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度電影空間:《一念無明 Mad World》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是屬於大多數的人,要不是《一念無明》與金馬獎連上關係,可能我沒有留意它的機會。《一念無明》是套港產片,貼地的講民生,我想看,這是我的第一印象。愈近公映,新聞的炒作愈多。不論是余文樂的對舊樓害怕的訪問,抑或是金燕鈴想起亡父的報導,有關《一念無明》的,我都不禁按下連結,慢慢地儲起對電影的期待。偶然看到一則報導,監製(?)鼓勵一定要在公映的第一天進場,因為第一天的票房會影響電影播放的編排(愈少票房愈少上映檔次)。所以我早早就確定時間,急忙完成要做的事,趕去看夜場。我確實對《一念無明》有不少的期待,尤其最近在寫有關香港電影的文章,更想從新電影身上證實自己的論點。看畢有一點感受,沒作什麼資料搜集,匆匆寫下此文,以作紀錄。先戴頭盔,以下講的不是黃進、陳楚珩的Meaning,而是作為觀眾所了解的meanings。
題材的選取在香港電影中是新穎的。精神病患是個敏感的題目,個人覺得它比非異性戀更禁忌。就算有人選擇採用,表達手法上也很保守,因為動輒就帶有歧視的意味,也容易令人誤會。《一念無明》卻毫不忌諱,打正旗號。一來免去含糊表達而弄巧成拙的機會,二來又可成為亮點,引人注目。我不知道此舉叫大膽,還是無所畏懼,只是更佩服初生之犢的勇氣和態度。
說到精神病的題材,《Psycho》的情節就在我的腦海彈出。對比起Norman,阿東的角色設定相對溫和些。同樣的死亡,在《Psycho》中是控制和暴力的表現,但在《一念無明》中卻顯得是一種解脱。阿東母親是個怨天尤人的婦人,面對最疼愛的小兒子撇下自己遠走美國、丈夫的被動無能和自己的長期病患,她的選擇是逃避,終極的逃避。我不認為她不愛阿東,相反,她的各種反應與表達,反映她是十分重視阿東的。她總愛提著小兒子,口邊又說著沒有關心她,更出手搗亂家中一切阿東安排的事。其實她就像一個小朋友,要的只是阿東的注意,因為她心裡害怕,怕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都離她而去,怕無所依靠。母親的死亡,在我看來是一種解脱,是對她自己生命的絕望,也替阿東作出一個無法下的決定。儘管阿東心中有千萬個内疚,我相信這總比二人互相拉扯,全無雙向溝通而毫不了解地生活下去好。
阿東與母親。
阿東對母親的不離不棄,我最初是不解的,直到臨近後段在父親與小兒子阿俊的對話中,我才體會到「外判」這一詞。父親母親一直對小兒子阿俊疼愛有加,對大兒子阿東卻有點不聞不問,我想這是孻仔孻心肝的表現。從小沒被關懷的阿東,為什麼會在父親和弟弟離開後,依然獨力照顧體弱又究極放負的母親呢?因為阿東比任何人都有良心,而良心驅使他做了很多自己覺得對的事。無論有沒有病發,他覺得自己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無論環境場合。好像婚禮搶咪罵賓客的一幕,個人覺得阿東並沒有病發,只是良心令他做出正確的事。所以,在父親問小兒子:是否所有事都要「外判」,這是很有力量的一句。它要表達的不只是抨擊小兒子某程度上的不孝,而是同樣的在打垮父親心裡不想照顧阿東慾望的怪獸。
說到阿東,余文樂在電影中真的讓我另眼相看。有一幕說到阿東致電好友談工作的問題,他說到一句「你可憐我呀?」,嘴角微微跳動,說話帶點哽咽。我以為這只是作文用的誇張橋段,誰知道第一次見就是在余文樂的身上。反而,他說令他最害怕、狂呑朱古力的一幕又不怎麼樣,是我自己不夠留心,還是不夠細膩,有機會要再看一次。不過,有一個敗筆之處是余文樂在我心中志明的形象揮之不去。衣著方面,别穿格仔恤衫好嗎。連片頭的trailer都是春嬌救志明,要到中段才慢慢忘記志明,投入阿東的世界。
阿東與父親。
故事另一個亮點是父親的内心爭扎。父親是個逃避可恥又無用的人,口邊總掛著自己見識少又什麼都不懂的口頭禪。電影有一幕他對阿東的剖白,說自己不懂做老公,又不懂做父親云云。個人覺得這更凸顯他的懦弱與不負責任,他既說得出自己的不懂,換個角度不就是其實他知道怎樣是一個好老公好父親嗎?他的選擇又是逃避,一走了之。幸好在阿東出事後他也(被逼地)懂得懸崖勒馬,開始願意去省察自己和作出補救。導演透過放置搥仔、買黑朱古力、餵藥等的行為描寫,把他那種内心爭扎寫得很好,也表達到身為家屬覺得無能為力的心情。
另一幕是令我十分深刻的對號入坐。父親在精神病患家屬互助小組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說到自己大半生都在逃避,到了一個已經無法追回、毫無退路的地步才懂得後悔,但這個後悔已經無用了。他想放棄,但又做不到,因為這是他的兒子。我自動的把兒子看為香港這個地方的借代,可能是localism寫得太多,自動填入一個symbolic meaning。或許父親的一番説話真的只代表一個精神病患家屬的心態,不過在我角度卻有深一層的意思,也是我推論2010年代香港電影如何在反映本土主義的其中一個方法:透過貼近生活題材帶出對社會的不信任和失望,用象徵的手法表達本土題材。在父親的分享中,我猜想反映的是香港人一直逃避香港正在面對的問題與境況,到了後悔時才發現已經無法挽回。也許現在未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也有點像《十年》說的為時已晚、為時未晚的意味。
阿東與余先生。
