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終還是要談的-美選(下) 關於政治正確

十幾年前唸書時政治正確這字眼好像沒有特別的流行,關注度也不是非常高,但這幾年我們開始以政治正確來簡單帶過很多事情。最近在台灣常常聽到,很多時候也有點貶義的感覺。今天不談太多的定義,存粹談談個人的想法:
政治正確一開始的本質是好意的,主要面對的也是左派上議題,像是種族、性別、文化等...希望以一些實質上的行動去改善現有的狀況,以美國的社會現象來比喻,好比面對黑人我們不能再用N word,女性最終允許的投票權,跨種族的婚姻,當時軍中的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這些我們現在覺得很過時的看法,在那個年代可是跨時代的進步,以現在政治正確的定義,這些都是政治正確的體現,但把時間軸拉長,我們也發現這些改變也慢慢改變美國人對事情的看法。雖然美國離種族平等性別平等還一段漫漫長路,但與當時的環境相比已經進步不少了,而軍中最終也推翻了不問不說,取而代之的是不應以性向取決是否合法從軍。
這讓我不得不認真思考,政治正確真的錯了嗎?當我們對現況不滿,想改變體制時所提出一系列方法其實對當下的人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我們習慣現有體制帶來的安全感,但被不平等對待的一方卻只能一直默默的忍受。好比當年台灣無法說台語、不重視原住民文化的生活型態下,隨著時代的改變,“政治正確”的推廣下,抗議方與支持方不斷拉扯與推動,這些年下來台灣對台語與原住民的看法不再與20年前相同。而這些年台灣想推動的同性婚姻法,正反兩方也是吵得沸沸揚揚的,但可以想像十多年後大家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也不會再和現在一樣了,這是時代的轉換,我們都跟著時代在變,但這樣的改變是由一群人“政治正確”的人不段努力推動炒作議題,最終換來的平衡點。
說到這,讀者可能覺得我對政治正確的看法是必要存在,我不否認,在我認真思考後覺得,與其不衝撞的體制,不如一個過渡衝撞的體制,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過度的衝撞最終社會的價值會找到一個平衡點,但不衝撞不挑戰的情況下,我們習慣漠視與接受現況。
好比在川普的執政下全球化影響深遠的鄉村與勞工階級的反撲,反中與消減移民都是政治正確的手段,手段與言論雖然偏激,但如今也讓美國社會也掀起了一個反省的思潮,雖然說政治正確多半是用在左派議題上,但我覺得這觀點也在改變,因為不論左右,每個被多數忽視的聲音都是值得被聆聽的,現今拜登執政也不能再忽視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及中國的崛起。當然拜登與民主黨也可以選擇驕傲的不調整不改變,但民主國家會用選票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四年之後我們也會知道新政府的決定是否符合民意。
那為何這幾年政治正確被許多人感到反感呢?這之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最終還是人的問題。民主黨這麼多年來為弱勢發聲,但到底多少人是真真確確的受到改善,當我們選出了一個黑人總統時,我們以為社會將更趨於平等事情將得到改善,但十多年來卻沒看見改善,工人階級也法翻生。很多人開始覺得這些行為好像變成一個政治行為,而非市場自由選擇下的決定。好比現今的女性副總統,很多人覺得可以站上這個位置的她只因為她是非裔女,而非能力非凡,此舉就是個政治正確的行為。但話說回來誰又可以證明她真的是能力不足呢?還是只是因為我們也只想選擇我們相信的。這些問題似乎只有時間才能判定,一個行為到底是為了真正的社會正義還是過度政治化的政治正確行為。我的觀點偏向,雖然不完全認同政治正確的手段,但最終的方向一致,還是可以觀察監督的。我相信是過度的偏激,最終還是會被多數人拉回一個平均值。保持觀察力,不過度傾向一方,才能理性看待事情不被媒體帶風向牽著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