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朝鮮半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高句麗,百濟,新羅。

自漢代以來就與中國發生著密切關係的朝鮮半島,在經歷了南北朝之後,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高句麗為何又成為了大隋不得不滅的敵國呢?

隋朝以前的朝鮮半島故事,麻煩就到先朝專題看了,這邊直接從隋文帝封高湯為高麗王說起。對,不是高句麗自己改名高麗,而是隋朝改封。

高麗當時的首都平壤,在他們自己的稱呼,也是「長安」。除了長安,高麗還有國內跟漢城兩大都,並稱三京。

南北朝期間,高麗經常跟新羅發生戰爭。為什麼沒有百濟的事情?我們後面再說。

高麗跟倭國一樣,設有十二等官,但中文名稱就沒有倭國來得帥氣,為什麼呢?這顯示出,高麗的文字語言發展較倭國為高,大多數的官名,中文都是音譯而已。

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鳥羽。貴者冠用紫羅,飾以金銀。服大袖衫,大口袴,素皮帶,黃革屨。婦人裙襦加襈。」服裝大概看一下,襈是加花邊的意思。

高麗的稅制,也可以大略看出階級:「人稅布五匹,穀五石。遊人則三年一稅,十人共細布一匹。租戶一石,次七斗,下五斗。

人,下有租戶分三等,而中間還有遊人。當時的高麗有「遊女」,透過日本留下來的漢字,跟這邊的記錄併起來,應該一樣可以理解為從事風俗業的女子。遊人是指什麼?我覺得同樣可以從後來的朝鮮王朝五級制看出來。

朝鮮王朝分兩班(士族貴族)、中人、常民、白丁、賤民。高麗時代的人,應該相當於中人,是身分低下的士族,可以做類似中國「吏」的工作,但不能當官。

租戶則是常民,貴族專屬的農民。遊人就是常民以下等級。

高麗國境內所有的土地,不會都屬於貴族。貴族只佔據沃土良田,遊人應該就是生存在窮山惡水的百姓。這種人來源很多,用中國當時流行的名詞,其實就更接近「蠻夷」。像三國吳之百越,蜀之南蠻。國家的法律不及,也不納稅,只以納貢來保持雙方的穩定關係。

朝鮮王朝時的白丁,主要是指從事屠宰業跟移居來的女真契丹人。為什麼屠宰業在朝鮮半島是低下的?事實上,隋人也開始比過去更瞧不起屠夫。這或許跟南梁佛教的廣布有關:殺生者。當然另外一件有趣的是,後來由於朝鮮接受宋朝儒學,佛教徒反而成了賤民,那又是很久以後的故事了。

回過來說,可以說佛教跟商業的昌盛,定義了這個時期高麗的人民階級。這兩個要素,在隋朝以前是一體的。相對來說,高麗的敬佛,是為了強國。他們本身當時仍然非常盛行自然崇拜的宗教。

那在我個人過去的推論中,朝鮮半島是當時海上絲路的終點站,這條路同時富饒了中南半島,以及南朝。

隨著南陳朝被隋朝消滅,高麗王高湯對大隋獻上了忠誠,但不久他便過世。兒子高元繼位,沒有打算縮著脖子做人,帶著東北地區的靺鞨人一起侵入了隋朝。

隋文帝派兒子楊諒討伐,但完全就是大敗。不過高元志不在消滅中國,很顯然就是要爭取一塊地而已,就跟隋朝畫遼水為界,再次稱臣了。

沒看前面的故事不知道,高句麗時代,他們就很明白,只要對中土王朝稱臣,每年捐點錢,雙方就可以保持和平。高麗就可以繼續做絲路終點站。

事實上,隋文帝楊堅不但封掉海路,更禁止了陸上絲路交易,一直到隋煬帝才慢慢恢復。但我不認為絲路就此斷絕。打出來的高麗,跟東突厥接了軌,那麼一條北方通商之路,也就再次形成了。

西方需要的中土商品,高麗是可以提供的。而上面也說了,隋煬帝要恢復絲路貿易。當時隋朝也扶了啟民可汗,掌管中國北方區域,接下來啟民可汗就告發高麗王阿元有意叛亂了,你說奇怪不奇怪?

