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路時代,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開始學著上網跟選民搏感情。依照「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理論,適度曝光、露臉、跟網友話家常、聊自己的興趣、表露心情,應該是會增加選民的好度。不過,要怎麼證明呢?
曝光應該會對選情有益,否則也不會有越來越多民意代表把時間、人力花在社群網站上,甚至聘請專屬小編。但,如何證明?人們投票,不會只依照政治人物的曝光度,風向、時潮也很重要。比如台灣二〇一八年底的「討厭民進黨」潮流,二〇二〇年初又轉向不喜歡國民黨。推特、臉書帶來的曝光,不太可能扭轉這麼大的動盪。
荷蘭的國會議員選舉制度,恰恰好可用來觀察社群網站的曝光效應。歐美國家玩「推特」(Twitter)的人很多,推特會依序排列每一則你追蹤的「推友」發出的訊息,不像臉書會用演算法篩選,所以推特也更適合拿來做曝光研究。這研究觀察了荷蘭國會議員候選人在二〇一〇年大選前後的所有「推文」,包括量的統計,以及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