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走不進診療室裡的人搭一座橋──懼學家長團體與《空橋上的少年》作者有約

2021/01/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主講:蔡伯鑫
主持:林亮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日期:2020/06/14(日)14:30-16:00
地點:台北,小樹屋南京三民

▍我的後記

「曼陀羅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曼陀羅。
那就是最好的地方,也是一切根本的所在。」

──《空橋上的少年》,p.407
你捨得吃掉嗎,這個像藝術品一樣的「果凍花」?但如果說,它就像書裡的那個曼陀羅,最終都是要○○呢?(消音以免爆雷)
這是來自昨天演講現場一位讀者朋友,同時也一名家長送給我的禮物。
因為昨天的演講是一場特別的演講,我帶著我的書過去和一群特別的人們在一起──他們是一群「張朋城」們的爸爸媽媽,事實上,現場還來了兩位「朋城」。
我用了一個小時分享關於我自己的故事,關於我為什麼會想寫這本書,以及一路以來從寫作到寫作之外的種種心情。但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聽到他們幾乎每個人的聲音。
有人分享自己成了一個不敢講話的媽媽,克制的媽媽,不能問;然後,有人說因為別的家長講出來自己也才敢講。
有人分享他孩子的故事,在醫院,在跨不進的校門;然後,好像有勇氣想像再帶著孩子提著行李,通過海關。
有人分享她被書裡的雙線搞得昏頭,跳著先把醫院的故事讀完,才回頭好奇那個蔡醫師是怎麼變成蔡醫師的。
有人分享她看到書裡「好好休息,穩穩地走」那句話,像是開始聽到自己的心跳,有種安心的、可以做自己的感覺。
有人說感覺今天氣氛很好。有人說著說著快哭了。有人遞上衛生紙。有人輕鬆地笑出來。有人邊聽邊在平板裡寫了首給自己的詩。
有人說,看著書裡的故事像是看到自己曾經經歷的過往,一幕幕在眼前重新上演。
也有人從頭到尾保持沉默,然後,在昨天晚上,在失眠的夜裡,母子展開了一段新的、像是極其平淡的對話。
書上市幾個月以來,這大概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一刻。是一種……啊,能把這本書寫出來真是太好了的感覺。能把「他們」的故事「如實」地傳遞出來,真的是太好了。
噢,更別提我還帶了這樣一個禮物回家呢(笑)。
「曼陀羅,就是我們。」有個媽媽說她才翻開這本書到第二頁,看到這句話就卡住了。而在看完整本書之後,她好像有了那麼一點感覺。
我們很可能都會忘記在昨天下午傾盆大雨中的那個房間裡,各自還說過些什麼。就像,今天晚餐後我和家人把那個「果凍花」切成方塊,開始享用。
但當我們能聽見彼此的聲音,真的,那就是最好的地方了。

▍參與者的迴響

摘錄自記者陳德愉在蘋果日報/上報的專訪。
拒學家長團體邀請蔡伯鑫去分享新書,許多拒學孩子除了看診外,連家門都跨不出去,「但是那一天有兩個孩子來……」一直都是平靜地坐著談話的蔡伯鑫,神情興奮起來:「真的非常激勵!」
兩個孩子只是很平靜地坐在那裡聽完,後來,父母問他們的看法,孩子說:「還好。」
「他們說還好ㄟ!」蔡伯鑫興奮地說,好像這本書已經得了大獎。
「『還好』,就表示他們沒有太受傷。他們願意聽別人的經驗,就是移動。」雖然,這個移動非常非常的小。
「也許可以讓他們聽到,原來,別人也是這樣,醫生(蔡伯鑫)也是這樣。」他笑著說。
完整報導請參考下方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