我的意思是,隋朝就是為了要廢掉這二十年來新增的北絲路,把終端的地位接過來,所以發動了三征高麗。楊廣並沒有要奪取朝鮮半島的意思。都說三征高麗勞民傷財,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但就「事實」上來說,最後高元其實是投降了。

但隋朝既無法重新經營絲路,也無力制裁高元。楊廣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輸到脫褲子。

百濟國在隋書上,則有一些跟過去不同的說法,來看一下。相同的部分,仍是說百濟王本是高句麗王子,逃亡南下在當地建國云云。新花招是,東漢末年,百濟王仇台與遼東公孫度結為親家,就此壯大為東夷強國……聽聽就算了。

有這麼強大的女婿,遼東公孫下場還這麼慘淡,可憐吶。

這邊也說,他們是因「百家濟海」,故名百濟。事實上,百濟最大的特色,就是聯邦國家。百濟的領地,過去跟中土的韓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戰國末年,很多韓國人逃亡至此,為當地人接受定居。在文字語言上,百濟的中國風就比高麗更盛。

比方高麗的官叫對盧、意侯奢。百濟卻有文督、武督、佐軍等。

到這時候,百濟境內已是新羅、高麗、中國、倭人雜處的情況。

根據隋人的認識,百濟更是採用南朝劉宋時頒布的「元嘉曆」。平陳之戰中,隋朝有一艘戰船順著洋流,飄到了海東𨈭牟羅國,試圖回國時來到了百濟。百濟王給予救援資助,送他們回隋。隋文帝因此頒布特別命令:此後百濟無須納貢,我也不會派人去。

不是,你真的感謝人家應該要送個禮吧?特別記下這件事,我會認為隋朝本來可能不知道,朝鮮半島上有百濟國。只以為是海中蠻夷。所以高麗的記錄上,也沒有提到百濟。

然而,開皇十八年,隋朝跟高麗發生第一次戰爭,百濟的使者再次主動前來,跟隋文帝表示:我們可以當嚮導,我們可以幫打。不過晚到一步,隋朝跟高麗已經議和。

可這件事被高麗使者知道了,於是朝鮮半島本土戰爭開始升溫。

隋煬帝大業三年,百濟王再次派使者進貢,邀請隋煬帝一同討伐高麗。雙方幾經協調,大業八年隋朝終於出兵,然而,百濟卻一點忙也沒幫上。

隋朝認為,百濟人太過狡詐,但事實上,同時也記錄了:新羅開始偷襲百濟……人家就沒空你至於這樣嗎?

新羅,在《隋書》的說法上,是高麗百濟難民所組成的國度,在開皇十四年入隋。隋朝連百濟尚且不瞭解,對新羅更是近乎一無所知的程度。但最棒的是記錄,後來跟百濟開戰後,新羅就依附在迦羅國之下。

迦羅國是什麼?日本方面認為,這是朝鮮史書《三國史記》中的加耶。原本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大聯盟,後來僅僅是一個小國沿用了這個稱呼。在考據比較深的朝鮮地圖上也可以看到這個國家。

新羅一直都壓著人家打,這時候依附過去頗是奇妙。

《隋書》並無「伽羅」、「加耶」等地名。但有另一個地方提到「迦羅舍」,跟赤土、百濟、倭國並列。赤土跟迦羅舍,都不是朝鮮半島的國家。他們是中南半島的國家。中南半島的佛教霸權,是否有控制朝鮮半島的實力?下回,就來前進「南蠻」篇。

