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八王之亂打打殺殺了十幾年,最終在東海王出手後,終結了這場皇室之間的戰爭。但影響所及擴散到整個社會,導致西晉國力衰弱,為後續的永嘉之亂埋下了伏筆。
永嘉之亂
勉強維持住西晉政權的東海王司馬越在西元311年去世,為華北的混亂局勢揭開了第二幕。當時盤踞在山西地區的匈奴王劉淵,重用羯族的石勒、漢族流民首領王彌等人,在河南、山東一帶橫行。石勒趁著東海王剛去世的混亂時期進攻西晉,擒殺將士十餘萬。後來劉淵已死,兒子劉聰繼位,他派出武將劉曜及王彌大舉攻打洛陽,在洛陽四處燒殺擄掠(西元311年6月)。當時的年號為永嘉,因此這場戰禍被後人稱為永嘉之亂。洛陽在戰亂中付之一炬,數萬人死於非命。晉懷帝被擄往匈奴根據地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元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西元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滅亡。
此時華北的中原地區,則由漢族以及非漢族的各遊牧民族割據,前後建立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一系列的國家影響力最廣,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分裂的局面,直到西元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才結束。
五胡所建之國,則有二趙(前趙、後趙)、三秦(前秦、後秦、西秦)、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夏,共為十六國。其中的前涼、西涼、北涼,雖為漢族,但是總稱之為五胡十六國。因此,華北地區相互爭奪,戰亂不絕,致使人心極不安定,佛教則成為人民心靈上的寄託。
鮮卑的淵源
由於鮮卑在這個階段影響中原甚巨,我們有必要了解鮮卑的歷史。鮮卑祖先是古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東胡。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遊牧部落被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逐水草而居,以穹廬(蒙古包)為室,常向匈奴進貢。東漢末年,烏桓被曹操攻克(曹操謀士郭嘉死於征途),烏桓這名詞便從歷史上消失。
西元二世紀時的鮮卑國占據匈奴國領地,稱霸塞北。四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華北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戈壁沙漠以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日後的蒙古。
影響華北的鮮卑主要兩大支部如下。
東鮮卑:東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段部曾和晉陽的劉琨合作,後被羯人的後趙擊潰,融入中原其他族群之中。
慕容部有慕容氏諸燕的流變。一開始的慕容皝(ㄏㄨㄤˇ)於五胡十六國前期創立的大燕國,史稱前燕。前燕於能臣慕容恪死後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時,亡於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西元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戰敗於東晉之後,慕容垂復國建立燕國,史稱後燕。同時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慕容沖(小名鳳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馬)也建立了一個燕國,史稱西燕。西元394年西燕被後燕所滅。後燕後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後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後燕宗室由慕容德率領成立南燕,南燕後被東晉所滅。大家所熟知金庸的《天龍八部》小說,主角之一慕容復的祖先是也。
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後為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後來是契丹創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著名的拓跋氏,以及與其多次交戰的柔然,他們同屬拓跋部。
西元315年,拓跋部領袖拓跋猗盧被西晉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
