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百濟,新羅。
自漢代以來就與中國發生著密切關係的朝鮮半島,在經歷了南北朝之後,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高句麗為何又成為了大隋不得不滅的敵國呢?
隋朝以前的朝鮮半島故事,麻煩就到先朝專題看了,這邊直接從隋文帝封高湯為高麗王說起。對,不是高句麗自己改名高麗,而是隋朝改封。
高麗當時的首都平壤,在他們自己的稱呼,也是「長安」。除了長安,高麗還有國內跟漢城兩大都,並稱三京。
南北朝期間,高麗經常跟新羅發生戰爭。為什麼沒有百濟的事情?我們後面再說。
高麗跟倭國一樣,設有十二等官,但中文名稱就沒有倭國來得帥氣,為什麼呢?這顯示出,高麗的文字語言發展較倭國為高,大多數的官名,中文都是音譯而已。
「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鳥羽。貴者冠用紫羅,飾以金銀。服大袖衫,大口袴,素皮帶,黃革屨。婦人裙襦加襈。」服裝大概看一下,襈是加花邊的意思。
高麗的稅制,也可以大略看出階級:「人稅布五匹,穀五石。遊人則三年一稅,十人共細布一匹。租戶一石,次七斗,下五斗。」
人,下有租戶分三等,而中間還有遊人。當時的高麗有「遊女」,透過日本留下來的漢字,跟這邊的記錄併起來,應該一樣可以理解為從事風俗業的女子。遊人是指什麼?我覺得同樣可以從後來的朝鮮王朝五級制看出來。
朝鮮王朝分兩班(士族貴族)、中人、常民、白丁、賤民。高麗時代的人,應該相當於中人,是身分低下的士族,可以做類似中國「吏」的工作,但不能當官。
租戶則是常民,貴族專屬的農民。遊人就是常民以下等級。
高麗國境內所有的土地,不會都屬於貴族。貴族只佔據沃土良田,遊人應該就是生存在窮山惡水的百姓。這種人來源很多,用中國當時流行的名詞,其實就更接近「蠻夷」。像三國吳之百越,蜀之南蠻。國家的法律不及,也不納稅,只以納貢來保持雙方的穩定關係。
朝鮮王朝時的白丁,主要是指從事屠宰業跟移居來的女真契丹人。為什麼屠宰業在朝鮮半島是低下的?事實上,隋人也開始比過去更瞧不起屠夫。這或許跟南梁佛教的廣布有關:殺生者。當然另外一件有趣的是,後來由於朝鮮接受宋朝儒學,佛教徒反而成了賤民,那又是很久以後的故事了。
回過來說,可以說佛教跟商業的昌盛,定義了這個時期高麗的人民階級。這兩個要素,在隋朝以前是一體的。相對來說,高麗的敬佛,是為了強國。他們本身當時仍然非常盛行自然崇拜的宗教。
那在我個人過去的推論中,朝鮮半島是當時海上絲路的終點站,這條路同時富饒了中南半島,以及南朝。
隨著南陳朝被隋朝消滅,高麗王高湯對大隋獻上了忠誠,但不久他便過世。兒子高元繼位,沒有打算縮著脖子做人,帶著東北地區的靺鞨人一起侵入了隋朝。
隋文帝派兒子楊諒討伐,但完全就是大敗。不過高元志不在消滅中國,很顯然就是要爭取一塊地而已,就跟隋朝畫遼水為界,再次稱臣了。
沒看前面的故事不知道,高句麗時代,他們就很明白,只要對中土王朝稱臣,每年捐點錢,雙方就可以保持和平。高麗就可以繼續做絲路終點站。
事實上,隋文帝楊堅不但封掉海路,更禁止了陸上絲路交易,一直到隋煬帝才慢慢恢復。但我不認為絲路就此斷絕。打出來的高麗,跟東突厥接了軌,那麼一條北方通商之路,也就再次形成了。
西方需要的中土商品,高麗是可以提供的。而上面也說了,隋煬帝要恢復絲路貿易。當時隋朝也扶了啟民可汗,掌管中國北方區域,接下來啟民可汗就告發高麗王阿元有意叛亂了,你說奇怪不奇怪?
我的意思是,隋朝就是為了要廢掉這二十年來新增的北絲路,把終端的地位接過來,所以發動了三征高麗。楊廣並沒有要奪取朝鮮半島的意思。都說三征高麗勞民傷財,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但就「事實」上來說,最後高元其實是投降了。
但隋朝既無法重新經營絲路,也無力制裁高元。楊廣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輸到脫褲子。
百濟國在隋書上,則有一些跟過去不同的說法,來看一下。相同的部分,仍是說百濟王本是高句麗王子,逃亡南下在當地建國云云。新花招是,東漢末年,百濟王仇台與遼東公孫度結為親家,就此壯大為東夷強國……聽聽就算了。
有這麼強大的女婿,遼東公孫下場還這麼慘淡,可憐吶。
這邊也說,他們是因「百家濟海」,故名百濟。事實上,百濟最大的特色,就是聯邦國家。百濟的領地,過去跟中土的韓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戰國末年,很多韓國人逃亡至此,為當地人接受定居。在文字語言上,百濟的中國風就比高麗更盛。
比方高麗的官叫對盧、意侯奢。百濟卻有文督、武督、佐軍等。
到這時候,百濟境內已是新羅、高麗、中國、倭人雜處的情況。
根據隋人的認識,百濟更是採用南朝劉宋時頒布的「元嘉曆」。平陳之戰中,隋朝有一艘戰船順著洋流,飄到了海東𨈭牟羅國,試圖回國時來到了百濟。百濟王給予救援資助,送他們回隋。隋文帝因此頒布特別命令:此後百濟無須納貢,我也不會派人去。
不是,你真的感謝人家應該要送個禮吧?特別記下這件事,我會認為隋朝本來可能不知道,朝鮮半島上有百濟國。只以為是海中蠻夷。所以高麗的記錄上,也沒有提到百濟。
然而,開皇十八年,隋朝跟高麗發生第一次戰爭,百濟的使者再次主動前來,跟隋文帝表示:我們可以當嚮導,我們可以幫打。不過晚到一步,隋朝跟高麗已經議和。
可這件事被高麗使者知道了,於是朝鮮半島本土戰爭開始升溫。
隋煬帝大業三年,百濟王再次派使者進貢,邀請隋煬帝一同討伐高麗。雙方幾經協調,大業八年隋朝終於出兵,然而,百濟卻一點忙也沒幫上。
隋朝認為,百濟人太過狡詐,但事實上,同時也記錄了:新羅開始偷襲百濟……人家就沒空你至於這樣嗎?
新羅,在《隋書》的說法上,是高麗百濟難民所組成的國度,在開皇十四年入隋。隋朝連百濟尚且不瞭解,對新羅更是近乎一無所知的程度。但最棒的是記錄,後來跟百濟開戰後,新羅就依附在迦羅國之下。
迦羅國是什麼?日本方面認為,這是朝鮮史書《三國史記》中的加耶。原本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大聯盟,後來僅僅是一個小國沿用了這個稱呼。在考據比較深的朝鮮地圖上也可以看到這個國家。
新羅一直都壓著人家打,這時候依附過去頗是奇妙。
《隋書》並無「伽羅」、「加耶」等地名。但有另一個地方提到「迦羅舍」,跟赤土、百濟、倭國並列。赤土跟迦羅舍,都不是朝鮮半島的國家。他們是中南半島的國家。中南半島的佛教霸權,是否有控制朝鮮半島的實力?下回,就來前進「南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