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刻畫庶民百態的杜米埃《司通婁南路1834年4月15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杜米埃(Honoré Daumier)是一位忠於自我且風格強烈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實實在在關注著當下時事,而且往往以非常詼諧嘲諷的方式再現,讓觀眾能夠很快地理解作品的主題。本著對於週遭事件的關懷,他創作了有關社會階級、貧富差距以及生活百態相關的大量作品,加上石版畫的印刷輔助,在特定的組織中傳播,為諷刺畫奠定了一席之地。
杜米埃,《濫用自由》,19世紀。石版畫,國家美術館,美國。圖中描述兩位男士正為一個女士爭吵,強摟著女士的男士(強行地)表示要帶她去植物園一起吃晚飯。
不同於崇尚自我表達、抒發主觀情感優先的浪漫派畫家們,杜米埃喜愛著實速寫他看見的風景:車廂內雜沓的人潮、廣場上佇立一隅的街頭藝人、醜化王公貴族的嘲諷作品...,這些關心,與他工人家庭出生的背景息息相關,正因為他父親也是工人階級,所以他看得見社會上不公不義的階級差異,並結合繪畫的技能,創作出關懷庶民的特色作品。
圖為兩位藝術家正在仔細審視對手作品。畫家不羈的穿著及髮型,和左後方正經八百的高帽紳士形成強烈對比。
杜米埃的作品捨棄了一切細節及裝飾圖案,石版畫亦不適合留下太多雜亂的線條,因此他的版畫作品線條流暢,去蕪存菁。同時,礙於版面有限,漫畫作品須能在屈指可數的說明下讓讀者理解,他用誇張、整體感及象徵性都很強的角色追求作品所隱含的意義。
杜米埃,《司通婁南路1834年4月15日》,1834年。石版印刷,29 x 44公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
杜米埃留下為數可觀的作品,為當時的法國留下側寫,獨特的呈現方式既紀錄社會又超越時代。《司通婁南路1834年4月15日》正是一幅直接不客氣批評時事的犀利作品。事件發生在1834年4月司通婁南路一帶,司通婁南路12號大樓有人鳴槍抗議政府對於里昂紡織工人的壓迫。之後,官方派出軍隊,對大樓裡的住戶開火鎮壓,一間間查看房客並給予制裁,也因此傷及許多無辜居民。畫中直接刻畫了四具屍體倒地,形狀淒慘,直接且不修飾的呈現事件,加上杜米埃出色的構圖技巧,畫中央的屍體宛若舞台打光一般,以戲劇化的效果被突顯在觀眾眼前,光影強烈對比,訴說著殘酷的同時,氣氛寂靜且無聲。此作品結合時事新聞,以扎實的素描技巧紀錄,作品名稱正標誌了事件發生的地點,槍戰在經歷過百年革命、政局動盪不安的法國已不再稀奇,當時的巴黎市民都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作品中空氣無聲,訴說著殘酷的事件、政府的暴亂,以及男女老幼逝去的無奈。最悲哀的,便是事件的真實性,以及讓憾事發生的政府本身。不久之後,畫版被政府查封,政治諷刺畫作也被明文禁止,法國政府對於批評時政的藝術管制更加嚴格,藝術家們也被迫轉向其他非寫實的藝術形式發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斯特伯(John Constable)是一位喜愛風景的英國畫家,他出生於英國西南方薩福克郡,自小喜愛繪畫,尤其愛好臨摹家鄉周遭的風景,工作地點也在左近,一生從未離開英格蘭,以畫筆謳歌自然,他的畫作忠實呈現出英國鄉村的田野風光。
今天要說的是德國畫家弗萊德里克(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他的畫作呈現出對自然的敬愛與崇畏,他筆下的風景,往往氣象萬千,氣派非凡,頗有風雨欲來山滿樓的氣勢...
英文,其實並不是邏輯系統化的產物。 有幾個字真的是唸起來超苦痛,反覆錯了好幾次還是一錯再錯,記憶錯亂,也發生過只記得要發自己不熟的那種發音,結果還是記錯...
試著想像一下:一片客廳牆壁大小的油畫,大概是寬7公尺高4公尺的尺寸,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畫完?200年前的法國畫家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給出的答案是:18個月。
哥雅(Francisco Goya)是位多產的畫家,也是西班牙王室的御用畫家,這職銜在那時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可別以為哥雅就是菁英教育出身,中年時他甚至因惡疾失聰,畫風轉為黑暗,仍不忘批判針砭時事,甚至開始「夢境文」,以做夢之名創作......
康斯特伯(John Constable)是一位喜愛風景的英國畫家,他出生於英國西南方薩福克郡,自小喜愛繪畫,尤其愛好臨摹家鄉周遭的風景,工作地點也在左近,一生從未離開英格蘭,以畫筆謳歌自然,他的畫作忠實呈現出英國鄉村的田野風光。
今天要說的是德國畫家弗萊德里克(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他的畫作呈現出對自然的敬愛與崇畏,他筆下的風景,往往氣象萬千,氣派非凡,頗有風雨欲來山滿樓的氣勢...
