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時,學者研究證實「敵意媒體效應」(hostile media effect),也就是說,即使是已經盡可能兩面俱陳,恪遵媒體倫理的新聞報導,對於立場鮮明的讀者(或說「鐵粉」),還是會認為記者偏向對方。
第一個知名研究是針對以色列、阿拉伯戰爭的新聞。對以、阿紛爭沒有特定觀點的人覺得很中立的新聞,親以色列的學生看了,會覺得偏袒阿拉伯人;親阿拉伯的學生看了,會覺得偏袒以色列人。
之後陸續的研究,證實「敵意媒體效應」廣泛存在,但必須能真正找出足夠極端的「鐵粉」,研究裡才有顯著差異。無論是競選時的政治支持者,或動物權激進份子與靈長類研究人員,都存在著「敵意媒體效應」。
到二〇〇一年,又有學者證實「相對的敵意媒體效應」(relative hostile media effect):即使一篇文章已經有自己觀點了,兩邊的支持者都還是容易認為作者偏向對方。也可以這麼說,對於鐵粉來說,除非是擺明支持自己觀點的文章,否則就算已經有點偏向己方了,還是會用放大鏡檢視。
有篇二〇〇七年的研究,針對新加坡人想要研究在媒體被政府高度管控的環境下,會不會有明顯的「敵意媒體效應」?好啦想也知道一定是有。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看研究設計。
二〇〇四年時,新加坡政府決定要建國際賭場。在原本禁賭的新加坡,引發言論管控環境底下少見的激烈爭議。新加坡人贊成與反對建賭場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學者因此找了真實存在的兩組人。第一組是常常到國外賭場賭博的新加坡人,第二組則是實際有參與反對賭場組織與行動的人。
研究者針對賭場議題,製作了一篇題目是「新加坡正在進行興建賭場與否的爭論」的新聞,製作成當地大報《海峽時報》的版型。內容包括對事件由來的敘述,正反兩方意見的引述。研究者儘可能的平衡報導,讓兩邊意見陳述的比重一樣。
研究者先找出20位對賭場議題沒有立場的大學生做預先測試(pre-test),他們認為這篇新聞是公正的。然後再把這新聞給好賭、反賭的兩組人。
結果不出預料之外,好賭的人覺得這新聞偏向反賭方,反賭博的人認為這新聞偏向賭博方。無論怎麼看都算平衡中立的文章,在「鐵粉」眼中依舊是不合格的。這說明,即使是在一個新聞中規中矩、不敢亂爆料亂批評以免被政府告的社會裡,「敵意媒體效應」還是存在的。
當我們知道「敵意媒體效應」普遍存在時,也就清楚,為什麼會有許多立場鮮明的報導存在,因為鐵粉喜歡。設法盡可能平衡的新聞,反倒會引起兩端支持者都很不滿。什麼樣的人看到什麼樣的文章會有什麼反應,「理性」存在的空間其實很少。
理性、中立、客觀,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