西元376年,代國被前秦君主苻堅消滅。
西元386年,拓跋珪恢復了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國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
在永嘉之亂扮演主要角色的匈奴,於西元304年建國,定國號為漢(後改為趙,史稱前趙)。往後的一百三十六年之間,許多民族及國家在華北地區興亡輪替,西元439年遭鮮卑的北魏消滅,華北才再度統一,這段期間史稱五胡十六國時代。 所謂的五胡,指的是匈奴,羯,鮮卑,氐,羌。嚴格來說,在這段時期內興亡的國家共有十九國但一般會剔除北魏變更國號前的朝代、存在時間太短的西燕,以及漢族所建立的冉魏。
西元304年,劉淵即位大單于(匈奴王之意),定國號為漢,分封郡縣給族人及羯族出身的石勒等功臣。西元309年定都平陽,大有揮軍南下之勢。隔年,劉淵去世,其子劉聰繼位,他派石勒及族人劉曜攻打洛陽,生擒晉懷帝。後來又派劉曜攻打長安,將繼位的晉愍帝也擒住,西晉就此滅亡。
西元318年,劉聰去世,發生內亂。劉曜與石勒派兵鎮壓,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前趙)。另一方面,石勒也自立門戶,定都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縣),是為後趙,打算與前趙一較高下。這個時代諸勢力的抗衡狀態可說是瞬息萬變,若以地理關係來看,亦可視為華北兩大(關中、關東)區域的勢力角逐,
其一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勢力,
其二是以襄國、鄴(今河北省臨漳縣)、中山(今河北省定縣)等據點為中心的關東勢力。
後趙在統一關東後,國力不斷壯大,終於在西元329年消滅了前趙。石勒二十歲的時候,山西地區發生大饑荒,石勒遭人擄走,被賣到山東當奴隸,命運坎坷。後來石勒跟其他奴隸決定結夥為盜,石勒成了首領,而且勢力越來越龐大(怎麼感覺跟陳勝、吳廣起兵很像)。就在這個時期,劉淵建立漢國,中原陷入一片兵荒馬亂。 石勒看準了局勢,率領手下們投靠劉淵。劉淵對石勒非常信任,將關東徵討的重責大任交給石勒。因為這個契機,石勒的聲勢扶搖直上,最後登基為帝。
石勒相當尊重中華文化,嚴格禁止漢族無法接受的胡族風俗習慣,例如將過世父親或兄長的妻妾納為妻子,或是在服喪期間結婚等等。也不允許胡族做出凌辱漢族的行為。當時胡族與漢族正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因而衍生出非常激烈的對立,殺戮與掠奪。石勒所採取的政策,可說是化解雙方心結,促進和睦為目標。綜觀這個時期的歷史,我們可以說石勒的施政相當有先見之明。
石勒採行和睦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佛教的影響。尤其是促使他皈依佛教的西域高僧佛圖澄,功不可沒。石勒推崇佛教,除了是基於自己的信仰之外,當然也是站在收攬民心的立場,因為他深知佛教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石虎(石勒姪兒)即位後將首都遷移至鄴。他是個相當優秀的武將,當石虎死後,後趙便陷入大亂,最後由他的屬下,漢人冉閔建立了魏國(冉魏)。
佛圖澄
佛圖澄尊者在《高僧傳》裡歸類在「神異」,也就是神通廣大的意思。佛圖澄(西元232 ~ 348年),俗姓帛(ㄅㄛˊ)。魏晉南北朝,是佛教由印度東傳中國後的關鍵階段,佛圖澄是當時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大師來到洛陽的時候已經高齡79歲,本想在洛陽建寺弘揚佛法,但巧遇永嘉之亂,建寺計劃因此延宕。於是,避居草野山澤間,靜觀世局的變化。澄當年由洛陽至襄國避難,由此決定了他輔佐石趙三十餘年的經歷,之後建寺893所,授徒萬人,開創出中國北地特有依附皇權推廣佛法的弘法典範,為日後釋道安法師「依國主而立法事」的弘化打下了基礎,使佛教日後大顯於中土。
當時劉曜部將石勒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縣北),專以殺戮樹威。由於太殘暴了,澄不忍蒼生受苦,想要感化石勒,明查暗訪後得知石勒的大將郭黑略是信奉佛教的,於是就先到郭黑略處住。
《高僧傳》裡記載,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胭脂塗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於掌中......」。又能「聽鈴音以言事,無不效驗」。所以郭黑略每次跟石勒去打仗,都能預知勝負,石勒疑惑的問:「我不認為你有多厲害啊(你能力在哪裡,老闆都知道XD),為什麼每次打仗都先知道勝負?」略答:「將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有一沙門,術智非常, 云將軍當略有區夏(華夏),己應為師。臣前後所白,皆其言也。」勒大喜(有人說你以後會當皇帝,當然高興),曰:「天賜也。」 遂召澄問曰:「佛道有何靈驗?」澄知勒不達深理,正可以道術為徵。因而言曰:「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即取應器盛水,燒香咒之,須臾生青蓮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澄因而進諫石勒,要勤政愛民。
