼風。然後,我接到了M的電話。 電話中的M語氣昂揚自信,我幾乎可以想見她身上是穿著俐落合身的套裝,並且在和我對話的同時,正同步下達簡潔明快的指令。靜靜地聽,聽窗外絲絲細雨在欄杆上在玫瑰花叢間在小魚嬉戲間傾訴…
Thumbnail
2021/06/05
天空落下大旱以來的第一滴雨,滴在手燒窯的小池裡泛起陣陣漣漪,滴在沉悶的日子裡,帶起即將迴旋的涼風。然後,我接到了M的電話。 電話中的M語氣昂揚自信,我幾乎可以想見她身上是穿著俐落合身的套裝,並且在和我對話的同時,正同步下達簡潔明快的指令。靜靜地聽,聽窗外絲絲細雨在欄杆上在玫瑰花叢間在小魚嬉戲間傾訴…
Thumbnail
2021/05/08
《空橋上的少年》是一部台灣少見的精神醫療心靈小說,作者將精神與心理治療中因為各種隱私、保密而「無法言說」的素材,轉換成「小說」,讓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筆,跟著這些文字一起靠近「精神醫療」的現場,在人們所恐懼、不理解的「精神科病房」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特別是當這是一個青少年病房的時候,裡面的青少…
Thumbnail
2021/05/08
《空橋上的少年》是一部台灣少見的精神醫療心靈小說,作者將精神與心理治療中因為各種隱私、保密而「無法言說」的素材,轉換成「小說」,讓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筆,跟著這些文字一起靠近「精神醫療」的現場,在人們所恐懼、不理解的「精神科病房」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特別是當這是一個青少年病房的時候,裡面的青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抵達隧道另一端的唯一辦法是走過,不是繞著它打轉。 走進診間諮商的人,是否都是因為想獲得某個程度的改變才踏進去的呢?這是我對心理諮商的第一個想法。還記得年初時訪問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她說「心理師要走到那裡,才能帶個案走到那裡。」當時對這句話似懂非懂,直到看了這本書,似乎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如同
Thumbnail
抵達隧道另一端的唯一辦法是走過,不是繞著它打轉。 走進診間諮商的人,是否都是因為想獲得某個程度的改變才踏進去的呢?這是我對心理諮商的第一個想法。還記得年初時訪問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她說「心理師要走到那裡,才能帶個案走到那裡。」當時對這句話似懂非懂,直到看了這本書,似乎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如同
Thumbnail
當我看到書的封面是有一個人孤單的站在一個永無止境的橋上,以及看到書名是叫做《空橋上的少年》時,我立刻聯想到的便是如今的我們。現今的我們正在為未來的大學奮鬥,可是同樣的也為未來的科系而苦惱,且不但是為了未來的科系,甚至也對未來的種種而感到十分的憂心。我們就像是空橋上的少年般,茫然而不知所措,甚至不知…
Thumbnail
當我看到書的封面是有一個人孤單的站在一個永無止境的橋上,以及看到書名是叫做《空橋上的少年》時,我立刻聯想到的便是如今的我們。現今的我們正在為未來的大學奮鬥,可是同樣的也為未來的科系而苦惱,且不但是為了未來的科系,甚至也對未來的種種而感到十分的憂心。我們就像是空橋上的少年般,茫然而不知所措,甚至不知…
Thumbnail
這是一本好的故事書,在敘事中隨時隨地能夠找到自己可以遮蔽的處所。勇敢意味著什麼?跳出舒適圈?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或漸漸地聆聽自己?旅行或冒險在本質上是否相似?治療少年的醫師、陪伴少年的護理師、還有嚮往熱情的老師,卸下角色的面具,每一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繼續聚在一起創作故事。想起哈克說自己設計這麼多…
Thumbnail
這是一本好的故事書,在敘事中隨時隨地能夠找到自己可以遮蔽的處所。勇敢意味著什麼?跳出舒適圈?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或漸漸地聆聽自己?旅行或冒險在本質上是否相似?治療少年的醫師、陪伴少年的護理師、還有嚮往熱情的老師,卸下角色的面具,每一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繼續聚在一起創作故事。想起哈克說自己設計這麼多…
Thumbnail
旅遊線裡,蔡醫師錯過了班公錯,拉達克最有名的景點;結尾也終會離開拉達克,從拉達克畢業,回到現實。醫療線故事開頭,楊醫師離開、蔡醫師進入日間病房,期間有病人離開、新病人進來;結尾朋城終究不再是「永遠的班長」,得去大學,蔡醫師也會如楊醫師般離開,暗示天下終無不散的宴席,外在環境改變終究無人可擋…
Thumbnail
旅遊線裡,蔡醫師錯過了班公錯,拉達克最有名的景點;結尾也終會離開拉達克,從拉達克畢業,回到現實。醫療線故事開頭,楊醫師離開、蔡醫師進入日間病房,期間有病人離開、新病人進來;結尾朋城終究不再是「永遠的班長」,得去大學,蔡醫師也會如楊醫師般離開,暗示天下終無不散的宴席,外在環境改變終究無人可擋…
Thumbnail
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
