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點也不想說過去的事情,這只會越說越難過而已。」
「再說一遍,又不能改變什麼,那何必說呢?」
「如果能夠忘記就好了,那些事情永遠都不要想起來……」
不知道,在你的人生當中,是否有著你不願回想的過去呢?
在我的人生當中,曾有一段記憶是我最不願回想的,那就是小學五年級時,我罹患了「乾癬症」,這是全身性皮膚發炎的慢性病,為此我還剃光了頭髮,戴上假髮去上學。這段記憶所延伸出來的痛苦經歷,就像是不能說的秘密,我雖迴避了十年,但它總是在我的內心隱隱作痛,也使我總是與人保持一段神祕的距離。在大四時,我參加學校的一個成長團體,曾稍微透露這段經驗的感受,但不敢向團體成員詳細說明罹病的始末。興許是大學期間,老師們相當鼓勵我們透過諮商與書寫,探索內心的感受與想法。後來,我在就讀心理諮商研究所期間,終於累積足夠的勇氣,決心面對自己的生病歷程,並將其撰寫出自我敘說論文。
這篇自我敘說論文,雖談不上有重大的研究貢獻,但卻為我的人生帶來極大的蛻變。我發現當我越能直面內心的陰影,就越能感到自信與平靜,幫助我更富有創造力與彈性地面對當前的挑戰;同時,這也使我更有同理心地看待人事物,以及發展出更自在的人際關係。
回首過往,我曾以為只要不提就能減輕痛苦,然而每當回憶再次侵襲時,它總是會無情地絆倒自己,而我卻不自知。直到,我開始願意接觸與接納那些過往的經驗,我才發現-原來每道傷痕,也可以是成長的印記。
當我們遭遇令人痛苦或恐懼的事件時,常會不自覺地選擇逃避這些想法與感受,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避免自己再次接觸那些痛苦的經驗。這種現象也可以稱為「經驗性迴避」,優點是透過迴避痛苦經驗,能暫時減輕當下的痛苦,但壞處卻是當我們封閉探索內心的能力時,可能會因此錯失許多能帶來正向經驗與人生意義的機會。
陶德‧卡珊登與珍妮佛‧凱恩(2011),以176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一項研究,評估「經驗性迴避」在創傷後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在這群學生之中,最常見的創傷事件包括親人或摯友驟逝、車禍、目睹家暴與經歷天災。他們發現這些研究對象在創傷中承受的壓力越大,之後的成長幅度就越大,但這個結果只限於呈現「低度經驗性迴避」的那些人;而採取經驗性迴避與過度焦慮的大學生,則是相反的結果。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過度依賴經驗性迴避來緩解當下的痛苦,而是讓自己保有高度的心理彈性,接觸內在的真實感受與想法時,我們就有機會在創傷事件後,領悟更多的人生意義。
當我們能夠放下防衛,勇敢面對內心的種種情緒,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建立安全感,並為成長鋪路。只是將「痛苦的傷痕」轉化為「成長的印記」,並非一蹴可成,往往需要多年的積累。
你可能會說:「如果每個痛苦經驗都必須處理,而且還要花這麼久的時間,那將會沒完沒了啊!」
我認為,並非所有的痛苦經驗都得開放內心徹底探索,而是當你發現那些痛苦經驗,已經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工作生涯、情緒調節、人際關係、親子關係或親密關係……等等,而且你本人也想要改善困境,那就必需費心處理。
不過,處理痛苦經驗的時機與環境,也很重要。我們要循序漸進地培養自己接觸內在經驗的能力,以及尋找與創造安全的環境,千萬別直接把自己擺在高風險的情境下,強迫自己直面過往的創傷,恐怕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心理師會為當事人創造安全且支持的環境,並與當事人必須建立起互信且真誠的合作關係,陪伴當事人孕育探索內心的能力與勇氣,共同面對那些難以觸碰的痛苦記憶與情緒。
有時,心理師也需要仰賴當事人表達諮商過程中的感受與想法,如此才能依據當事人的真實狀態,進行修正或彈性調整,因為諮商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與心理師展開一段合作的諮商關係,那也沒關係。你可以先與內在的自己合作,培養探索內在的能力,例如:
在面對過去那些令人難以啟齒的痛苦時,雖然逃避就能減輕負擔,但並無法帶來自我成長。無論是透過「個別諮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千萬別小看每一次的面對與探索,這些點滴都是在幫助自己「將傷痛轉化為蛻變的力量」。
參考書籍|
立即預約心理諮商,指定胡瑋婷諮商心理師↓↓↓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和分享,或是給我一些讚助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