之後佛圖澄常隨左右,並規勸石勒減少殺戮。略舉幾件「神異」,讓石勒更加敬重佛圖澄。
敕(ㄔˋ)龍致水:當時襄國城塹乾涸,石勒問佛圖澄解除缺水的良方。佛圖澄說:「今當敕龍」。石勒以為佛圖澄是在開他玩笑,因為石勒的字是世龍,就回答佛圖澄:我就是沒辦法才請你。澄卻說:「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水必可得。」當時,水源雖有數處,但都「久已乾燥」。佛圖澄帶領弟子數人來到泉源旁,自己坐於繩床之上,「燒安息香,咒願數百言」。如此三日「水泫(ㄒㄩㄢ ˋ)然微流」。此時,一條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出來」,不久,「水大至,隍塹皆滿」。
預知心念:有一次,石勒因事發怒,欲殺害修行人,且要讓師難堪,師就避至郭黑略住處,並告誡弟子們:「若大將軍追問我去哪裡?就說不知道到哪裡去了。」石勒所派的人到處尋找澄,但都徒勞無功。石勒震驚地說:「吾有惡意向聖人。聖人捨我去矣。」通夜不寢思欲見。澄知石勒已悔,隔天便專程去見石勒。石勒問:「昨晚到哪裡去啦?」澄曰:「昨晚你怒氣沖沖,所以暫時迴避,今天你已回心轉意,所以才敢來看你。」石勒尷尬地笑說:「怎麼會呢?你誤會啦!」
預言擒曜:西元328年,劉曜率兵攻洛陽,石勒想要御駕親征,大臣都勸不要,於是石勒跑去問澄,預言會打勝仗,活捉劉曜,於是自率中軍出征!長子石弘與澄留守。果然兩軍對陣,劉曜大敗,劉曜的馬掉到水裡,活捉劉曜。當時澄以物塗掌,掌中看見用紅色的繩子綑綁劉曜。
誡勿食蔥:石勒稱帝之後,對澄更加崇信。當時,石葱想造反篡位,澄對石勒說:「今年的葱有蟲,吃了定遭殃,你趕快下令,叫百姓不可食葱。」石勒就詔告全國不要食葱,石葱心裡有數,便悄悄地逃走了。由於師的智慧,免除了一場爭奪的流血戰事。從此,石勒凡遇大事,必先向師請教而後進行,並稱師為「大和尚」。
復活太子:石虎有一兒子名斌,頗得石勒的寵愛,突然暴病死亡,死了兩天,石勒異想天開地說:「我聽說虢國的太子死了,扁鵲又救活他。大和尚是本國的神人,可趕快去告訴他,他一定能救活石斌。」師就取楊枝念咒,過了片刻,石斌果真坐起來了,不久即痊癒。從此,石勒就把自己的幼子,寄養在寺裡,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時,一定親自到寺中浴佛,為孩兒發願祈福。
石勒、石虎(殺了石勒的兒子石弘而自立為帝)在歷史上皆以殘忍濫殺而著稱,在澄的勸諫下,石氏之暴虐稍有收斂。石虎曾問:「佛法云何?」澄答:「佛法不殺。」石虎 曰:「朕為天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既違戒殺生,雖復事佛,詎獲福耶?」澄為其解說:「帝王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佛、法、僧),不為暴虐,不害無辜。至於凶愚無賴,非化所遷,有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願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
以慈悲不殺的勸諫,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石氏的恣意濫殺,實現了其憫念蒼生、安定社會的濟世宏願。
建武十四年(西元348年)八月,因為石虎的第二個太子石宣暗殺其弟石韜,並陰謀篡奪石虎的皇位,石虎虐殺了親生兒子石宣,廢掉皇后杜珠。當時澄諫石虎曰:「既是陛下之子,何必殺害?陛下若含怒加慈者,尚有六十餘歲壽命。如必誅之,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預言殺了兒子會讓後趙加速滅亡。結果石虎不聽。以鐵鎖穿過石宣下巴,將其活活燒死。而其官屬三百餘人,皆分屍投之漳河。
十一月,石虎大宴群臣在太武殿。澄預知後趙將滅,後來就跟弟子說:「過幾年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入滅矣。」即派人與石虎辭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焰幻之軀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聞。」十二月八日卒於鄴宮寺。世壽一百一十七。
佛圖澄的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進、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等人,但最重要的則是道安法師。道安法師是確立中國出家人一律姓釋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