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音,漢字的查證,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概念,隨時做修正! 因為「tau-sau」一詞的疑問,找到「ha7-sau」的線索!來看書證: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人,政治家,以滑稽多辯聞名。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諷諫齊威王的「一鳴驚人」成語典故。在那種「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藏鋒匿機,努力盡一個士大夫對天下生民的責任!他話不直說,常設隱語,您聽明白了算我沒白費口舌,不明白抑或惱怒,不過做個比喻開個玩笑而已,能砍了我的頭?當時的人們,形容淳于髡是「炙轂過髡」,潤車軸的油淳于髡。(註:過』字作『
輠』,後世以「
炙輠」寓意「言語流暢」)來看他另一個施政的寓意名句:
《史記》淳于髡曰:「《史記》淳于髡曰:「《史記》淳于髡曰:「弓膠昔干,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
「昔」為「析」的假藉! 「析」古字「㭊」,動詞為「剖開、劈開」木頭,名詞為「剖開一半的木頭」!翻成白話就是「拿黏弓的膠,黏合分開的木幹,是要將其合攏,但卻怎麼也無法彌合縫隙!」寓意,『施政不能用強,需注意彌合施政(改革)的缺失!』 看在現在的政客施政,不是「橫柴舉gia5入灶」,就是「 心肝掠liah( 擸 )坦橫」,我看是「利」字當頭,「雖千萬人,吾往矣!」,哀哉!
台語俗諺:「含梢hui5(瓷),耐磕khok!」,教育部閩南語字典,
含梢的舉例: 這
踦kha7,(奇也。 )醃缸已經含梢矣。Tsit kha am-kng í-king hâm-sau--ah. (這只窄口的缸子已經變得酥碎了。) 這字詞,舊網誌有探討過,當時擬做「
罅隙」,台日典記錄兩音!
- hā-sau[暇脆]木製桶等乾燥pit/li̍h孔。
- hâm-sau[含脆]缺隙(khih-khiah),裂痕。
其中應該有一音是走音! 個人認為,音字脫節,音找不到字,常常會自我修正成變音,走音,譬如「ha7」字,不認得,故會自我會意成ham5, 「含」字!或者,變調為去聲ham3,「陷」字!以為是 「缺點、過失」。如:「缺陷」。國語˙魯語下:「齊閭丘來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韋昭˙注:「陷,猶過失也。」 因此,有人寫「陷梢」!但其實ha7是有字的,就是「罅ㄒㄧㄚˋ」字,切音,
《廣韻》呼(hoo1)訝(ga7)切《集韻》《韻會》虛(hu1)訝(ga7)切,𠀤音嚇(ha3)。《說文》裂也,缶燒善裂也。
ha7 置前變調就是 ha3 !
那麼sau字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
疏」字! 又《集韻》孫租切,音蘇。
粗也。 為「密」之反!有分散,疏闊,不實的意思!切音 su, soo, 都有 -au 的音變! 台日典的紀錄:「sau-sau」等於「sau」,台語講,「骨頭soo」,就是「骨頭ham5-sau」,「soo」 就是 「sau」!日譯「sau-sau」:「ざらざら(粗糙樣)、ぼろぼろ(粒狀物等散落狀)」就是「疏」的釋意。當然也可以用「
沙沙」或者「
屑屑」來擬字。
前面史記的書證,「疏罅」,倒置,就是「罅疏」,台語音「ha7-sau」!
補遺:劉建仁先生口音:hām-sàm huî nāi-kha̍p(含𣯶瓷耐磕)。
我的丈姆(tiūnn-ḿ)自少年就身體荏(lám),磕落著就身體無爽快,定定咧食藥仔(彼陣是中藥)。丈人對伊講:”無要緊, hām-sàm-huî nāi-kha̍p(含𣯶瓷耐磕)。” 結果丈人較早無--去,丈姆食徦(kà)92歲才過身。
確實有影 hām-sàm-huî nāi-kha̍p(含𣯶瓷耐磕)。瓷仔的碗盤磕來磕去,磕破的往往是本來好好的碗盤;有必巡(pit-sûn,裂痕)的、缺角的顛倒磕袂破。(註解:sun5, 線痕兩字的縮音, suann3-hun5)
《台日典》ham7-sam3:(1) 裂痕。 (2) 破病。例句(1) Chit塊碗 ∼∼。 (2) 身軀有 ∼∼。
2024/03/16 補充 ham5 -han5, 閒,也是間字,間隙也!
番外篇
liah8, 教育部擬字是「掠」,是「掠奪」的意思! 台日典記錄有十個義項,是一個多字多義的音: (1)捕。 (2)買活ê雞、豬等。 (3)用手修繕,用手做木工,用手探查。 (4)取回。 (5)按摩。 (6)展開中指kap拇指ê距離。 (7)彈琴等。 (8)大概計算,列入。 (9)使用。 (10)做...形。
台日典記錄的詞: khîm-lia̍h[擒掠](1)捕捉(pō͘-chhiok),活掠。或者, kiap-lia̍h[劫掠]強奪掠人。 等等,可以是 (1)捕。但是 (3)用手修繕,用手做木工,用手探查。應該不是「掠」字義! 應該是「擸 」, 《說文》理持也。《儀禮·聘禮》尚擸坐啐醴。《崔駰·達旨》無事則躐纓整襟。 liap8- liah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