avatar-img
258會員
908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陰陽互濟,缺一不可。若是任一方過盛,定然遭到另一方的反撲。 此消彼長,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隋唐演義篇到此結束,現在的我盡力了。
對李元吉跟李建成來說,一個殺手的失利算不了什麼。但對李世民跟長孫夜而言,總是要有人為高惠通的逝去付出代價。 秦王府高調而又隱密的為反擊展開動作,只是下定決心的,究竟是李世民?還是長孫夜?
高惠通擒了長孫夜,約李世民單刀赴會。但尉遲恭實不知該如何配合這個太子派來的殺手……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不會死,尉遲恭也不會死。按照史實,只有一個人在這時候必須死。 距離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還有三天。
採用了長孫夜的小女兒計策,李世民順利出宮,並召來秦叔寶,共赴尉遲恭府。 然而,就在男人們忙著爾虞我詐的時候,女人之間,也展開了一場真心的對談……
突厥再臨,大唐天子李淵決定徹底冰封李世民,改以李元吉領軍。李元吉以此為由,說服天策府大將尉遲恭合作,引誘李世民加以刺殺。 不過,就算李世民想要赴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陳叔達利用了篤信禪宗的李孝恭,慫恿李淵一次性對大唐國內佛道教發起打擊……為的,便是寺觀中龐大的資產與人力。 這一棍子捅下去,蛇就全跑出來了--李建成率領著仰賴佛道的朝臣,群起反對。 李世民當然是二話不說,站在了李孝恭這邊。 能勝嗎?不能。 不過,當敵人已經攤開了底牌,即使今天輸了,明天還是能贏回來!
陰陽互濟,缺一不可。若是任一方過盛,定然遭到另一方的反撲。 此消彼長,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隋唐演義篇到此結束,現在的我盡力了。
對李元吉跟李建成來說,一個殺手的失利算不了什麼。但對李世民跟長孫夜而言,總是要有人為高惠通的逝去付出代價。 秦王府高調而又隱密的為反擊展開動作,只是下定決心的,究竟是李世民?還是長孫夜?
高惠通擒了長孫夜,約李世民單刀赴會。但尉遲恭實不知該如何配合這個太子派來的殺手……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不會死,尉遲恭也不會死。按照史實,只有一個人在這時候必須死。 距離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還有三天。
採用了長孫夜的小女兒計策,李世民順利出宮,並召來秦叔寶,共赴尉遲恭府。 然而,就在男人們忙著爾虞我詐的時候,女人之間,也展開了一場真心的對談……
突厥再臨,大唐天子李淵決定徹底冰封李世民,改以李元吉領軍。李元吉以此為由,說服天策府大將尉遲恭合作,引誘李世民加以刺殺。 不過,就算李世民想要赴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陳叔達利用了篤信禪宗的李孝恭,慫恿李淵一次性對大唐國內佛道教發起打擊……為的,便是寺觀中龐大的資產與人力。 這一棍子捅下去,蛇就全跑出來了--李建成率領著仰賴佛道的朝臣,群起反對。 李世民當然是二話不說,站在了李孝恭這邊。 能勝嗎?不能。 不過,當敵人已經攤開了底牌,即使今天輸了,明天還是能贏回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過,隋唐之時,北方草原,有一個超級霸主:突厥汗國。儘管又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兩大汗國仍然十分強大。大唐與突厥於北亞、中亞的爭霸,於是成為七世紀政治、軍事歷史的一大主軸。 不過,突厥作為當時草原上的超級霸主,移動範圍極為廣泛。他們向西移動,最遠直抵高加索山脈和黑海沿岸。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SrWwZyEo 「厓山之後,無中華」─談「近代中國的蠻族化」 2024.05.17~鰲峰筆 前言: 「現在的台灣好似南宋末年。"台灣一定會投降""台灣人已經充滿恐懼,很多人已經準備投降""只要解放軍越強悍,台灣就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我們將歷史串起來看,會發現很多很神奇的規律,絕大多數的治亂興衰都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每次的王朝更迭,基本上都是從兩個天下金角開始的,一個西北,一個東北。 這兩個超級金角,西北是涼州,東北是幽州,成為了兩千多年來的興衰源頭。 這其中,往往又以西北角的破壞力為強。 涼州安,則關中穩,則天下定。
Thumbnail
金日成呼籲南北韓聯邦制、金正日則堅持國家統一,三個原則。北韓從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時期開始,確立了「透過民族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提出了高麗聯邦制在內等等的統一方案,並實施了軟硬兼施的對韓戰略。而金正恩則對統一重新發出挑戰。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過,隋唐之時,北方草原,有一個超級霸主:突厥汗國。儘管又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兩大汗國仍然十分強大。大唐與突厥於北亞、中亞的爭霸,於是成為七世紀政治、軍事歷史的一大主軸。 不過,突厥作為當時草原上的超級霸主,移動範圍極為廣泛。他們向西移動,最遠直抵高加索山脈和黑海沿岸。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SrWwZyEo 「厓山之後,無中華」─談「近代中國的蠻族化」 2024.05.17~鰲峰筆 前言: 「現在的台灣好似南宋末年。"台灣一定會投降""台灣人已經充滿恐懼,很多人已經準備投降""只要解放軍越強悍,台灣就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我們將歷史串起來看,會發現很多很神奇的規律,絕大多數的治亂興衰都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每次的王朝更迭,基本上都是從兩個天下金角開始的,一個西北,一個東北。 這兩個超級金角,西北是涼州,東北是幽州,成為了兩千多年來的興衰源頭。 這其中,往往又以西北角的破壞力為強。 涼州安,則關中穩,則天下定。
Thumbnail
金日成呼籲南北韓聯邦制、金正日則堅持國家統一,三個原則。北韓從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時期開始,確立了「透過民族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提出了高麗聯邦制在內等等的統一方案,並實施了軟硬兼施的對韓戰略。而金正恩則對統一重新發出挑戰。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