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藝術)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你想住在哪一個星球?」第12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將臺北市立美術館打造成星象廳,這場館長口中的「Mega(巨大)秀」,集結27國的藝術團隊,以78組繪畫、影像、編織、裝置藝術,展現各方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分歧觀點。開展2個月來,參觀人數已超過7萬人。
    黃海欣╱《小確幸之河》╱203x489公分■我們徜徉在富足社會,但暴動、地震同時在各地上演,石化和核能發電廠則噴發污染物,藝術家表示,社群媒體讓她同時體驗到愉悅和可怕的事件。
    黃海欣╱《小確幸之河》╱203x489公分■我們徜徉在富足社會,但暴動、地震同時在各地上演,石化和核能發電廠則噴發污染物,藝術家表示,社群媒體讓她同時體驗到愉悅和可怕的事件。
    台北雙年展以星球概念作為策展主視覺
    「美國前總統川普,和瑞典氣候少女顯然就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館長林平指出,氣候變遷影響地球甚鉅,但不同立場讓大家各說各話,雙年展以策展人、法國當代思想家布魯諾‧拉圖的論述為據,將不同的理念,以不同星球─如「維安」、「全球化」、「實地」、「脫逃」、「另類重力」星球分層布置,讓人如臨星際。
    展覽的序曲陳設在北美館挑高15米的大廳中,黑白相間的大理石地板上,錯落著6組造型不同的怪奇機械獸,由墨西哥原民藝術家用瓦楞紙等材料打造,在電力驅動下,機械獸偶走動休息,仿若生物,傳遞「物也有生命」的信念。
    步入二樓「全球化星球」,通過岩洞通道,阿根廷知名女性藝術家用影像帶民眾進入墨西哥和中國,得見塑膠、花環等製品在世界暢通無阻。《預兆》由摩洛哥藝術家所創作,五彩繽紛的投影,實則為有毒化學物質投入水族箱凝固過程的魅影。

    藝術不只美 須有社會力
    拾階而下,來到一樓「實地星球」,有22組結合地質學、細胞學、替代建築材料等作品,包括原民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得創作的《病毒系列》,還有曾是珠寶設計師的原民藝術家武玉玲,因納莉風災重創家園,決定回到家鄉,召集部落編織創作,凝聚情感。
    此外,也有國外創作者來台進行田野創作,北美館展覽規劃組陳柏年帶著英國團隊在台灣考察,「汲取台南地理人文靈感,與泥水匠師、鐵工打造《牡蠣間》作品,多次嘗試,終於成功。」
    原是歷史與人類學系副教授的施永德和台灣藝術家希巨.蘇飛及拉黑子‧達立夫,以《不同地吸引力:流客》為題,採集阿美族人歌曲,及在北美館附近河域採集的聲音,讓民眾傾聽氣候變遷下來自原民真實生活的聲音。
    贊助雙年展的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表示,此次雙年展在疫情重創全球的當下,別具深意,「期盼跨世代民眾共同關注地球永續議題,因為你我『同住』一個星球上。」 「我一直在思索什麼是雙年展。」林平不希望該展只落入2年一次的藝術事件,「藝術不只是為了美,還要有社會力!」雙年展還有一個月多展期,民眾可把握機會,前往北美館,享受結合藝術、知識及在地經驗的國際大展。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巴黎政治學院榮譽教授
    台灣這小島濃縮了一切的地質現象,也歷經都市化科技發展帶來的轉變,不管是在地質或地緣政治上,都有特殊的代表性,就像縮小版的地球,集
    結了地球面臨的問題。這次雙年展,我們讓藝術家、社會運動者、工程師、科學家一起合作,嘗試建構出人們的現況及解答。
    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法國獨立策展人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把這顆行星給現代化了吧」的大夢,但突然間,世界看來不那麼理想,若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須耗掉整整6顆地球的資源,現代化的夢已被打醒。這展覽有2個關鍵字,分別是「思考」與「體驗」,希望讓不同立場的人能夠一起協商討論。

    館長林平導覽三件作品

    《模擬圖》 張永達(台灣) 林平:藝術家長期以數位工具觀察世界與創作,這次他根據太魯閣和在德國的駐村經驗,再造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水的湍流系統,有多層的寓意,首先,他打造如同「微觀地景」的9根試管放在地下室,有地質學的隱喻。第二,藝術家模擬太魯閣各類地震、崩裂等不同數據,分別置放在試管中,撞擊岩石,3年來的真實數據,讓民眾在3個月的展期間,用最短的時間看到起伏的地形,見證自然的鬼斧神工,非常難得。
    張永達用真實的數據、用藝術的感知,讓全世界認識太魯閣地質的神奇性,也呼應了策展人拉圖的論述,地殼始終在變動,是活的,我們會彼此影響,更要共生共存。
    《牡蠣間》 食事提案(英國) 林平:這個來自英國的團隊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專業,找到跟地球友善共存的方式。他們到台灣觀察到牡蠣養殖無需抽取地下水、牡蠣吞吐海水讓海洋更優質化的特質,只是成堆牡蠣殼成為另種垃圾,於是和台灣團隊合作,採用三合土工法,用牡蠣粉取代水泥,製作出美麗牆面、磨石子地板,還有人體工學躺椅及磨砂膏。若來雙年展,一定要來試坐,試用產品,就像置身SPA場域一樣。
    這作品可說是三贏,首先它友善環境,第二,它並沒有阻擋產業,有些產業會因環保考量成為夕陽產業,但這作品卻能與消費生活有所共鳴,這鼓勵著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創造性的模式,一樣可以享受生活,也可以利他。
    《體外心靈》 皮耶‧雨格(法國) 林平:南進門有件女性雕塑作品,我們特別找來台灣養蜂專家協助,在上頭養蜂,你或許想問:這世界上偉大的雕塑那麼多,這件作品到底好在哪裡?首先,這個女性雕塑蹲坐著,對土地是尊重的,有情感的;一般傳統雕塑是靜止的,沒有生命的,但這雕塑頭上的蜂巢穴,卻因活著的蜜蜂,始終在持續變動之中,這件作品很巧妙地將這兩種衝突的力量結合一起。
    如果來看雙年展,一定要來這裡走走,看到雕塑置身在蕨類植物中,每一片角落,每一片綠意,都會讓你覺得美極了,在不打擾蜜蜂的前提下,你會感受到雕塑跟環境的交融和互動,而我們不也是嗎?也是環境其中的一環。

    人類非中心 讓萬物發聲

    學生在協商劇場中扮演議題關係人,進行理性討論。
    「協商劇場是雙年展的引擎!」林平指出,2年前北美館首度以生態環境為主題時,即挑戰人慣於將自然視為控制之物的傳統思維,「人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屆雙年展更往前跨步,特別舉辦5場協商劇場,讓「非人類」也能被人代理發聲
    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
    身為公眾計畫負責人的策展人林怡華,與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5所大學合作,讓學生在一整個學期中,深入接觸核廢料、塑化劑及離岸風電、助孕科技等議題後,在協商劇場現場扮演相關角色,如法官、地方政治人物、社會組織,甚至非人角色,如塑化劑、精子等,各方一起討論,現場並邀集業者或受災戶參與。
    「協商不是辯論,辯論的目的是要贏,但協商希望讓議題往下走。」林怡華說,有學生參與後,「理解到以前的堅持其實是基於片面立場。」也有廠商見全場理性溝通,深受感動,也有受災戶表示,見學生扮演相關人員,更能「放下心聆聽與溝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