Thumbnail
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
Thumbnail
主講:蔡伯鑫 主持:林亮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日期:2020/06/14(日)14:30-16:00 地點:台北,小樹屋南京三民 ▍我的後記 「曼陀羅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曼陀羅。 那就是最好的地方,也是一切根本的所在。」 ──《空橋上的少年》,p.407 你捨得吃掉嗎,這個像藝術品一樣的…
Thumbnail
主講:蔡伯鑫 主持:林亮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日期:2020/06/14(日)14:30-16:00 地點:台北,小樹屋南京三民 ▍我的後記 「曼陀羅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曼陀羅。 那就是最好的地方,也是一切根本的所在。」 ──《空橋上的少年》,p.407 你捨得吃掉嗎,這個像藝術品一樣的…
Thumbnail
讀著讀著,我逐漸開始領悟: 其實這趟找尋之旅、治療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終點,反而,存在旅途之中。 (原文張貼於PTT book板) 蔡伯鑫的《空橋上的少年》,對我來說,是個有點奇妙的小說。表面上,這是本很典型的「成長小說」:懼學的憂鬱少年,經過精神科醫師的開導,終於化解心魔、順利畢業,最後還發表精彩…
Thumbnail
讀著讀著,我逐漸開始領悟: 其實這趟找尋之旅、治療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終點,反而,存在旅途之中。 (原文張貼於PTT book板) 蔡伯鑫的《空橋上的少年》,對我來說,是個有點奇妙的小說。表面上,這是本很典型的「成長小說」:懼學的憂鬱少年,經過精神科醫師的開導,終於化解心魔、順利畢業,最後還發表精彩…
Thumbnail
當你向一個曾經有心理疾病的人問,「你是怎麼好起來的?」時,其實你是在問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願意翻開《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話,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少年,其實是三十歲出頭的蔡醫師,在異國充滿迷惘的身影。出身某大醫院體系的蔡醫師,受訓期滿之後卻想要離開原本的大醫院,而當被其他大醫院的科主任詢問……
Thumbnail
當你向一個曾經有心理疾病的人問,「你是怎麼好起來的?」時,其實你是在問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願意翻開《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話,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少年,其實是三十歲出頭的蔡醫師,在異國充滿迷惘的身影。出身某大醫院體系的蔡醫師,受訓期滿之後卻想要離開原本的大醫院,而當被其他大醫院的科主任詢問……
Thumbnail
書中,朋城講述到自己第一次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那天早上,他找不到一本簿子。老師和全班同學叮嚀一定要帶,他翻遍了整個房間還是找不到,媽媽跟他說,找不到就不載你去上學,朋城感到很焦急、很無助,他想說這樣下去一定會遲到,索性就躺到床上不起來了,從這次開始之後,朋城開始斷斷續續不去上學,媽媽卻…
Thumbnail
書中,朋城講述到自己第一次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那天早上,他找不到一本簿子。老師和全班同學叮嚀一定要帶,他翻遍了整個房間還是找不到,媽媽跟他說,找不到就不載你去上學,朋城感到很焦急、很無助,他想說這樣下去一定會遲到,索性就躺到床上不起來了,從這次開始之後,朋城開始斷斷續續不去上學,媽媽卻…
Thumbnail
每年都需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的我,當看到這本《空橋上的少年》的書介的第一個關鍵字:「壯遊」,雖說小說這種形式一向不是我的菜,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故事開端於蔡醫師的印度之旅啟程,一趟為了摸索出一個有關職涯的答案而出發的旅行。然後與他在台灣的精神科工作環境中最主要的一位病人「朋城」的故事交織發展。
Thumbnail
每年都需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的我,當看到這本《空橋上的少年》的書介的第一個關鍵字:「壯遊」,雖說小說這種形式一向不是我的菜,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故事開端於蔡醫師的印度之旅啟程,一趟為了摸索出一個有關職涯的答案而出發的旅行。然後與他在台灣的精神科工作環境中最主要的一位病人「朋城」的故事交織發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