英文,其實並不是邏輯系統化的產物。 有幾個字真的是唸起來超苦痛,反覆錯了好幾次還是一錯再錯,記憶錯亂,也發生過只記得要發自己不熟的那種發音,結果還是記錯...
試著想像一下:一片客廳牆壁大小的油畫,大概是寬7公尺高4公尺的尺寸,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畫完?200年前的法國畫家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給出的答案是:18個月。
哥雅(Francisco Goya)是位多產的畫家,也是西班牙王室的御用畫家,這職銜在那時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可別以為哥雅就是菁英教育出身,中年時他甚至因惡疾失聰,畫風轉為黑暗,仍不忘批判針砭時事,甚至開始「夢境文」,以做夢之名創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就在巴黎公寓的窗前,德拉克洛瓦親眼目睹這場革命。以往只能從拜倫的詩歌或希臘獨立戰爭的報導中想像戰爭場面的德拉克拉瓦,在這三天的動亂中,將內心產生的複雜感受表現在《自由領導人民》這幅不朽的名畫。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這禮拜一法國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特展裡的作品,包含庫爾貝知名的畫作《世界的起源》在內,和部分展品遭到抗議人士闖入塗鴉....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3-1870)誕生了「漫遊者」,有的到處消費,有的只是閒逛,引來諸多讀書人為之青睞,一時之間成為流行語。流風所及,有兩家出版社更以  (Flâneur)命名,分別是行人和漫遊者出版。巴黎大改造之後,古老巷弄一律剷除,代之而起的,是兩排綠蔭的康莊大道,一旦民眾作亂,便出動部
Thumbnail
#作品中,「性愛∕無性」、「靈∕肉」、「自由∕壓抑」、「誠實∕欺騙」、「貴族∕平民」、「僱主∕傭人」、「威權∕反抗」、「貧∕富」、「傳統∕現代」、「工業發展∕回歸自然」……等之二元對立,莫不充滿象徵意義,饒富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引起極大爭議 英國作家D.H.勞倫斯(David Herbe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成長與早年生活的故事。從他出生、父母的社會地位、童年時光,一直到進入維洛及歐的工作坊當學徒,文中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細膩描寫。
在談論到納粹德國與其犯下的罪行時,巴黎的佔領時期幾乎不像是我們對於殘酷戰爭的想像,尤其納粹與殘忍、屠殺、蓋世太保之間的等號,西歐文明中心之一的法國首都的陷落,竟毫不血腥與壯烈,反倒令歷史的眼光尷尬。作為讀者、並非專業史學背景者,可以透過閱讀本書將此「無事」當作「真正的事件」,並且需要不亞於其他事件的
1.1:蘇荷區(Soho),唐人街的神壇 這裡是西敏市的工人、中產階級娛樂區,到處都充斥著妓女、音樂廳和小劇院,但在 19 世紀初期,流落倫敦的中國華南勞工和水手也大多落戶於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就在巴黎公寓的窗前,德拉克洛瓦親眼目睹這場革命。以往只能從拜倫的詩歌或希臘獨立戰爭的報導中想像戰爭場面的德拉克拉瓦,在這三天的動亂中,將內心產生的複雜感受表現在《自由領導人民》這幅不朽的名畫。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這禮拜一法國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特展裡的作品,包含庫爾貝知名的畫作《世界的起源》在內,和部分展品遭到抗議人士闖入塗鴉....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3-1870)誕生了「漫遊者」,有的到處消費,有的只是閒逛,引來諸多讀書人為之青睞,一時之間成為流行語。流風所及,有兩家出版社更以  (Flâneur)命名,分別是行人和漫遊者出版。巴黎大改造之後,古老巷弄一律剷除,代之而起的,是兩排綠蔭的康莊大道,一旦民眾作亂,便出動部
Thumbnail
#作品中,「性愛∕無性」、「靈∕肉」、「自由∕壓抑」、「誠實∕欺騙」、「貴族∕平民」、「僱主∕傭人」、「威權∕反抗」、「貧∕富」、「傳統∕現代」、「工業發展∕回歸自然」……等之二元對立,莫不充滿象徵意義,饒富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引起極大爭議 英國作家D.H.勞倫斯(David Herbe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成長與早年生活的故事。從他出生、父母的社會地位、童年時光,一直到進入維洛及歐的工作坊當學徒,文中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細膩描寫。
在談論到納粹德國與其犯下的罪行時,巴黎的佔領時期幾乎不像是我們對於殘酷戰爭的想像,尤其納粹與殘忍、屠殺、蓋世太保之間的等號,西歐文明中心之一的法國首都的陷落,竟毫不血腥與壯烈,反倒令歷史的眼光尷尬。作為讀者、並非專業史學背景者,可以透過閱讀本書將此「無事」當作「真正的事件」,並且需要不亞於其他事件的
1.1:蘇荷區(Soho),唐人街的神壇 這裡是西敏市的工人、中產階級娛樂區,到處都充斥著妓女、音樂廳和小劇院,但在 19 世紀初期,流落倫敦的中國華南勞工和水手也大多落戶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