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ru image3系列是個很難訴說的圖像創作系列。2018年OpenBook有一篇訪談,標題是「大人讀繪本》聆聽圖像的聲音——image3跨齡繪本的溫柔革命」。那一年的2月大塊甫成立這個系列,企圖在於「不同於過往以孩童作為主打客群,image3這次反其道而行,將青少年及成人納入目標讀者,每一本繪本自成一格,筆觸與風格迥異市面上大部分的圖畫書,其創作者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甚至包括臺灣人較少觸及的波蘭、伊朗及烏克蘭等國家。」 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即便是以孩童為主的繪本創作,除了0-3歲的幼幼書或功能性較強的工具書外,繪本本身要分齡或者說圖像類的創作要分齡(漫畫除外)就已經是個很難處理的問題,所以過往當這件事由通路訂好大致原則之後,號召出版社協同處理,回來的書單通常會產生兩種問題:一是書單量太大,出版社以粗略的方式大區塊分齡,無法細緻。二是同一本書幾乎每個年齡的區塊都會見到,因為不只出版社,我也是認為有些繪本每個年齡都可以接觸的。 所以繪本分齡,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而image3提及的「將青少年及成人納入目標讀者」更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過去在經營童書類型,要抓住青少年的目光很難,最後多半是與願意買書給少年們的父母對話,而通常,從分齡讀者的閱讀資料中分析,少年們喜愛的與父母選的往往是兩條不同路線。 回頭來看一個書系的定義,就可以理解出版與編輯的不易。書系定位清楚與否關係到未來的選書,image3系列採上一條頗難的路,而從目前出版的版品中,可以看到它還在摸索,但從去年年底出版的《博物館》,或是今年圖像張力強的《牟吉》與《顛狂世界》,隱約可以看到一點曙光。 這些圖像創作者的背景並非完全為兒童創作出身,但都有陳述「故事」的能力。我認為一個文本,不論是用甚麼文體、形式,故事的脈絡都甚為重要。《牟吉》有點盤古開天、神話傳說的味道,初讀時讓我想到時報石黑亞矢子《狸貓哥與動物們》中兩方大戰的畫面,但也創作了自己的一條故事路線,盤古大樹,一葉枝落,化為人形,力大無窮的「牟吉」誕生了,但如此原始的力量,看似被人類收養馴化,其實只是等待來日,一場比賽,引出了「牟吉」善與惡的一面,「惡」鑄下大錯,「善」如何收拾殘局,兩者合而為一,成為真正的牟吉,讀來有趣。撇開圖像連貫性或完整度還有些卡卡的地方,其他都好的。 而近期的《顛狂世界》,畫家ATAK,圖像創作鮮明。座落於大安區的童里繪本洋行繪本館,也引進他的作品,其中重新詮釋經典繪本《瘋狂彼得》的作品,很吸引人。而這本《顛狂世界》在各通路書介中,內容大概就能一目了然了,可是確實是需要實體翻書,才能感受到圖像中的色彩豐厚與其中的生命力,或許這一本並不是我在看過ATAK作品後,最喜歡的一本,但他在書店中確實很搶眼、很逗趣,翻轉了我們既定的童話印象,細節也時常是能一看再看。 回過頭,故事脈絡始終是我認為一本創作中很重要的「結果」,撇開我不熟悉的其他類型,至少在圖像創作,或青少年小說或繪本這些尚熟悉的領域,是如此的,我也如此認真看待每一個經手的作品,不要求完美,但如果有一個亮點在故事中,便希望大家能夠翻閱,然後,私心地,也期望大家與孩子、朋友分享,不論他們年紀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