在電影中我有另一個頗喜歡的角色—余先生。我覺得余先生的設定有點影射阿東,不同的只是余先生有一個用正面表達愛的母親。余先生是一個小學生,他比同齡的小朋友聰明、世故。我在想,要捱過多少苦才令一個小朋友有如此老積的想法?儘管他想法、行為如何成熟,他仍是一個小朋友,仍保留一顆純真的心,而這也是拯救阿東的靈丹妙藥。余先生暪著母親也要偷偷的去找阿東,這個行為帶給阿東無比溫暖。也是一顆單純的心,帶給阿東一點點盼望。然而,我覺得小王子的故事是深奧的,用在電影中有點難意會,但未嘗不可。
整套電影最反感的是在教會的一幕,也許這也能反映世人如何看待耶撚。阿東的未婚妻Jenny在阿東出事後一力擔起還債、供樓的責任,我在最初是欣賞她的,覺得她是個有情有義的人。結果原來是信仰給予她支持,令她可以繼續捱。當她重遇阿東,卻把他帶到教會,狠狠地拋下一句「我真的恨你」,然後又說希望阿東可以學習寬恕,能擊退心中的魔鬼。看這一幕時,最惱人的是一句又一句的Amen。為何教會只把疾病妖魔化,然後一句祈禱求神擊退就了事?聖經的教導是愛人如己,耶穌也是親身走到人群中行神蹟。令我不解的是為何要在阿東面前,把自己的苦難娓娓道來,令阿東再陷入自責的循環。也許這也是我們基督徒該反省的,真的要深深反省的。
電影中還有很多細膩的位置可作討論,以上是我有限的金魚記憶。總的來說我頗喜歡這套電影,確實也引起大眾(包括我)對精神病的關注。最後以余先生其中一句對白作結:「如果這個環境不適合他們生存,何不我們造一個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盼望大家心中仍存盼望。
《一念無明》
監製:趙崇基、麥曦茵 | 導演:黃進 | 編劇:陳楚珩
主演:余文樂、曾志偉、金燕玲、方皓玟
年份:2017
(原文寫於2017年5月7日,發佈於 半度空間Semitonehk Facebook專頁。)
怎樣評論一首好歌?不只旋律動聽,更好的是令人代入自己的故事,產生共感。用我的角度,一起感受音樂,感受廣東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阿茂啊,他終究是倪莉女兒的生父。家暴或出軌當然都很可惡,但罪不至死。他其實也應當獲得公道。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去年冬天,難得和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我們笑說,其實是為了吳慷仁而來的呢!原本只稍稍看過預告的我,沒想到會在電影院裡止不住地落淚。明明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人,卻有著深厚的兄弟情,尤其當阿迪對阿邦說:「他們不要我的時候,只有你要我,現在連你也不要我了嗎?」 那時候,我的心真的好沉、好重。如果可以,沒有人想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從小,阿三的父親的管教十分嚴厲,自從他使用毒品逃避生活的不愉快後, 因幻覺、思考鬆散、妄念、暴力行為,已數次住院接受藥物、電療療程。 阿三說:「我很糟糕,我爸就是看不起我,我恨他。」
Thumbnail
光看預告以為是讚揚母愛光輝的電影,細嚼之後才發現它原來是熟齡獨立女性的側寫。 吉永小百合所飾演的福江,在喪偶之後獨居在鄰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護著丈夫所創立的足袋店。導演以大泉洋所飾演的中年兒子神崎昭夫視角,呈現出名為福江的這個女人的多面性。 註:「足袋」是搭配和服用的分指鞋襪,拇趾與其餘四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阿茂啊,他終究是倪莉女兒的生父。家暴或出軌當然都很可惡,但罪不至死。他其實也應當獲得公道。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放手」從來不容易,放下憎恨、放下恐懼(對女兒生活的過度掌控)、放下不捨.....是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卻未必學會的生活課題。—我的母親手記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去年冬天,難得和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我們笑說,其實是為了吳慷仁而來的呢!原本只稍稍看過預告的我,沒想到會在電影院裡止不住地落淚。明明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人,卻有著深厚的兄弟情,尤其當阿迪對阿邦說:「他們不要我的時候,只有你要我,現在連你也不要我了嗎?」 那時候,我的心真的好沉、好重。如果可以,沒有人想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從小,阿三的父親的管教十分嚴厲,自從他使用毒品逃避生活的不愉快後, 因幻覺、思考鬆散、妄念、暴力行為,已數次住院接受藥物、電療療程。 阿三說:「我很糟糕,我爸就是看不起我,我恨他。」
Thumbnail
光看預告以為是讚揚母愛光輝的電影,細嚼之後才發現它原來是熟齡獨立女性的側寫。 吉永小百合所飾演的福江,在喪偶之後獨居在鄰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護著丈夫所創立的足袋店。導演以大泉洋所飾演的中年兒子神崎昭夫視角,呈現出名為福江的這個女人的多面性。 註:「足袋」是搭配和服用的分指鞋襪,拇趾與其餘四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