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王府。
李倉知坐在書房裡,注視著天際層疊雲朵後方的陽光。
申時。
這幾個月來,京師夜裡時常鬧火災。昨晚這火燒上了吏部尚書盧仁泰的宅邸,今日皇帝召見相關人等,還讓康王急召紅鋪都尉進宮面聖,不知道這時談得如何了。
當今皇帝李朝威共有五子一女,長子及次子都是孫皇后所生,次子懷義五歲夭亡,長子隆成在十八歲那年墜馬,傷重不治,孫皇后自此哀痛成疾,一病不起。三子倉知和長女為盈是王德妃所生,四子崇嘉是安淑妃所生,而五子兆德則是董貴嬪所生。
孫皇后名懿,是左相孫正晟的堂姊。孫皇后崩後,皇帝未再立后,眼下三名皇子都不是嫡出,任誰都有可能成為太子。不過李兆德如今年方六歲,還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他母親董嫣然出身寒微,生下這個孩子後纏綿病榻,將李兆德放在王德妃膝下撫養。因此,朝中眾人的目光全都放在李倉知與李崇嘉兩人身上。
李倉知比異母兄弟李崇嘉早六個月出生,其母王璇璣被封為德妃,如今執掌後宮。王德妃出身太原王氏,門第尊高,王家門生故舊在朝仕事者不下百人,傲比王侯。然而三年前京中大疫,來勢洶洶,京師繁華之地,覆族而喪者,不下百戶,縱是千金之家,亦不能免。王氏長房的幾個兄弟,以時任右相的宗長王道生為首,先後染病而歿,只餘下幾個在老家讀書的後生。最後族中決議,由三房的王劭政暫攝宗長之位。這王劭政便是王德妃的大哥,李倉知的舅父。
李倉知自幼體弱,但天資聰穎,甚得皇帝父親喜愛,從他尚在襁褓時起,便讓太醫署派人隨侍在側照顧。然而,即便是這般小心呵護,李倉知十一歲那年,還是染上了溫病。
這場病初類風寒,後侵肝腎,最後竟致癱瘓,太醫署束手無策。王家遍訪名醫,最後自溫病極盛的南方找來一位名叫譚灝明的大夫來京看診。這位譚大夫雖是治療溫病的能手,但來得晚了,李倉知大難不死,卻從此不良於行。
自此病後,李倉知性情大變,無論如何不願出門。王德妃無奈,向皇帝請命,為兒子單獨安排了住處和師傅,不再跟著其他兄弟一起讀書。
那位來自南方的譚大夫被召入太醫署供職。而李倉知這個名字就此沉寂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再提起。
一直到他和異母兄弟李崇嘉十八歲封王那年。
封王詔書下達後的次日,李倉知換上朝服,獨自緩步走上太極殿前的玉階,來到殿上謝恩。除了皇帝、王道生、王劭政等寥寥數人之外,殿上群臣全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他走得極慢,但畢竟是能走了。
據說王家從南方找來了一種藥草,請譚太醫配了方子讓李倉知服用,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幾年過去,如今李倉知行走如常,即便受召上朝議事,站得久些,也都應付得來。
王家如此盡心,除了骨肉之情,自然還是有原因的。這一點,李倉知心裡也有一本明白帳。
他今日爭的是他李家天下,背負的卻是太原王氏未來二十年的興衰。這條命──或者該說是這條腿──是王家救回來的,早已不是他自己的了。
申時二刻,腳步聲自遠方響起,李倉知抬眼望去,定王府侍衛統領申容歡領著兩個人往書房而來,是大理寺左少卿徐長君和戶部郎中鄭承濤。
也是時候了。
不多時,三人進了書房,主客見禮畢,申容歡退出房外,掩上了門,之後徐長君上前稟道:「殿下,盧仁泰、沈名宣和張武寧方才到清思殿回話,鎮南王也在。康王殿下把紅鋪的人帶去了,不過來的不是紅鋪都尉趙致淳,是南一鋪和南七鋪的領頭校尉。」
李倉知微微皺起眉頭。「趙致淳出事了?」
「紅鋪這幾個月已有二十多人殉職,」徐長君答道:「據報趙都尉近日受了重傷,昏迷不醒。」
李倉知一驚,之後問道:「紅鋪如今是誰主事?」
「是南一鋪領頭校尉上官勝。」徐長君道:「把紅鋪的人叫進去面聖,只怕京兆府和紫微軍都不頂用了。聽說康王殿下在聖上面前力保,要禁衛營的曹伯舒曹統領來查這個案子。」
曹伯舒何許人也,李倉知自然是知道的──舅父王劭政的東床快婿曹睿仲就是曹伯舒的弟弟。曹伯舒與王家這門親戚不常走動,但在曹睿仲死後,經康王舉薦當上了禁衛營統領。
「京衙那裡不是死了一個巡捕?這些日子可曾查到什麼蛛絲馬跡?」李倉知問。
「三個巡捕一死一重傷,一個瘋了。小道長將瘋了的那個曲三和重傷昏迷的唐君良全都安置在真武觀。」說到此處,徐長君補上一句:「京衙把保正叫去問過話,但沒聽說問出什麼事情來。另外,有個叫張千的捕快在打聽這個案子,但似乎是因為他和那個曲三的兄長有交情的緣故。京兆府那邊,怕是還沒查出什麼線索。」
李倉知點了點頭,沒再追問下去,徐長君對一旁沉默不語的鄭承濤使了個眼色,之後鄭承濤開口道:「殿下,戶部今日收到了一份陳情書。」
陳情書?李倉知看了他倆一眼,之後點頭示意鄭承濤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