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是我近幾年來,看得最入迷的戲劇之一。劇中女角蔣南孫的父親蔣鵬飛,是一位見錢眼開的勢力人,看不起蔣南孫的男友只夠錢買郊區的房子,而不支持兩人交往。
蔣鵬飛一生從未工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投資股票,而南孫十分看不慣父親的行事作風,但他為了向女兒證明自己的能耐,鋌而走險將更多的金錢購入股票,甚至向老母親及其朋友借錢。
直到朋友進門追債時,股票賠錢一事才東窗事發,當時蔣鵬飛甚至還一度神隱,留下妻女處理債務一事。後來,蔣鵬飛終於痛下決心,將原本的豪宅賣掉還債,並舉家居住在蔣南孫好友朱鎖鎖租的公寓裡。
蔣鵬飛洗心革面,向自己的老母親說:「我還有手有腳,可以去打打工,有空時一起去看看南孫。」並擁抱著自己的老母親。看似事情告了一段落,年邁的老母親也安心了不少。
然而,蔣鵬飛進入浴室梳洗沒多久,老母親便聽見他開窗一躍而下的聲響,闖進浴室一探,已不見兒子身影。
最後,蔣鵬飛竟是選擇了自殺,留下崩潰大哭的老母親。
為什麼事情已解決了,他還是選擇了自殺?為什麼他迷途知返,終究選擇自殺?這是觀眾的疑問,我想在這裡分享我的看法。
在自殺迷思中之一,我們都以為當事人顯示進步的徵兆時,就表示已經脫離危險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林綺雲教授在《自殺防治守門人:理論與實務》一書中談到,很有可能當事人的進步,來自於已度過自殺的猶豫期,或是已結束是否選擇自殺的焦慮。因此,他建議自殺仍可能是自殺者選擇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須持續注意或關懷,避免再選擇自殺。
通常自殺警訊(FACT)包含:感覺、行動或事件、改變、惡兆。其中改變,就是指無論當事人的轉變,是變好還是變壞,我們都需要多加留意。
- 對於朋友、嗜好、個人清潔、性、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沈、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
- 人格--更退縮、厭倦、冷漠、猶豫不決,或更為喧鬧、多話、外向。
- 行為--無法專心。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時候會很早醒來。
- 飲食習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或吃得過量。
自殺是每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解決問題方式,然而這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有人願意揭露自殺想法,期望你能夠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最重要的關懷及愛,去幫助對方度過難關。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